读了范冰的《增长黑客》,启发太多。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确实是处处均是干货,书里脉络清晰,是本难得的好书。
什么是增长黑客?
增长黑客定义:一群以数据驱动营销、以市场指导产品,通过技术化手段贯彻增长目标的人。
关键词:数据驱动、增长目标、市场指导产品、技术化手段;
关键词一 增长目标:
增长黑客所有工作都聚焦在“增长”上,增长作为唯一目标。具体的增长又以AARRR模型来解释,即是:获取用户(Acquisition)→提高活跃度(Activation)→提高留存率(Retention)→获取收入(Revenue)→病毒式传播(Refer)。增长黑客这本书也是按照这个模型,每个环节自成一章,再搭配详实的例子进行的阐述。
关键词二 数据驱动:
增长黑客所有研究和行动都是以数据分析为基础,而非拍脑门式的碰运气。产品的功能逻辑越复杂,用户数量越庞大,数据分析的成本和要求就越高。
数据分析前要明确分析目的,做到有的放矢。如果分析目的不明确,无疑是在耽搁整体项目进度。其次还要了解数据来源的相关信息,例如指标定义(一个公司要有一个核心的指标)、采集点、上报机制等。
在获取的数据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围绕增长进行一系列的细节调整和试验反馈,去发现更多被低估的低成本有效增长途径。任何一处细微的改动,都可能对产品全局的增长造成影响。所以增长黑客也必须关注每项细节。
关键词三 市场指导产品:
产品推出后,尽早达到PMF状态。PMF(Product/Market Fit)即为“产品和市场相契合”的状态。在达成PMF之前,过早的推广和过多的优化都是不必要的,而应该是以精益思维最短时间快速调整产品,尽快实现产品和市场契合。
关键词四 技术化手段:
顾名思义,增长黑客首先应该精通技术,以“增长”为目标的改进终究是靠技术手段实现的。
PMF基础--正确产品
新产品上线后的首要任务是从一小部分早期用户那里获得反馈,并以最低成本持续改进产品。早期用户很少,所以每次调整的消极影响范围有限,在这个阶段快速试错也不至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正是所谓的“船小好调头”。因此避免在达到PMF之前,过早的推广和过深的优化。
叮咚小区高调登场,低调收场的教训也是:缺乏成熟产品做依托,再强力的推广也无济于事。在展开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前,还是小心地为产品验证市场,确保达到PMF状态再大肆铺开为宜。
所以要达到PMF,首要是要打造出一款正确的产品。正确产品归根到底是需求正确,而如何验证需求正确?此时即需要精益理念中的MVP(最小化可行性产品)验证。
1)判断需求正确
1、首先判断需求是真实存在还是伪需求?
2、判断需求是刚需还是弱需?
3、研究要进入的市场是否足够大?
4、衡量需求的变现能力。
2)以MVP手段验证需求
MVP(最小化可行性产品)的目的是解答商业产品开发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一是价值假设,这款产品是否能满足用户需求?二是增长假设,用户是否愿意为产品买单?
MVP包含三个元素:1、最小化可行性产品;2、用户反馈;3、快速迭代。开发最小化可行性产品可能会增加一定的额外工作量,因此创业者在进行规划时,必须明确目标,坚定地砍掉与验证产品无关的任何附件模块。好的设计,更多源于减法,而非加法。
MVP除了待验证的基本功能外,还有三大必备的模块:1、反馈渠道;2、官方公告;3、自动升级。
产品内设计低门槛、畅通的反馈渠道,及时获取用户的反馈和建议。同时必须拥有类似官方公告的设计,针对群体或个人,能及时将信息告知用户。第三点--自动升级也尤为重要,尤其是移动端的设计。在设计MVP产品时,就需要将如何引导用户升级至最新版本考虑在内。设计MVP功能时,可考虑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不同的后台功能开关,后台开关在提交市场审核时还能避免不必要的意外挫折。
微信公众号开发成本低,无须做适配,分法和升级方便,而且便于收集反馈,数据可沉淀。基于以上优势,微信公众号天生适合作为MVP。
3)案例悠泊MVP逻辑
1、在微信公众号内做好第一版产品,只提供最基本功能;
2、第一版完成后,邀请内部员工和附近公司的员工进行测试并获取反馈;
3、根据反馈进行产品优化;
4、拿优化后的产品去线下找真实用户试用;
5、优化...
6、试用...
产品达到PMF后,如何获取用户?
获取用户时,需要注意早期的种子用户质量很重要,决定日后的运营走向。寻找种子用户要警惕种子蝗虫,即目标用户之外的围观群体,他们往往并非冲着满足自身需求来使用你的产品,而只是单纯的观光客,例如寻找项目的投资人或是来做竞品调研的产品经理等。
宣传报道的文案布局:
简要概述→话题事件→核心特色→主要功能→团队访谈→未来计划→有奖活动→转化引导
初创公司在考虑地推手段时,应综合衡量区域特性、群体渗透、易获得性,用更加巧妙的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果。
获得用户后如何让用户活跃?
1、进行A/B测试,针对想调研的问题提供两种不同的备选解决方案,让不同用户使用不同方案,通过数据观察对比确定最优方案。经验主义并不完全可靠,在数据面前任何妄加揣测的评断都可能是不准确的。
在A/B测试中,两种方案之间只能存在一个变量。移动端的A/B测试思路跟网页测试思路是一致的,只是需要考虑产品架构,以适应在快速变化的业务下,进行高效验证。
诱饵效应:通过一个多余的诱饵,锚定了人们的心理评估标准,将思维局限在惯性框架内,影响人们快速做出可能是与理性背道而驰的判断。如买不买到买多少。
2、另辟蹊径,降低用户的活跃门槛
QQ音乐为了突破IOS限制,实现用户锁屏看歌词,将每句歌词都制作成封面,播放音乐时,根据歌词换封面。
WIFI万能钥匙在IOS系统没有提供底层Wi-Fi连接相关的API接口时,在用户选择界面截图,利用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来实现自动读取并识别截图中的WIFI热点,最终完成连接。
3、返利补贴
滴滴打车红包金额每次最大的总是从来没有用过滴滴打车的人。
4、游戏化,利用人类爱玩的天性,通过改造接触、沟通和参与的过程,产生具有吸引力的、持续的外在激励,诱发参与者的内在激励,从而更有效的提升参与者的参与度,实现态度和行为的转变。
游戏化的本质是一种建立、解决和改善沟通问题的工具,表现形式就是将各种成就和进展量化出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游戏化的价值不是雪中送炭,而只能是锦上添花,不能高估其作用。
5、开发机器人,脚本自动化运营
例如一些社区产品,初期让人与人之间通过信任建立对等友善的信号并不容易,但是一旦达到一定规模,再让人们产生某种行为转化则容易的多。
网络游戏中的模拟玩家、微博中频繁出现的“僵尸粉”、豌豆荚打造的根据关键词自动回复的“贴吧神兽”。
如何提高用户留存?
留住已有的用户胜于拓展新的客户
留存指标:次日留存率、7日留存率、30日留存率。
关注产品的次日留存率,可于第一时间发现产品新版本的品质变动和渠道优劣;7日留存则可以反映出用户完成一个完整体验周期后的去留状况;至于30日留存,更能反映出一次版本迭代后的稳定性,辅助判断产品的演进方向是否合理。
造成留存率低的原因可能是:
1、存在程序漏洞、性能瓶颈
2、用户被频繁的骚扰
3、话题产品的热度衰减
4、有更好的替代品
5、其他因素,如游戏通关、产品生命周期结束、需求不再存在等。
措施:
1、优化产品性能
需要注意如今有很多电脑和手机的各种安全和性能优化工具,它们对每一款安装到系统的产品均由记录,能监测、比较产品的指标性能,并给出卸载建议。因此若一款应用耗电量较大、CPU占用率过高、或是请求了不必要的权限,都有被遗弃的风险。
2、有损服务,刻意输出在品质上存在某些损失的服务,目的是以此牺牲换取其他方面的优化。
有损服务基本原则:1)发生问题时,优先保证核心功能的运转,非核心功能不可以影响核心功能;2)在条件允许下,牺牲的特性越少越好。
3、引导用户快速上手
例如微博新用户注册后,会推荐关注一批意见领袖。即在用户没有内容时,让用户有事可干。
4、社交关系的维系
例如微信打飞机内的和好友“合体”等功能,那些因新鲜感过去而将流失的用户,因好友“求合体”而被召回,当发现自己即便离开的日子也“躺着赚钱”收到合体奖励,很可能被重新激活。
5、设计唤醒机制
如电子邮件唤醒、消息推送通知等。
如何做病毒化传播?
病毒传播指标:K因子和病毒循环周期
K因子用于评判病毒传播的覆盖面。公式:K因子=感染率*转化率。
病毒循环周期,是指从用户发出病毒邀请,到新用户完成转化所花费的时间。K因子越大、病毒循环周期越短越好。
病毒营销包括不限于:
1、BUG营销,例:迅雷2014年1分钱买会员;
2、借势营销,例:2014年围绕淘宝“去啊”引发的文案大战、猎豹在年底推出的抢票版浏览器;3、产品体外的病毒循环,例:朋友圈内流行的各种测试小游戏;
4、产品内置的传播因子,例如百变魔图之类
构建产品体外的病毒循环需要面临三个考验:创意来源、生命周期和产品契合度。
在病毒传播策划中,对用户的心理把握:
1、喜爱,人们总是比较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提出的请求,还乐意主动传播自己喜爱的事物,借以表达一种倾向,阐发一种观点,寻求志同道合的伙伴,融入有归属感的圈子。
2、逐利,简单粗暴的利益交换能换来立竿见影的传播效果。
3、互惠,是逐利的一种变体,是人类社会日常交际的基础。
4、求助,如游戏中体力值耗尽,寻求朋友帮助。
5、炫耀,需要注意的是供人炫耀的机制不能毫无节制,否则人们的信息流会被垃圾信息占据。
6、稀缺,稀缺资源引发人们的好奇争抢,而邀请机制则将病毒传播的效果成倍放大。
7、害怕失去或错过
8、懒惰,应该提供便利的分享方式。
增长黑客常用工具:Google Analytics、Mixpanel、KissMetrics、UserCycle、Customer.io、Optimize.ly、Basecamp、友盟
参考书籍:《增长黑客》-范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