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闲着也是闲着,就跑到附近的学校操场跑圈。
身体状态还可以,本来计划跑满5公里,由于裤子不合适,就降格跑了10圈。总是会找点借口降低目标。
今天北方冷空气前哨的触角搔到了我们这里,凉爽的天气很适合运动。出来活动一小时,感觉今晚没白费。
为什么没白费呢?我认真的问自己。
国庆休息几天,在家陪小孩。带小孩是很枯燥的,小孩还小,吃奶找娘,睡觉找奶奶,爸爸也就是在她心情好时,会来逗逗你,宠幸一下。要是她发现别的有意思的事情,任你怎么喊,她都不回头。所以,这几天说是在带小孩,其实,除了洗洗衣服,没做什么实质的工作。完整的假期被打散的支离破碎,破碎的时间也没利用好。
好久没运动了,这几天可能是真的待烦了。晚上8点,宝宝睡觉。我已无事可干,于是想起了久违的跑步。因为这是我想做的,而且基本实现了目标,所以有完成目标的达成感。身体上,由于适当运动,有助于睡眠,睡得好,明天工作更有干劲。思维上,看见跑到上带着不同目标的跑步者,采取不同的跑步策略,不需要比较,你只要坚持自己的目标,并完成就可以了。中途暗暗找个超过你的人追一追,拉拉速度,一切皆由你掌握。跑完,思维会变得很活跃,也就有了写日记的冲动。
为什么跑步的这一小时,和前两天刷手机的一小时,和玩游戏的一小时,和看电视的一小时,我会觉得,今晚的一小时没浪费呢?除了前面讲到的身体和精神上的收益外,最关键的是这一小时是主动使用的。前几天刷手机,玩游戏,看电视的一小时是被动的。主动和被动的使用时间,在时间的体会上会很不一样。
以上为流水账
以下为干货
“没时间=不重视”
这是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个提法,想想确实是这么个道理。比如学生时代,作业做不完,但灌篮高手一定不会落下,第二天总会以没时间来安慰在抄作业的自己。比如老板交代一个临时工作,当你以没时间为理由拒绝后,去陪女朋友看了两小时电影。这些都说明,没时间的潜台词是你对这件事不够重视,或者有其它更重要的事。
时间就是挤出来的。当你想做一件事时,不重要的事情就会变得没时间。这是从正面的角度来理解“没时间=不重视”这句话。
每天定一个小目标,细碎的时间才能珠链串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目标应该为大目标服务。如果有个中长期规划,那么细分为阶段性目标后,每日的小目标就变得清楚得多。
大目标应该要比你认为能较为轻易完成的难度更高一点。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所能有所不能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了,为了更好的自己,目标定得稍稍高一点。 因为,人还有惰性,往往立上者得中,立中者得下,立下者无所得。
锻炼自己的毅力和忍耐力。这样就更容易在最后关头,取得突破。(然而这个正是我缺乏的,而且还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一般来说我的习惯是不蛮干,想到就干,不想干就不干,几年之后又想干了……)
阶段性调整目标。这个是策略层面的活,需要大智慧。首先,大目标定得好不好,水平很重要。如果中途发现了问题,如何修正目标很有学问。就如今晚跑步,5公里对我来说并不难(没有时间要求),只是大半年没跑了,不知身体能否激活。跑到一半,感觉状态可以,就开始提速,暗自选择目标超越;到第九圈的时候,感觉裤子摩擦得有点难受,于是想10圈也行,于是就冲刺了大半圈,最后100米其实还能再冲,但是惰性上来安慰自己,恢复性训练没必要太累,于是就改散步了。总的来说,内心真实的目的“活动一小时”已经完成,最初的目标5公里,只完成了4公里,走了1公里。勉强及格。但是中途改变计划,并不是因为之前定的目标难以完成,而是自己见异思迁,乱了节奏。所以如果要做事,阶段调整目标不能轻易降低难度,而是结合实际情况审时度势的判断。当然,如果由于初始目标定的太离谱,中途放弃也是明智之举,只是对自己太不了解,看来只有多经历几次做PDCA循环,才能提升自我认知。
回顾2017年初定下的大目标,写春联已经是手到擒来,等到年底构思一个周末就可以了;10篇思想小结,目前完成一半的样子。中间间断了半年,现在工具已经配齐,接下来几个月一个月2篇的要求,目标很清晰;两本书读后感,这个有点困难,争取这两天看要皮囊,下个月再定一本书为目标。
回顾一下,发现年初定的目标还是比较合理的。有没有简单的部分,有挑战的部分,我觉得必须要完成。另外,给西西的画是最近新开发的主题,或许可以成为下一个目标。
明天要做的每日目标
1,看一章节皮囊
2,整理工作邮件,把明日必须回复的工作昨晚,把周三上午要准备的材料做好
3,玩游戏(主动要玩,不是消磨时间,前提是不能超过晚上23点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