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讲课的时候,我碰到一个妈妈,她跟我抱怨说:
“我女儿脾气特别大,动不动就发脾气,还摔东西,打人。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她这样喜欢生气,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让问其他听课的人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很多人都举起了他们的手。有的妈妈补充说:“我儿子总是生气,一生气攻击性就很强。喜欢打妹妹,还大声跟我吵架,看到什么就踢什么,他的老师都告过好几次状,这样的孩子我该怎么办啊?”
关于孩子爱发脾气这件事儿,应该是时候静下心来,认真地了解一下了。
我们总说,家长要接纳孩子的不良行为,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但如果我们长期不觉察,让孩子的错误变成了习惯,那就会让机会变成遗憾。所以,最重要的是家长要从孩子的不良行为中觉察出自己在过去的不当应对,分析原因,寻找对策,让孩子和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使这个过程成为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途径。
孩子和家长都会有负面情绪,要学会理解和接纳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什么时候你会生气呢?一般来说,当我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对某些情形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就会产生愤怒的感受。有时候,愤怒也是对伤心的一种掩盖,发脾气的孩子,一定是对父母、老师、其他孩子、自己或对他们发怒的其他人感到了沮丧。他们会认为没有人关注自己,没有人考虑自己的需要。
即便是孩子讲不出为什么生气,他们通常也有充分的原因。被人指手画脚、被人强行打断、被过度保护、感到没有选择、被误解、被虐待...这些情况都会造成孩子的愤怒。而且,孩子会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经常用愤怒来回应别人,孩子也会这样做。
而当大人们在孩子生气时,试图通过劝说、威胁、打骂来控制孩子的情绪时,却往往会得到更加糟糕的结果。所以,处理“爱生气的孩子”的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我常问家长——这个世界上有完美的人吗?家长们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没有”。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却常常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完美的人,当孩子有任何问题的时候,我们都喜欢跳出来指正他们,提出期望和要求,站在孩子的角度,这种期望和要求就会变成引起他们内心反感的压力和痛苦。
给家长的建议
1、学会认可孩子的感受
如果下一次孩子又生气的时候,你可以尝试不说话,静静地用肢体语言安抚孩子,一个真诚的理解的眼神,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憋不住的话,可以说一些认可孩子的话。例如:“我注意到你很生气,你一定很委屈,我猜你肯定想发泄一下吧。”“感到生气没关系,你能跟我谈谈吗?”“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也受不了!”这些都是能够让孩子从情绪转移到解决问题的语言。如果你粗暴地说“不许生气!”“为什么?”之类的话,即便是当下孩子被迫安静下来,这种负面的情绪也会积累起来,等待下一次更大的爆发。
2、等感觉好的时候再沟通
孩子在生气的时候是不可能听进去家长的劝告、说教和建议的,而且孩子也很难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生一会儿气是允许的,等不生气的时候再沟通。你可以跟孩子说“我能够感受到你很生气,等你好一些的时候,准备好了可以随时来找我谈谈。”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在家里设置一个冷静角,如果孩子生气的时候,可以跟孩子说:“我要去冷静角里呆一会儿,你也去你的冷静角呆一会儿吧。”等到感觉好了,再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3、学会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
很多时候,孩子们是因为和其他的孩子争吵或打架,然后开始变得生气的。大人们一定要学会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不要强行干涉,更不要选择站在哪一方,否则孩子会更加生气。你可以说:“孩子们,我看现在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你们可以先冷静一下,然后再试着解决。”尤其是当自己的孩子打了别人的孩子时,家长切记不要当着其他人的面教育孩子,很多家长会被其他人的目光绑架,会大声训斥自己的孩子,问为什么或者让孩子承认错误,这些都只能导致孩子内心更大的反抗,情绪会越变越差。
4、拥抱孩子
在孩子生气停不下来的时候,你可以尝试用拥抱来化解。如果孩子不愿意拥抱,你可以告诉孩子:“我需要一个拥抱,这样会让我感觉好一点儿。”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拥抱,你可以告诉孩子:“等你准备好了,咱们再拥抱。”如果孩子拥抱了你,要跟孩子说“谢谢,我需要这个拥抱,我爱你!”。先连接后纠正,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只有当孩子感觉到安全的时候,他们才能做出理性的思考,他们才能够学习和成长。
以上四种应对方式,是家长朋友们可以拿来就用,从练习走向熟练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不一定会立即见效。教育孩子本来就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家长有更多耐心的事情,只有坚持原则,用和善的态度,用心去做才行。
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对于家长问题的反映,所以,对于爱生气的孩子,家长要首先觉察自己平时在哪些方面招致了孩子发怒,是不是喜欢不断干涉孩子的事情?是不是喜欢长篇大论式的说教?是不是唠叨起来就没有完?是不是总是喜欢用命令和威胁来控制孩子?一个合格的家长,是一个不断反省的家长,孩子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总是把问题归罪于人。
用旧的方法,只能得到旧的结果,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