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

《小学问》这本书中写了许多可以完全独立开来学习的知识点,我们也可以把这些知识点当作书中所提倡的“积木式”知识来学习,我们可以将这些知识点组合成我们自己想要的知识体系的内容。这些内容从“大部头”里的真知识演变而来。正如书名“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所说,这些知识都是从生活中的各种焦虑出发,简单实用的同时,又可小中见大,让你醍醐灌顶。

本书作者有五位,分别是黄执中、周玄毅、邱晨、马薇薇、胡建彪,他们被人们熟知是通过《奇葩说》这档网络综艺,五人都是非常杰出的辩手,其中,马薇薇、邱晨、黄执中都曾获得《奇葩说》的冠军。

本周我们将开启对这本书的学习,同样我还是提取书中的七个重点部分,同时也是大家最感兴趣的七个知识点来做分享。我们今天先来看第一节:把焦虑弄明白,是唯一让你不焦虑的方式。

你也许有这样的感觉:你学进脑海里的知识或观念,并不像你赚到钱包里的钞票

一样,面值越大,效能越高。人类最顶尖的科研成果,即便写成通俗科普读物,你可能也会感到学得艰难,用得茫然。而最有价值的知识体系,即便用最合理的方式呈现给你,你可能也无法吸收,只能束之高阁。

比如,背单词,买了那么多宝典和秘籍,背来背去,背会了第一页第一行的“Abandon”,于是顺理成章地放弃。而且,对于钞票来说,这一块钱的价值和那一块钱的价值,是完全一样的。但知识与知识之间,却完全不一样。你会深刻感知到,这个知识“有用”,那个“没用”,这个观念有意思又好记,那个艰涩又无聊。

于是,邱晨对那些效用较高的知识最重要的几条属性做了一个梳理,他认为这些知识有以下四个属性:

1. 有应用场景,解决“不知道学什么”的焦虑

不知道学美学还是学声乐、学国学还是学管理,那就看知识的应用场景你是否熟悉。比方说,管理学上有个小学问,叫“隐性薪水”,说的是物质报酬之外的职场收益。可能你乍一听没啥感觉,但如果你了解到,诸如“名企就业经历”这样的隐性薪水,能极大地提升你贷款买房时的信用值,那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是否与管理学有关,你都会对这个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2.有解释力,解决“学不进去”的焦虑

有解释力,就能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呼应,从而更容易被我们理解和记忆。

比方说,心理学上有个小学问叫“达克效应”,说的是人的认知能力越差,认知和判断自己真实水平的能力也会越差。这个概念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我们认识的人里,越傻的人会越自大。基本上,这样的知识点一听就懂,且过目不忘。

3.可迁移,解决“学了不知道用来干什么”的焦虑

也就是说,把A领域的知识放到B领域,甚至CDEF领域都可以用,你可以很轻松地触类旁通。比方说,营销学里的“SMART”原则,就可以轻松应用到所有需要制定目标的领域,不论是健身,还是背单词,还是策划一场婚礼。

4.足够“小”,解决“压根不想学东西”的焦虑

学习是必要的,道理我们都懂,但身体却很诚实地一直在抗拒。怎么办?需要控制体重的朋友都知道,大餐未必胖人,但零食、宵夜、下午茶,这些不经意的热量摄取,一定胖人。同样的道理,抗拒成长焦虑,最好的办法不是多来几场知识盛宴,而是以“小”学问为起点,降低强度,提高频率,润物细无声地去吸收和学习。

以上四点,就是小学问的起点和属性。

当然,碎片化学习并非没有弊病。孤立的知识点和猎奇的小故事,很容易消耗我们的求知欲,还会把我们的注意力搞得支离破碎。

碎片化太“轻”,系统化又太“重”,那如何做到平衡呢?

我们用模块代替碎片,用主题来组合体系。这本书里在每一则“小学问”里,不仅努力做到让每一个知识点都既有应用场景,又有解释力度,还能迁移到其他领域,以及足够轻巧有趣。同时,每一则小学问,都对应到一个具体的需求模块里,而这七大模块,恰恰构成了我们每一个现代人成长焦虑的核心原因。

焦虑不是件坏事,如无意外,在这个高速变化的时代,它会陪伴我们终生。所以,不管学会什么,最终学会与焦虑为友,与焦虑同行,才是《小学问》的核心目的。

说完了效用较高的知识最重要的四条属性,我们接着来看看除了对于知的焦虑,我们对于生活的其它焦虑又该怎么办呢?

马薇薇提倡:在别人焦虑的时候学习,在别人学习的时候焦虑。

就算是优秀资深如马薇薇,她也一样有焦虑,比如减肥这件事情就让她很焦虑。

要知道,“胖”就像狡猾的土匪,偷偷摸摸地把你诱进伏击圈,然后突然蹿出来,拿着高音喇叭冲你嚷:里面的胖子听着,你已经被包围了,抵抗是没有用的!

当你被焦虑包围时,不妨想一想: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境地?是该抵抗还是该接受?手头有什么资源?可以向谁求援?短期和长期的目 标是什么?该从哪里做起?——发现没?当你把焦虑拆解成这些具体问题时,你其实就已经不是在焦虑,而是在分析了。分析问题,恰恰是有效学习的第一步。

焦虑是专心学习的巨大动力。别人焦虑时,你得学习。知道问题在哪里,哪方面要提高,哪方面可以解决,哪方面只能死撑。把焦虑弄明白,是唯一让你不焦虑的方式。

传统的“知识体系”跟正常人的认知过程其实是颠倒过来的。一般来说,我们都是遇到困难,有了焦虑,才会想办法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焦虑

驱动”的过程。

但是,为了确保严谨,大多数专业书籍却都是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而不是以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论述的。 比如说,写书的人明明心里想着小鸡炖蘑菇,却必须从动物学和植物学开始讲,等你毕业好多年才意识到——原来最开始讲的就是食材和调料啊!

有没有觉得很尴尬?

我们本来是遇到了实际困难,抱着“长点儿本事”的心态来学习,可是进去才发现是个巨坑,爬出来比进去还费劲。很多人变成书呆子,就是因为挣扎着往外爬的时候,已经忘记自己当时是为什么要进来了。求知固然需要静下心沉住气,但与此同时,也要始终记得你最初是因为什么而焦虑的。所谓“带着问题读书”,不就是“带着焦虑读书”的意思吗?

所以,在很多人安心攀登知识阶梯时,我反倒喜欢上蹿下跳,以“小学问”的方式问自己,这些知识,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能不能用某个问题来串起一系列的知识?

在咱们儿童性教育社群里答疑的时候,有家长提出有关孩子的问题,我通常都会先反问家长很多其它的问题,比如:你们的亲子关系怎么样?你们的夫妻关系怎么样?你在平时和孩子相处时的情绪怎么样?

之所以要问这么多,是因为我完全知道,家长因为孩子的一些问题很焦虑,希望我能给出一个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法。事实上,如果一个问题我们不从源头上找到它产生的根源,我们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即使这一次解决了,以后也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这也是我尝试带领家长自己把焦虑弄明白,才能解决问题,进而不焦虑。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来做个简单的小结。我们讲了效用较高的知识最重要的四条属性以及如何与焦虑为伍,那就是把焦虑弄明白,把焦虑拆解成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进行有效学习。

第二节:你真的理解”挣钱“这件事吗?


钱这个东西,用的人多,懂的人少。挣钱这件事,抱怨的人多,用心去理解的人少。而改变的关键,恰是在“理解”二字上。比如,当你抱怨工作太辛苦时,有没有仔细分析过辛苦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机械性的重复劳动?情绪上的紧张和压力?糟糕的办公室政治?而其中,有哪些是你本不应承受的负担,有哪些是你本职工作的责任所在,又有哪些只是阶段性的问题,忍忍就能过去?


又比如,当你抱怨工资太低时,有没有认真想过,如果有机会让你证明自己的价值,你要从哪些角度、用什么方法去论证自己到底值多少钱?如果要给自己增值,又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斤两,不知道自己的出路,不知道自己挣的是哪份钱,谁又能帮得了你?

有人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这并不准确,因为问题并非出在想象力上。资源匮乏带来的窘迫感使人不能冷静客观地思考长远问题,从而限制了人的理解力。所以,改变应从理解开始。


对于”挣钱“这件事,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劳动的四种类型。


在常见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有情绪劳动和风险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用说,最常见,也是我们熟知的。但是情绪劳动和风险劳动,你有了解过吗?


所谓情绪劳动是指要求员工在工作时展现某种特定情绪以达到其所在职位工作目标的劳动形式。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看来,当官就是“劳心者治人”,靠脑力劳动挣俸禄,除此之外都是溜须拍马的小人行径。但是在“纯粹的脑力劳动”和“纯粹的溜须拍马”之间,还存在一个具有合理性的地带,那就是“维护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必要付出”,也就是“情绪劳动” 。


例如:银行内负责办理储蓄业务的员工,必须表现出礼貌和耐心;酒店的服务员,即使被惹怒了,也要表现出微笑来迎合顾客;再比如电话销售员,移动客服等等。


对于这些人,也许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是其次的,态度,情绪才是最重要的。

人们会喜欢去高档一些的餐厅吃饭,去参加一些高层次的社交活动,我们往往会强调“服务”两个字,其实这些服务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就是在为大家提供超高情绪价值。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有些人说话特别好听,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呢?很可能是我们被对方所提供的情绪价值喂得饱饱的。


我们再来看风险劳动。

很多时候,我们会羡慕一家公司的老板。他想来办公室就来,不想来就不来。他来和不来公司都在正常运转。老板们看起来非常自由和神秘,也是很多人向往和努力的人生目标。毕竟无论刮风下雨,寒冬腊月,需要天天挤公交挤地铁,需要天天上下班准点打卡的是员工,而不是老板。


员工看起来非常苦逼,还有可能天天加班赶项目,害怕错过deadline。而老板呢?只要等着看员工给出的成果就好。这看似酸爽的背后,老板其实正在承担风险。一次投资失败,一次决策失误都极有可能导致自己一辈子的心血付之东流,一夜回到解放前。


智者劳心,强者劳力。“劳力”是显性的,员工在办公室上没上班,加没加班一眼就知道。但是老板的脑袋有没有焦头烂额,有没有高速运转却不容易被大家看到。所以我们常常认为上班族苦逼,老板自由,高高在上。


此外,领导选人用人,也是一种“风险劳动”。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做确定的决策,在压力和焦虑面前保持冷静,这就是风险劳动者的基本素质。


管理学上有一个“懒蚂蚁效应”。意思是说,在一个机构中,一定要有一批这样的“懒蚂蚁”,不被日常事务性工作绑定,而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侦察”和“研究”,发现机构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外界环境的敏锐感知。说白了就是不遵常规、敢想敢干。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机构里全都是勤快老实的工蚁,只知低头干活不知抬头看路,那它可能看起来效率高,但是关键时候的应变弹性一定会很低。这个风险,比一部分人游手好闲不干活的风险更大。


我们了解了,除了脑力劳动、体力劳动,还存在着“情绪劳动”和前面提到的“风险劳动”,那么相应的,所谓“工作能力”,也应该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来进行评估。


在这方面,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就是把工作能力当成一项静态的和绝对的指标,以此认定别人跟自己能力相同,所以就不应该挣的比自己多。但是这样比较起来,你难免要失望,因为有大把跟你学历差不多、资历差不多,甚至连毕业学校都一样的人,在面对工作的时候,比你更加游刃有余,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当你遇到这种看似不公平的现象时,要知道,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对方比你更善于自我定位,使自己的能力发挥了最大效用。而这就需要围绕具体工作的性质,用综合性的思路来进行自我评价。


首先要指出,工作能力不是孤立的,不是像考试时那样,每门各有一个单项指标,

而是一个综合考量,有所侧重的体系性认知。 换句话说,工作能力不是为了让你在某个项目上把人比下去,它唯一的目标就是把事情做好。所以,任何一项能力单独拿出来都是没有意义的。一般来说,由于每项具体工作都是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风险劳动、情绪劳动的综合体,所以对于所谓的“工作能力”,也要综合考虑你的工作要求才能做出判断。


明白挣钱的含义后,我们要从一个更全面的角度来认清自己现在的工作,知道它主要创造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也能进行一个准确的评估。


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弄清楚自己主要是靠哪个劳动方式赚钱,哪个劳动方式是自己的薄弱项,然后培养自己薄弱项上的能力。


而如何让你赚的这份钱最大化呢?最好的方式是把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情绪劳动和风险劳动以特别的方式组合起来,这可以成为你在职场上出奇制胜的法宝。


再进一步说,你越是能组合各项能力,就越是能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这就类似于斜杠青年的定义,最大化综合性且有针对性地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发挥好自己的最大价值!


比如上班族,除了上班处理好自己岗位上的日常事务,如果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很好,也就是也能胜任情绪劳动,那就可以把这两样结合起来。比如一个员工的日常工作是处理他所负责项目的日常运转,同时他的外语水平和表达能力也很不错,他在接洽客户的时候总能跟客户谈笑风生,做到游刃有余。久而久之,无论是国外的客户还是国内的客户来访,领导都会让他去接洽。这也就是把体力劳动跟情绪劳动结合起来了。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来做个简单的小节,我们讲了劳动的四种类型: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风险劳动和情绪劳动,还讲了我们对应的”工作能力“该如何评估。


对于这一节内容,我们留一个课后作业:正确评估你自己的工作属于什么劳动类型,同时给自己提出一个优化方案。欢迎将你的思考结果发到我们的社群里,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和提出建议。

第三节:如何拥有自律的人生?


生活中最让我们痛苦的可能都不是什么大事,而是诸如明明想好好工作,却一不小心就刷朋友圈N多次,给这个朋友点个赞,点评一下那个朋友的照片,或是看看喜欢的公众号有没有更新……一晃就到了午饭时间,工作还没有开始!

又或者,明明想下班了好好学学英语,做做运动,但是一入抖音深似海,不刷两小时不罢休!一不小心又该睡觉了……

再或者明明制定好了各种计划,要早起、运动、记单词、准备早餐,但是第二天稍微变个天,就赖在床上起不来了。

如果是一次两次还好,最恐怖的就是:当你早上起床一翻朋友圈,这个朋友在晒早起打卡,那个朋友在晒励志箴言,另一个朋友在晒精美的早餐,还有朋友晒挥汗如雨的运动照……一对比,简直对自己恨之入骨。为什么别人就能做到自律,管理好自己的人生,大到工作,客户,小到运动,饮食,而我就什么都做不了呢?


于是我们给自己贴上“无法自控”“拖延症”“懒癌”等标签。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无法自控,拖延,无法自我实现,会引起严重的沮丧情绪。而沮丧情绪又容易进一步让人产生逃避行为,对改变提不起兴致。这种逃避行为本身,又会引发新一轮的焦虑,再然后我们就会越来越讨厌自己,认为自己真的是烂泥扶不上墙,最终形成越来越讨厌自己的恶性循环。越是想要改变,越是改变不了!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自律的人。事实上,我们对于自律是有一些误区的。其中,最典型的两个误区是:

① 自律是成功的原因。

② 自律,就要对自己狠。


说“自律是成功的原因”,这是因果倒置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自律是一系列正确自我规划的结果。也就是说,并不是先自律,才能做正确的事;而是先做正确的事,才能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如果指望自己凭空先有“自律”这项意志品质,然后再来启动相应行为,你就会永远停留在空想阶段。


说“自律,就要对自己狠”,则是把“自律”和“他律”混淆在一起。对自己狠,是一种靠外界的力量来鞭笞自己的行为。错误的“自律”就像驯兽师用皮鞭和食物来训练狮子钻火圈,靠惩罚和激励来自己驯服自己。但是皮鞭在自己手里,不管决心有多大,对自己下狠手毕竟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人的意志力总会松懈,特别是在那些需要持之以恒的事上,稍不留神,瞬间就会被打回原形。


说完了自律最常见的两大误区,我们接着来看一看自我管理,到底要经历哪几步?

1、找到你每次想要自律却总是失败的原因

想要变得自律,就不能把自律当成原因,而要把它当成结果。自律其实是你选对方向之后的副产品。

如果你总是无法养成自律的习惯,你需要明白,你真正遇到的问题,并不是缺乏自制力,而是内心深处的驱动力。你真正要做的,是把自律当成一个结果,把重点放在“找到内在驱动力”和“强化自己的欲望”上。


2、先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很多人在改变自己的时候,遵循的顺序都是do-have-be 。也就是说,觉得自己某方面有不足,那就首先想要去“做”(do)些什么,来“得到”(have)什么,最后“成为”(be)什么。可是,如果不事先想清楚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你即使做了很多,也是事倍功半。

所以自我管理,不要急着问“我要做什么”,而是要问“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be)”。是这样的人,就自然会做这样的事(do)。与其羡慕别人的身材、学识、财富(have),倒不如从这个“be”做起。

如果我们按照be-do-have的顺序来做,就会改变心态,影响行为。be-do-have的逻辑,让你一步步变成你心中目标需要的样子,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拥有你想要的美好品质,你的愿望也才不会成为泡影。


3、关注每次改变的成功率

在决定改变的当下,应该要克制自己的热情,关注点不应该在改变的幅度,而是成功率。任何一个乍看起来很容易完成的计划,比如每天运动30分钟,一个月减掉10斤体重;每周读完一本经典,一年成为业内专家什么的,往往做起来才知道是纸上谈兵。因为你事先根本没有认真去探索自己的承受力,也没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感受过真实的困难所在。你必须试着体验,看看如果改变作息,会对你的心情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改变饮食,会对你的生活造成怎样的不适;如果天天去健身,需要你的日程表有什么样的改变。是的,你必须充分了解改变会有多么困难,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准备阶段”。


如果你想改变,你必须充分了解改变会有多么困难,在他人兴致勃勃地制订美好目标的时候,你应该追求的,反而是低调、稳妥,能保证“成功率”的计划。。每次幅度不要太大,以确保成功率为第一要义。自律,就是这样“积小胜为大胜”的结果。


4、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律

人类的行为,无非基于爱与憎,而相应的驱动力,也无非来自奖和惩。不过,对于自律来说,以奖励和促进自信为主的“正向驱动”,才是长久之计 。在劝说别人做出改变时,我们往往有个坏习惯,那就是喜欢用负面的思考,做出警告甚至恐吓。 比如劝人戒烟或者减肥,一般会渲染由此带来的病痛。的确,恐吓是最简单的说服方式。而且,不只是别人会常拿这种方式来打动我们,我们也会习惯性地自己吓自己,觉得要对自己狠一点,效果才会好一点。在减肥的时候,甚至有人说出“要么瘦,要么死”这样的狠话。

然而,放出这样的狠话,很可能效果正好相反。

把自律看成是一件很伟大、很坚难、需要拼命发狠才能做到的事,这不但不会激励我们,反而会把我们吓倒。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以正向驱动为主,二、增加反馈的强度和频率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来做个简单的小节,我们讲了人们对自律最常见的两个误区以及自我管理的四个步骤:找到你每次想要自律却总是失败的原因、先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关注每次改变的成功率、以及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律。

第四节:提高效能的三大法宝。


我们先来看提高效能的第一大法宝:目标管理“SMART”原则。

很多计划,很多目标可能从制定出来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失败。因为,很可能你不是不努力、不自律、不拼搏,只是在一开始,你就定了一个“假目标” 。


那什么才算是“好目标”呢?管理学里有个“SMART”原则,就是专门用来处理这个问题的。它不但可以帮你高效找准目标,更能给你提供考核目标的标准。

1954年,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目标管理”这个概念。1981年,有人将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总结成S、M、A、R、T这五个字母,它们分别代表: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ttainable(可实现的)、Relevant(相关的)、Time-bound(有时间限制的)。


接下来我们分别来看这五个原则:


1.具体性原则(Specific)

目标要具体明确,不能模糊。 比如说,“改善口音,不要让人一听就觉得是Chinglish(中式英语)”,这就是一个比“学好外语”好得多的目标。又比如说,“找一个不喜欢泡夜店的男朋友”,就比“找一个可靠的男朋友”更具有指导性。所以,当你在设定目标时,一定要多问几次:“现在已经说得足够清楚吗?还可以再具体一点儿吗?”


2.可衡量性(Measurable)

首先,如果最后的结果不可衡量,那目标必然是不明确的,也就没办法变成具体行动。“财富自由”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可挣多少钱算财富自由,几乎没人说得清楚。于是,有些人就用所谓的“超市自由”“数码自由”“汽车自由”“购房自由”这四个层次的主观感受来代替量化标准。

如果一个目标不能量化,那它就无法被拆分成更小的步骤。 而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如果不能随时评估,及时获得反馈,再有意志力的人也坚持不下来 。


3.可实现性(Attainable)

那些常把“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挂在嘴边的人,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不切实际的梦想,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制定目标时,有些人会觉得“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吹牛又不上税,立志当然要立大的,到时不行再说呗。可是,他们忘了两个简单的道理。第一,如果制订计划时注水,那落实步骤时肯定也要打折扣,一旦形成“可以打折扣”这个心态,那你的计划就算白定了。第二,如果目标超出实际,过程中又不肯妥协,那么原本可以得到的利益也会失去。


4.相关性(Relevant)

设立目标时,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因为一个目标合不合适,并不由它自身决定,而是由它和其他一系列目标的关系决定的。一个人说他的目标是“成为亿万富翁”,这个目标合不合适呢?单纯看这句话是看不出来的,你得接着问他:“你为什么想成为亿万富翁?”如果他回答:“因为我想要过美好的生活。”那你可以继续问:“你觉得美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如果他回答:“美好的生活,就是住好房、开好车、有人伺候呗!”这回答固然俗气,好歹还是跟“挣大钱”这个目标高度相关。可是,如果他回答:“美好的生活就是挣够了钱之后能归隐田园内心宁静。”那这时你就得劝劝他了:“不好意思,你所说的这个目标,跟你真正渴望的东西没有‘相关性’,所以不是个好目标。

为什么?一是没必要;二是你不会有动力;三是就算成功了,你也不会觉得幸福。


5.时间限制(Time-bound)

有没有时间限制,是目标和梦想之间最大的区别。 小时候爸爸问你长大后想干什么,你说想当宇航员!这个叫梦想,可爱固然是可爱,但也只是想想,因为想过之后,你照样该干什么干什么。

那,什么叫目标呢?就是当你说“想当宇航员”之后,爸爸接着问你:“那你想想,你飞上太空的时候,大概是多大年纪呢?”你算了算,说:“35岁以前肯定能做到!”这才算是一段关于“目标”的对话。因为按照现有的宇航员选拔流程,如果你想在35岁前有资格进入太空,就意味着25岁时你至少要先成为优秀的飞行员;而25岁当王牌飞行员,就意味着20岁时就要开始飞行训练;而20岁时能当飞行员,就意味着现在就得开始锻炼身体,至少视力得保持好……发现没?一旦设置了时间限制,你就不只是想想而已,你必须从现在开始

就得做点儿什么,而这就相当于真正启动了这个项目。由此开始,目标才变成实实在在的行为。


好的目标等于成功的一半。我们制定目标时,先用“SMART”原则的五

个问题来考察一下,如果能够符合这五项标准,那就放手去干吧。


提高效能的第二大法宝:设置及时有效的反馈。

我们对生活和工作容易有倦怠感和疲倦期,其实都是因为缺乏及时反馈,而即时有效的反馈,是幸福感的来源。


以极端的方式想象一下,如果月薪不是一次发给你,而是像游戏里连上线都算“成

就值”那样,把整个月的工作分解成无数项微小成就,你的工作会变成什么样子?比如说,给你座位安装一个感应器,只要你到办公室坐下,手机就“叮”一声响铃提醒:“您已收到20元钱工资!”然后,只要你中午不溜号,加50元;晚上坚持到下班,再加100元;向老板汇报工作一次,提升影响力100点,帮同事解决问题,一次提升魅力值50点;下班后跟新客户见面,解锁“私交”新技能;坚持不拍马屁一周,获得“耿直员工”新皮肤;坚持帮团队订外卖一周,获得“友善之星”勋章……每天睡觉前,检查一下自己的技能树长成什么样了,是不是很开心?其实,这就是把你工作中模糊感觉到的那些成就即时量化,让你能实实在在感受自己的成长。


我们借助游戏的思维来看看,在游戏里面是如何设置反馈的?

1.将大反馈拆成小反馈

拿《王者荣耀》来说,为什么正式开始游戏前,它就要你去点击各个红点收取奖励呢?首先这是为了让反馈开始得尽可能早,还没玩游戏呢,先已经收到反馈了。其次是为了把反馈拆分得尽可能细,为什么不设置成一键收取,把今天所有的经验值、点数、金币、钻石都收完呢?就是为了让你的反馈增多,宁可让你不方便。这就好比是把大奖拆成小奖,让你天天都中奖,总额没变,却能增强幸福感。


2.设置节点式的目标反馈

通关虽然是总目标,但总目标的达成反而经常会让人怅然若失。真正的乐趣大都是在通关过程中的“节点式”目标那里获得的。游戏中常常会设立各种“节点式”目标,让用户获得清晰反馈。你总是知道自己下一个等级能拿到什么奖励,第二天登录能够有什么收获。

生活中也可以这样,比如你想减肥,那你可以设置几个阶段性的目标,达到第一个目标去买一身新衣服,达到第二个目标去一直想去的地方旅游,诸如此类。


3.设置堆叠反馈

反馈是实时发生的,但奖励是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才释放的。比如升级的过程,不是每打败一个小怪,就能增加技能,而是要有一定累积,量变达到质变。但是累积过程中,会提醒你“属性增加了20点”“防御增加了20点”“距离下一级还剩300点”,多个反馈堆叠起来,小反馈背后有大反馈,会让你更有动力。


4.在没有反馈的地方创造反馈

以前的游戏是线性的,只有“升级”一个模式,就像工作只为了挣钱,其他什么都不感兴趣。但现在的游戏大多是开放性的,你既可以追主线,体验打怪升级最终通关的乐趣,也可以在地图上瞎逛,探索各种可能性,在包罗万象的“成就系统”里成为某个单项的优胜者。


事实上,以上四种方法,最典型的现实例子就是朋友圈里的“晒步数”,这个创意就来自游戏中的“成就系统”。本来,走路健身是非常枯燥的活动,你必须长期坚持,才能收获看得见的效果。这就属于“大反馈”。但是,如果用数码设备里的计步器,每天自动上传你走了多少步,这就变成了一项及时的“小反馈”,因而就变成一项随时可以获得的成就。游戏和工作的根本区别,在于反馈的即时性。因此,你可以用“简化反馈”的思路,让自己在工作中也像在游戏中那样充满激情。


提高效能的第三大法宝:提高效率,与其“省时间”,不如“省事情”

提到效率,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省时间”。

时间管理专家劳拉·万德坎姆(Laura Vanderkam)指出,很多人有个误区,那就是只有对事情的洞察力,没有对时间的洞察力 。也就是说,“时间”对他们而言完全是线性的、刚性的,人唯一能改变的,只是做事的效率而已。这种思路会导致你被时间绑架,做事按部就班没有想象力。

但对于聪明人而言,“时间”却是弹性的,非线性的。一个时间,可以处理很多事;很多碎片时间,也可以用来处理同一件事。万德坎姆进一步认为,我们不可能通过节省时间,过上我们想要的生活 。正确的做法是,先决定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先确定事情的优先级,然后再让时间来配合你。 而这就意味着,时间永远是用来“分配”,而不是用来“节省”的。分配对了,不劳你费心,时间也就自然省下来了。

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省时间”,一个是“省事情”,也就是把重点放在排列事情的优先级上,把不那么重要的东西排后甚至取消,时间自然就充裕了,效率也自然就高了。

如果我问你:“这星期能每天抽出一个小时来健身吗?”你很可能会回答:“我的时间排得这么满,哪还有时间去健身?”因为所谓“抽出一个小时”,这还

是“省时间”的思路。

可是,如果我跟你说:“你家楼上漏水,家里淹得一塌糊涂。”那你算算,这件事处理起来不止七个小时吧?可是你一定能挤出时间来搞定,因为它本身的优先

级是最高的。你今天先收拾重要的东西,明天打电话找人来修,后天处理泡了水的大件,大后天买点新家具什么的,总能把家里重新收拾出来。所以,问题不是出在时间上,而是出在对事情的理解上。

所以说,提高效率,与其“省时间”,不如“省事情”。也就是正确排列事情的

优先级,时刻评估自己当下所处理事务的目的、效用、重要性。当断则断,是成

为高效能人士的关键。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来做个简单的小节,我们讲了提高效能的三大法宝,它们分别是:目标管理“SMART”原则、设置及时有效的反馈,以及提高效率,与其“省时间”,不如“省事情”。

第五节: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保持新鲜感?


良好的亲密关系能成就彼此,成全两个家庭的一世安稳;而糟糕的关系也可能毁灭两个人甚至两个家庭。就在Frida老师拆这本书的前几天,有一个新闻报道出来:一个18岁男孩,到前女友住的小区去寻找前女友未果,便威胁前女友,如果不见自己,他就要杀人。在前女友不答应见面情绪失控下,竟然真拿水果刀将一位41岁路过的女子刺伤致死。

在我们叹息这位男子年少轻狂,不谙世事的同时,也不得不为他的人生和这两个家庭的未来担忧。他对于关系的理解肤浅至此,终将受到关系的惩罚和法律的制裁。


那么要经营好一段关系,我们要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保持新鲜感呢?


1963年,加拿大社会学家约翰·李(John Allen Lee)完成了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科学地解答“爱情是什么”。

他做了两方面研究。

第一,有关爱情,故事里都是怎么说的?

他收集了从古希腊开始的几百篇经典爱情故事,分析主角是如何谈恋爱的,总结其行为模式。比如说,有的爱情是相互牺牲,有的爱情是忠贞不渝,有的爱情以释放天性、突破世俗枷锁的方式体现……像这样的“故事卡”,总共有1500多张。

第二,有关爱情,处于恋爱关系中的人都是怎么看的?

他找来120位受访者,请他们从上述这些卡片中,挑出符合自己对于爱情的想象的内容。

通过对以上两个结果的统计和分析,约翰·李提出了“爱情三原色”理论。

他认为,我们每个人对于爱情的认知和想象,虽然多姿多彩,各有特色,但是就像世间各种色彩总归都是红、黄、蓝三原色的不同调配一样,我们的爱情观,也都是三种最基础风格的组合。它们分别是: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友谊之爱。


第一种:情欲之爱 (Eros)

这种爱情因为戏剧性最强,是所有文学作品的最爱。比如《鹿鼎记》中韦小宝见到阿珂时的描述:“胸口像被一个无形的铁锤重重击了一记,霎时之间唇燥舌干。心道,我死了,我死了,这个美女倘若给我做老婆,小皇帝跟我换位也不干。”这就是典型的情欲之爱,被对方的外貌所吸引而不能自拔。


第二种:游戏之爱 (Ludus)

把“爱情”和“游戏”放在一起,多少会显得有点儿不尊重。所以这种色调的爱情,一般都不被看成是主流,甚至很多人认为,它根本就没资格被视为爱情,只不过是贪图享乐、逢场作戏。但是,换个角度看,爱情除了神圣性和排他性之外,也有美好与快乐的一面。而“游戏之爱”的要义,不是不相信爱情,而是不把爱情看得太沉重。秉持这种态度的人,在恋爱关系中始终会认为“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开心”,所以大多会是轻松有趣的伴侣。最极端的例子,是《天龙八部》中的段正淳,虽然用情不专,但是个个掏心掏肺。


第三种:友谊之爱 (Storge)

所谓“少年夫妻老来伴”,就是指当其他两种颜色褪去后,最后剩下的那种爱情底色,一定是友谊式的。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建立在理解、依赖、良好的沟通之上的爱情。最典型的例子,是《老友记》里的钱德勒和莫妮卡,作为多年好友,日久生情,才发现最适合自己的人原来一直在身边。这种爱情虽然没有天雷地火和缠绵悱恻,但却是长期、稳定、良好的恋爱关系的基石。


以上就是约翰·李总结出的“爱情三原色”,而且,和真正的三原色可以互相融合、产生新的颜色一样,这三种类型的爱情两两混合,也可以延展出三种新的爱情风格。


第四种:情欲之爱+游戏之爱 ﹦激情之爱 (Mania)

如果爱情的基础是冲动性的渴慕,而爱情的目的又是追求快乐,那这种爱情就是最具激情的。双方都会有强烈的依赖感、占有欲和忌妒心,情绪总是会被对方的喜怒哀乐影响。


第五种:情欲之爱+友谊之爱 ﹦奉献之爱 (Agape)

从中世纪的“罗曼司”文学(原文是Romance,这也是“浪漫”一词的起源)开始,这种爱情模式就一直是文学的最爱。首先,骑士由于信仰守身如玉,不可能有追逐享乐的“游戏之爱”;其次,他们游侠间歇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如痴如狂地想念并歌颂梦中情人曼妙的身姿和姣好的面容,虽然通常与其只有一面之缘;最后,还是由于原因,他们对爱情的狂野想象,还是得回到灵魂伴侣终生相随这条路上来。而这正是典型的“情欲之爱”+“友谊之爱”的模式。正因为如此,当我们说一个男生有“骑士风度”时,其实也就是在说他是在表现出一种“奉献之爱”。当然,有过单恋经历的朋友,在体会那种低到尘埃又满心欢喜,付出一切只求对方快乐的心酸时,也可以拿这个来安慰自己。


第六种:游戏之爱+友谊之爱 ﹦现实之爱 (Pragma)

生活中,当长辈说年轻人不懂爱情,把爱情想得太简单时,其实就是在说,他们缺少“现实之爱”的考量。现实之爱,看起来没有情欲之爱那么激烈四射,但由于双方在“爱是理解依赖和互助”以及“爱是共同追求更美好生活”这两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所以会有较少的争吵和较多的默契。当你觉得自己的恋爱关系说不上有多浪漫,但却有实打实的“小确幸”时,不要怀疑,你就是身处“现实之爱”的模式中。


总之,世界上没有两段相同的爱情,但是无数种爱情的色彩,总归是由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友谊之爱这“三原色”调配出来的。而其中最主要的三种次生风格,则是激情之爱、奉献之爱和现实之爱。


知道这些分类后,我们要怎样认知和调配属于自己的爱情色彩呢?


美国心理学家亨德里克(Hendrick)夫妇通过研究,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首先,爱情是一种基本情绪,用带有身不由己意味的“坠入爱河”来形容最为恰当。以上所说的六种恋爱风格,都会给人这种情绪体验,但风格不同,体验强度也天差地别。激情型和情欲型的爱容易让人有强烈情绪体验,现实型的人坠入爱河时可能只有轻微的情绪体验,而友谊型和奉献型的爱情则不容易让人体验到迷醉的情绪。

而这六种风格,换个角度理解,也就是六种不同的爱情观。


拥有不同爱情观的人,在同一段关系中感知到的满意程度不同。很多女生抱怨自己的男朋友“不浪漫”,很多男生则抱怨自己的女朋友“小心眼儿”,可你仔细想想,问题到底是对方“不够好”,还是你们对爱情的期待“不匹配”?


你看,当你对爱情产生不满情绪的时候,真的一定是对方的错吗?有没有可能这只是因为你们之间的认知不一致呢?


结合上述六种基本的爱情风格,再来审视自己所处的恋爱关系,你会发现,我们对于恋爱关系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是由风格之间的匹配度决定的。如果你在感情中总觉得自己容易受伤,如果你觉得现在所处的恋爱关系有诸多不如意,与其怨天尤人,天天碎碎念逼着对方对自己好一点,不妨先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和对方的爱情观到底是怎样的,二者在哪方面存在冲突。要么调整爱情观,要么干脆换个持有不同爱情观的恋爱对象,这样反倒简单得多。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讲了六种爱情风格,对应六种爱情观。想一想你自己理想中的爱情风格是怎么样的呢?你目前所处的关系符合你对自己爱情风格的期待吗?

第六节:如何快速提高个人影响力?


影响力有很多表现形式,它可能是说服力,号召力,也可能是个人魅力等等。在这个信息严重超载、影响力越来越成为稀缺品的时代,不想继续做“小透明”,想让别人听到你的声音、记住你的形象、认同你的观点,最有效的路径,就是向这个时代最强大的、以“输出影响力”为天职的产业学习,这就是广告。接下来我们就从以下三个方面借鉴广告分别来详细讲解如何提升影响力。


一、最高明的广告,不是贩卖产品,而是贩卖问题。

什么叫“贩卖问题”?举个例子,汉堡包,只是一个产品,肚子饿,才是一个问题。如果你只是讲汉堡包有多么美味,里面各种食材多么卫生健康,人家可能会笑话你没见过世面,因为天下好吃的东西那么多,汉堡包算什么呢?可是,如果你把对方置于“饿”或者“馋”的问题之中,他就会放下评头论足的态度,不由自主地产生对汉堡包的渴望。

从产品到欲望,这是比较难的;从欲望到产品,却比较容易。


再比如在有些人看来,私家车只是代步工具;但另一些人会认为,私家车是身份的象征。在有些人看来,我买什么车,代表着我的人生态度;但在另一些人看来,买车则是为了对家人更负责。所以,要把车卖给不同的人群,你就必须先想清楚,这个产品对特定人群的触动点是什么,什么样的人会因为什么原因觉得你这款产品有吸引力。而这也正是为什么明明汽车生产技术都是同质化的,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却是各个品牌各个系列的产品都在千方百计地标榜自己跟别家不同。

广告,永远是以特定用户对于产品的特定渴望为重心的。

那么,如何产生渴望?

答案是让对方意识到自己有问题。想要对别人产生影响力,首先要让对方觉得他们自己是需要改变、需要被影响的。


好的广告,强调的是贩卖问题,而不是产品,后者只是前者一个水到渠成的结

果。

产品本身不管好到什么程度,都是生产者自说自话,并不能直接转换成消费者的喜好。就算你觉得自己“酒香不怕巷子深”,那也一定是以“有人想喝好酒”为前提的。当我们想推销观念,也就是说,想要说服人、影响人时,也要从中吸取经验,以“引发受众的需求”为第一要义。所以,建立影响力,第一步不是练口才,而是练倾听;不是强调表现,而是侧重理解;不是证明自己有多重要,而是在对方的世界里找到可能的突破点。想让自己有市场,得先了解市场 。


就拿我们朝华读书的儿童性健康教育系统课程为例,我们就是经过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倾听了成百上千家长对于孩子性健康教育发展的担忧和焦虑,再结合家长最关心的28个儿童性教育问题,精心打磨出来的28堂精华课程。也正因为我们广泛听取了市场反馈,深入了解过家长的需求,我们的影响力才越来越广泛,从开营第一期就收获了学员的一致好评。

影响力不是来自你有多优秀,而是来自对方有多需要。所以,卖产品不如卖问题。只要能够成功地创造需求,接下来施加影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影响力,从感觉做起

影响力的核心,是感性而非理性。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终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答案是:感觉的不可通约性。


“通约”一词的原形,出自数学中分数加减运算时的“通分”与“约分”。即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先使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实现“通分”,然后加以计算;接着用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对繁分数进行“约分”,使其化简。近年来,学术界常引申其意,在表述属性或本质相同的两种事物关系时,便说“两者可以通约”,反之,便说“两者不可以通约”。


那么感觉的不可通约性又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有厂商觉得“我们做出了很了不起的东西,所以要大肆宣扬”,可是把这个信息直接传达给消费者时,后者的反应却是:“不会吧?真有你们说的这么好吗?”发现没?你的兴奋完全是自己一个人在兴奋,那些潜在客户对此没有感觉。这一点儿都不奇怪,如同在一个桌上吃饭,听到同一个笑话,有人乐不可支,有人无动于衷。相隔甚远的厂商和客户,又凭什么非要在同一个信息点上产生相同感受?


这时,要获得客户认同,你既不能以说理的方式给他们上课,又不能以煽情的方式让他们对你的自豪感同身受。唯一的出路,是从对方的感受出发,跟对方沟通。重要的不是“我是什么样的”,而是“你的感觉如何”。


感觉的不可通约性,是沟通中最大的阻碍。所以,重要的是对方觉得怎样,而不是你真的如何。影响力的产生,永远都是围绕着感觉进行的。


三、细分美好,善用恐惧

所有特点,无论好坏,都可以是优点,真正可怕的是没有特点,这也就意味着”乏味“。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在表达方面的主要问题,恰恰就是”乏味“。要提高我们自己的影响力,让自己的话在听众心里产生足够大的触动,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广告里的”细分美好,善用恐惧“。

广告以“制造需求”为第一要义。而制造需求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情感销售,绕过你的理性,直接激发你的信任 。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呢?主要是两个套路,一是通过“细分需求”营造和渲染美好的想象,二是利用“损失厌恶”心理加强接受度。

什么叫“细分需求”?首先你要知道,所谓需求,说来说去都是很基本的那几项,玩不出什么花样来,也就是不能直接转化成消费冲动。比如说,口渴了要喝水,每个人都需要,但凭什么花钱买饮料呢?这时,你就需要“营造”出一种跟具体商品直接挂钩的美好体验,而这就需要对需求进行“细分”。这时你就会发现,口渴,就不只是“要喝水”这么简单。运动时喝什么?工作时喝什么?聚会时喝什么?约会时喝什么?甚至是,吃火锅时喝什么?吃汉堡包时喝什么?……发现没?像这样一系列的细分场合,你都能第一时间反应出某个特定品牌。


每种具体的饮料,对应着不同的想象,这就是广告所营造出来的“细分”需求。矿泉水、矿物质水、纯净水、蒸馏水,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零度可乐、极度可乐、健怡可乐、轻怡可乐,去掉包装大多数人都分辨不出来。可是,在消费者的想象

中,这些东西就是代表了不同品位、不同选择。正是因为商家会细分出这么多不同,所以你站在超市里才会觉得琳琅满目,才会有一种选择特别多、感觉被世界温柔对待的幸福感。

越是美好的东西,越要“细分”,才能加强其感染力。 当你苦于言语乏味、表达干瘪时,不妨试试这个“细分”思路。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的描写“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让人“身临其境”,指的都是细节上的丰富和生动。


除了对美好的东西进行细分之外,还有一个反向的思路也可以极大提升你对受众的影响力,那就是“善用恐惧”。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更适合诉诸感性场合,后者更适合诉诸理性场合。

一些产品涉及的是理性消费,就是说产品跟快乐体验联系不到一块儿,消费者完全是因为要解决某个问题、实现某种功能,才会买这个产品,那它的广告策略一般都是“制造恐惧”。

比如洗发水广告,最常见的广告套路是:先把可能的损失形象化给你看,比如因为头屑乱飞、油腻邋遢而遭受路人白眼,或错失面试机会什么的,然后,用了某某牌子,突然就赢回了生活的美好。生活中有没有这么夸张的事呢?很少,可是这么一来,对于头发问题的恐惧就扎根在你心里了,这就是广告给你“制造”出来的需求。


所以,请记住这两个原则:在你的受众诉诸感性时,要“细分美好”,把对方的需求和感受分得越细,越能增强渲染和强化的效果;而在你的受众诉诸理性时,要“善用恐惧”,利用风险厌恶心理,促使对方迅速做出决定。


同时,这两个原则还可以交叉使用,那就是:在通常是诉诸感性、需要营造美好想象的场合,反倒提示风险;在通常是诉诸理性、别人满脑子都在考虑风险和损失时,反而强调美好的感受。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讲了借鉴广告提升个人影响力的三大法宝,它们分别是:最高明的广告,不是贩卖产品,而是贩卖问题;从感觉做起;以及细分美好,善用恐惧。

第七节:如何与隐性焦虑相处?


近年来,丧文化盛行。许许多多的人,一见面都会说自己很丧。

然而,真正意义上所谓的丧是指:

1.自我评价低;

2.对工作前景不抱希望;

3.犯困与失眠同在;

4.反社交;

5. 不期待幸福。

丧人不仅自我评价低,对生活的期待也低;丧人也不是不追求幸福,而是他们对幸福的期待十分之沮丧。如果以上五条标准每一条都扎到你的心,那你真的快要丧爆了……

但丧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它让我们有了更复杂、更丰富的情绪体验,让我们有动力去抵制那些粗暴、简单的心灵鸡汤,从而给生活带来真正的曙光。

就像钱锺书先生说的:一串葡萄到手,有一种人只挑好的吃,而另一种人把最好吃的留到最后。人们总以为,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因为第一种人只有回忆,而第二种人还有希望。


与丧文化一样横行天下的,还有焦虑。有人以为,理论上,随着时代进步,人类对世界的操控力应该越来越强。从整体层面来讲,这个趋势没错。科技与社会的进步,为人赋能,极大提升了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但放到每个个人身上呢?在过去,如果你是农夫,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你的付出跟成果之间有很直接的因果关系。这是正能量的逻辑。

但是现在,你是农夫,恐怕也只是某个村庄、某个农业协会或整个农业体系中的小小一员。你勤奋,未必能让你的作物长势良好,因为这取决于你所能接触到的土壤、能分配到的种子、能买到的肥料。而即便农作物长势良好,你也未必真能从中获利,因为这取决于农业市场的需求、渠道推广的动力,以及其他各个环节上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这时,付出跟收获间的因果关系,会变得越来越间接。

这种间接,让我们失去了对时代的操控。


充满挫败的现实经验,让人们不再相信“爱的力量”,不再相信“梦想会成真”,不再相信“人能做自己的主人”,不再相信正面思考的力量。所以,人们开始嘲弄心灵鸡汤,回避成功励志——就好比在一辆长远来说不知会开往何处、短期来看却又早已失控的大巴上,不会有人想要从乘客晋升成司机去掌控大巴的方向盘。你说你想下车?不好意思,下不了,因为这辆载着我们所有人的巴士,叫作时代。我们失去了“对时代的操控”。


而“焦虑”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正把世界变得越来越平;而最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失去了对时代的操控。


那我们就要这样一直丧下去,焦虑下去吗?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丧和焦虑呢?


心理学家理查德·瑞安(Richard Ryan)和爱德华·德西(Edward Deci)提出了人类幸福的三种基本需要:

1.胜任的需要,即我是否有足够的能力;(Competence)

2.关系的需要,我是否被他人接纳和认可;(Relatedness)

3.自主性的需要,我能在多大程度上选择自己的生活。(Autonomy)


年轻人总是难免有迷茫沮丧的人生阶段,看什么都不顺眼,做什么都不来劲儿。这其实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必经阶段,也对社会在整体上保持灵活和开放有好处。

对应幸福的三种基本需要,现在我们应该也明白这种迷茫是怎么来的了:当一个人已经不满足廉价、肤浅的快乐,但又尚不足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可、不知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时,就会感受到巨大的矛盾和焦虑。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出现极其负面的情绪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这种自我认知的痛苦正是我们不满足于浅层的快感、转而追求高层次的意义感所必须承受的代价。


那么,意义感这么难以获得,是否还值得探索?


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当你真正意识到肤浅的快乐不值得刻意追求时, 就算你有意识地想回到傻呵呵、混吃等死穷开心的生活,事实上也是做不到的。因为心智的成长没有回头路,成人能理解儿童,但成人变不回儿童。所以,不要以为廉价的快乐可以填充心灵的空虚,因为丧真正指向的,是去重建更高层级的意义。


很显然,对于世界趋势,我们能左右的程度非常小,但我们可以左右自己的情绪,例如和焦虑和平共处。当我们焦虑时,往往会有觉得无聊、无助、碌碌无为的心态,也就是所谓的”三无“。那我们要如何对付这”三无“呢?


1、对付无助

想要变得不无助,不一定要事事成功,只要增加对生活的掌控力就可以了。多做一些和命运无关的小事,做好后就能让我们产生一种自己能掌控自己生活的感觉。


2、对付无聊。

在我们通过那些“小事”来抵御无助时,要小心一种情况,就是被琐事缠绕,感到无趣和无聊。无聊并不是外界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是我们自己产生的主观感觉。就好比一本书即便再有趣,如果你看书时一直被打扰和分心,十有八九会觉得这本书没什么意思。“沉浸”是感觉有趣的前提,也是一种取悦自己的能力,只有沉浸,才“有可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积极情感体验。


3、对付碌碌无为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会避开这些注意力陷阱,不紧盯那些眼下最着急的事,让自己更多地沉浸在有价值感的事物之中,并重视长期规划。


总的来说,要摆脱无助、无聊、碌碌无为的状态,请建立次级控制感、重建沉

浸体验,当然,还要选择有价值的事物沉浸。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来做个简单的小节。我们要认清丧文化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必经阶段,也是正常现象。而焦虑源于付出跟收获之间的因果关系变得越来越间接。这种间接增强了不确定性,让我们失去了对时代的操控感。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次级控制感、重建沉浸体验,以及选择有价值的事物沉浸,学会与焦虑和平共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24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9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69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7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3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7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0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8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