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风景。
风景背后有故事。
故事比风景更有意义!
“宁波帮”的早期人物中,有一位杰出的代表,名叫陈磬裁。
陈磬裁是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陈鑑桥村人,出生于1874年,早年到上海打工当学徒,后来学做生意,以水泥和建筑业致富,人称“水泥大王”。
陈磬裁致富后,先后在家乡捐建了十座桥和十个凉亭,人称“十桥十亭”。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钢筋水泥兴起之初,陈磬裁所捐建的桥和亭,都是早期钢筋水泥桥亭的代表,其功德,在乡邻之间有口皆碑。
那么,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变迁,当年捐建的十桥十亭,现在怎么样呢?
2020年,我根据一些线索,并在热心文物的网友帮助下,专题寻访陈磬裁捐建的十桥十亭,圆满成功。
十桥十亭,既具有历史意义,还蕴含着丰富的慈善故事,遗憾的是,多半桥亭已经灰飞烟灭,消失于人间。
现在仅有四座桥和三个凉亭依然存在,但是大多也是面目全非地残存于人间。
现存的四座桥,分别是,第三桥、第四桥、第八桥和第十桥。
现存的三个凉亭,分别是,第一亭、第四亭和第五亭。另据网友星向远方证实,第三亭在舟山,但是我没有见过。
岁月变迁,时光流逝,真是一件残忍的事。
陈磬裁捐建的第三桥,位于现在的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梅溪水库之中。
九十年代梅溪水库建成以前,第三桥是梅溪两岸人民往来的交通要道。
时光上溯到清代康熙年间,为方便梅溪两岸人民往来,当地人在梅溪之上建成了石拱桥,因位于宝庆庙之东,故名东庆桥。
东庆桥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雨侵蚀,1911年,被洪水冲毁,两岸人民相望而难相见。
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的父亲童梅芳,召集塘溪童村的13名乡绅,筹资重建东庆桥,然而建而又毁,毁而又建。
1920年,命运坎坷的东庆桥第三次被洪水冲毁。
第四次修建东庆桥时,陈磬裁获知消息,决定捐资三千大洋,并且使用钢筋水泥建桥。
1921年12月动工复建,1922年6月复建完工,造桥所用的桶装水泥,用船装载到大嵩江口的老鼠山码头,再由人力运送到童村。
人们为了感恩陈磬裁的善举,就把这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命名为“磬裁桥”。
磬裁桥是大嵩地区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人们争相来参观。
磬裁桥是陈磬裁捐建的“十桥”中的第三桥,桥额的桥名“磬裁桥”之中,有两个小字“第三”,因此这座桥也被称作“磬裁第三桥”。
磬裁桥长30余米,四墩五孔,如长虹卧波,曾将多少行人,送抵彼岸。
1993年12月,梅溪水库开建,磬裁桥位于水库淹没区,水库开始蓄水后,磬裁桥逐渐被淹没于水下,从此隐匿于人间。
只有在水量较少时,桥拱部分露出水面,让我们知道,它依然存在,因此,磬裁桥又被称为“水下桥”。
2020年秋冬以来,雨水较少,宁波各大水库的水位持续下降,梅溪水库的水位下降更为明显,水库大面积见底。
磬裁桥终于重见天日,再现人间,让我们一睹真容。
磬裁桥建成至今百年,被淹水下二十多年,依然牢固,不愧宁波市内早期钢筋水泥桥梁的杰出代表。
陈磬裁捐建的第四桥、第八桥,同样命运悲催。
第四桥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蜜岩村,皎口水库大坝之下,荷梁线公路边的樟溪畔,这里旧时称为长里方。
樟溪北岸的一条支流,名叫江隩溪,在皎口水库大坝下方汇入樟溪。
在过往的岁月里,江隩溪阻隔了樟流上下游人民的来往,溪上原有福安桥,庄姓等人氏捐造,但是桥被洪水冲毁,道路被阻断。
1922年10月,陈磬裁捐资重新建成了石拱桥,这是陈磬裁捐建的第四桥,桥名为:磬裁第四桥。
第四桥建成的时间,比第三桥仅仅晚了四个月。
隔了七年,石拱第四桥遭遇洪水冲击,将圮重建,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3月重建完成,重建时改成了钢筋水泥桥。
桥额刻桥名“磬裁第四桥”,题头“民国十八年春建”,落款“屠訏敬题”。
1922年第一次建成第四桥的同时,在桥旁建成了一个凉亭,供来往行人歇足休息,所建之亭,就是陈磬裁捐建的十亭中的第一亭。
这个亭子明年就整整100年了,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满满的岁月风云,桥亭无言,何处话沧桑!
看到照片,大家一定会感到奇怪了,桥和亭,为什么比地面还低?
1970年5月,皎口水库正式动工开建,坝址就在第四桥和第一亭西边约百米处。
修建水库时,挖掘出来的大量泥土,就填埋在附近的溪谷地带。
第四桥和第一亭所在的地面,被填高了约3米,第四桥失去通行功能,建设者在旁边重新建造了一座更宽的石拱桥,以便运送物资。
但是当时的建设者们,并没有把失去作用的桥和亭一毁了之,而是想方设法把桥和亭保留了下来。
第四桥两端原本都有上下坡度,地面被填高后,桥两端原有的坡度无存,桥面低于地面以下一米有余。
桥还在,现在桥面上已被人填土种菜。
无语述说,百年变迁。
第一亭的东、北、西三面都被填埋至顶端,但是建设者们却在南边留出了一小块空地,用石墙阻挡泥土,让人们至今还可以进入亭子内。
这在六七十年代的特别时期,建设者们能如此保护桥和亭,难能可贵!
我因此也才有机会,从桥和亭上,读懂当年的慈善故事。
感谢当年保护桥和亭的建设者们!
从第四桥和第一亭所在的位置,沿樟溪向下游前行三四百米,又有一个小溪口,名叫汪夹岙,也是一个小村落。
陈磬裁捐建的第八桥,就在汪夹岙的小溪口。
第八桥所在的位置,因为修建皎口水库和荷梁线公路,地面也被填高,第八桥也失去了通行功能。
第八桥的桥面上,建造了房屋,因此,第八桥的桥面被房屋和新修的汪夹岙桥所掩盖,如果不仔细寻找,很难发现第八桥的踪迹。
从公路走到樟溪边上,从汪夹岙桥的桥孔下,才能看到第八桥的样子。
第八桥,当地人称为太平桥,桥上刻的文字,与陈磬裁捐建的第十桥黄昏晨桥上的文字,基本相同。
第八桥建成于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与第二次复建第四桥,是在同一年内建成。
第八桥和第四桥,联通了樟溪沿线的上下游,方便了行人往来,只是岁月变迁太快,桥和亭已被时光掩埋。
第十桥,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任新村任家横自然村下庵东的塘河上,南北走向,全长约22.7米,宽2.15米,两墩三孔,桥额书桥名“黄昏晨桥”,下书“第十桥”,题头“民国二十年夏五月”,落款“里人陈磬裁敬建”。
由此可知,黄昏晨桥是陈磬裁捐建的第十桥,建于1931年5月,是陈磬裁捐建“十桥”的收官之作。
桥上铭刻的文字,都很有意思,取自于《太上感应篇》,代表着建桥者的劝世思想。
桥东侧书,“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语云,自求多福自得其乐自作孽,这三个自字,狠有意味,可见得,求天求人还不如求己”。
“敬劝世人,回心转意”。
桥西侧书:“能孝父母天佑得福,能孝父母天佑长寿,能孝父母天佑多子,能孝父母天佑多财,能孝父母天佑顺流,如孝顺父母情愿自己劳苦,可一生逢凶化吉,而天龙八部拥护其身永不受灾矣”。
“敬劝世人,顺风得利”。
陈磬裁捐建“十桥十亭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就是第十桥黄昏晨桥。
黄昏晨桥经历九十年风雨洗礼,至今未见任何补修之痕迹,被专家誉为:“古代石结构建筑过渡到民国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典型代表作”。
黄昏晨桥,作为陈磬裁捐建的“十桥”的收官之作,幸运地完整保存,弥足珍贵。
愿世人继续保护之!
黄昏晨桥北端的凉亭,就是陈磬裁捐建“十亭”中的第四亭,亭上牌额书:“第四亭”。
亭柱有字,“民国二十年仲夏”,“弟子常宝子重建”。
“常宝子”是陈磬裁的法名,1931年夏天,黄昏晨桥建成后,第四亭随之重建而成。
亭上共有对联四幅:
“到处云山到处佛,当方土地当方灵”。
“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
“掌万民之福泽普沾吉庆,通天下之财源永锡盈丰”。
“银山久种无边树,金谷时开得间花”。
第五亭,位于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的亭溪岭古道边。
亭溪岭古道和松石岭古道,正好形成了环线,是宁波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从亭溪岭山脚的石牌楼进入古道,大约两百米,就可以看到一个亭子,名叫“第五亭”。
登临古道的游人都曾见过第五亭,却很少有人知道其背后的慈善故事,也不知道名字为啥叫“第五亭”。
第五亭建于1932年,是陈磬裁捐建的第五个亭子,故名“第五亭”。
第四亭和第五亭,外貌极其相似,而且亭上的对联也相同。
陈磬裁的慈善故事,还不只这“十桥十亭”,据传还曾捐建“十堤”,完整地讲,应该是捐建了“十堤十桥十亭”。
遗憾的是,现在所存无几。
铭记前人功德,弘扬慈善故事,可以走得更远更好。
满怀慈善之心,造福桑梓的陈磬裁,后来怎么样呢?
抗战爆发后,陈磬裁无法继续经营生意,回到宁波,皈依佛门,居住在七塔寺内。
抗战胜利后,陈磬裁重返上海滩,但是商人在那个年代处境艰难,1958年,陈磬裁病故于上海,归葬故里。
岁月流转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间出现了许多荒诞不经的故事,就连功德卓著、已经故去多年的陈磬裁,也没被放过。
陈磬裁的墓地被挖掘捣毁,墓前的铁牛欲拉去回炉炼铁,幸被人保护,现存于宁波天一阁。
游览天一阁的游客,通常可以看到那头铁牛,却不知道其来源如此辛酸。
从八十年代开始,会赚钱的商人和企业家,重新受到社会的尊重,钱越多越受拥戴,地位也越高。
历史真的太会开玩笑!
这玩笑太酸,哭笑不得!
岁月变迁,有时显得过于残忍。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