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说书|稀缺
引子
最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说自己忙得不可开交,总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其实包括我自己在内,也一直有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忙者越来越忙?
为什么我们疲于应付这般那般的死亡期限Deadline?
为什么我们没有空闲,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
通过阅读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埃尔德沙菲尔的《稀缺》,我们貌似可以另辟蹊径,找到破解“忙者愈忙”循环的钥匙。
忙者为何愈忙?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了解几个概念。
稀缺Scarcity
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概念。
忙的意思,也就是时间太少,要做的事情太多,所以觉得时间稀缺。一旦稀缺产生了,我们其实不是因为拥有时间太少而不爽,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这叫“稀缺俘获大脑”。
这种现象有利有弊。
有利的一面是,由于我们聚焦于有限的时间,通常我们会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由此产生了“专注红利”Focus Dividend。
很多大学生平时都不大上课,最后在临考试前一晚通宵复习,居然也能通过考试。这是积极利用稀缺的例子。
不利的一面是,专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着忽视很多其他(往往是重要的)事物,书中称之为管窥(Tunneling)或者叫隧道视野。
还是刚刚的例子,通宵的代价是牺牲了睡眠。年轻人可能还不察觉睡眠的重要性,如今职场上如果总是临时抱佛脚,导致的健康状况就令人堪忧了。
带宽Bandwidth
带宽是指心智的容量Capacity,包括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两种。
认知能力是我们解决问题,获得信息,逻辑推理相关的能力。执行控制力则是包括计划,发起和抑制行动,控制冲动,处理多任务以及自我监督的能力。这两者相辅相成,是我们人类日常理性存在的两大能力。
稀缺会直接减少带宽,不是与生俱来的带宽容量,而是减少其当下可用的容量。
我们很多人都会忙中出错。例如急急忙忙赶场时,就会把行李忘记在出租车后备箱。这是因为被“管窥”的思维会聚焦在下一场活动,而带宽不够覆盖到放进后备箱的行李。
又比如明天我们要交一份重要的报告,如下月的销售预测。在综合各个区域的数据时,很容易认定大家都采用了同样的币种,于是产生了错误。
书中描写NASA火星探测器发射失败的案例,就是不同部门分别是使用了公制和英制,导致反向推进器的速度到达设定速度的4.45倍(正好是公制和英制的换算系数)。
余闲Slack
余闲就是我们在拥有很大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时的产物,也是我们在资源丰富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特定方式。
偷得浮生半日闲,余闲是我们日程表上的空白区域。说到这里,我不禁看了看刚刚过去的一月份日程表,几乎没有哪一天是空白的。相信有不少朋友也拥有同样饱满的日历。
忙碌的职场中人,通常见不得空白,甚至还要见缝插针,各种早餐会,午餐会安排得满满当当,只有忙碌能够让自己充实。
这个现象延伸到周末,尤其是职场中的父母。家有学童的一定深有感触,忙于在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间奔波,周而复始,始而复周。忙碌成为一种惯性,也就更没有办法拥有余闲了。
所以,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假如蚂蚁真的是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又怎么还有时间去四处野餐呢?
——玛丽德雷斯勒
综上所云,忙者愈忙,就是我们掉入了稀缺陷阱,在享受一点点“专注红利”的同时,深受“管窥”之失。忙碌让我们降低正常的认知和控制力(带宽),从而没有机会构建余闲,进入了忙者愈忙的循环。
如何破?
1. 平衡专注与管窥
既然我们明白稀缺同时具备积极一面和消极一面,那破解稀缺的诀窍就在于二者之间的平衡。
管窥会让人如同井底之蛙,只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从而忽略其它。比这还要严重的是,管窥会导致寅吃卯粮的“借用”行为。
就拿药师说书每周一篇文章来说,要想满足每周六上午十点的交付时间,如果到周五还没看完书,那TGIF(感谢老天,周五啦)就一定会变成OMGIF(我的天呐,周五啦)!通常的解决办法就是借用睡眠时间,从而占用周六白天时间。
同时,由于专注红利,每次在赶上截止日期后,人们大多是一种愉悦和享受的心情。这种心情会持续一段时间。如果太过于享受,就会丧失警惕,突然发现下一个截止日期又即将来临。
要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最好的方式是退后一步,让自己不至于迷失在专注红利中,也不至于沉迷于管窥之见。
权衡利弊,争取主动。当然这平衡需要认知和执行带宽来支撑。
2. 构建带宽
很多忙碌了一天的职场人士,回到家后还会继续工作。长此以往,他们会感觉精疲力竭,面对孩子和家人时会表现消极,甚至有时会把工作上的压力转移到他们身上。
由于我们把更多带宽花在必须处理的工作上,我们没有额外带宽来保障和家人的高质量相处。实验表明,长时间处于稀缺状态(忙碌就是典型的时间稀缺状态),不仅会变得更笨,也会让人更冲动。
稀缺会形成带宽负担,而这就意味着,稀缺不仅会降低流体智力,而且会降低自我控制力。
我们可以对自身所处的环境设置“稀缺防御”机制。例如在书房门上挂上“工作模式”和“空闲模式”的牌子,这样锻炼自己在不同模式下的思维方式。
习惯是我们的第二自然。习惯的好处是减少大脑思考,直接采取行动。当然这需要我们养成好习惯。例如一直推荐的戈尔维策的“执行意图”方式,用“如果......就......”构建习惯,也是构建带宽的方式。
3. 构建余闲
磨刀不误砍柴工。相对应于砍柴来说,磨刀就是构建余闲的方式。
面对太多急需完成的事情,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立即去做。因为总感觉只要做,总归未来的工作会慢慢减少。殊不知,忙完这一阵,下一阵又迫不及待朝你飞奔过来。不能提高整体效率,身处稀缺陷阱的人永远没有脱身之日。
斯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把事情分成四个象限。通常人们花时间忙于第一象限(重要又紧急)事务,而花时间在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事务就是一种构建余闲。这样会为将来的日历上腾出不少空白。
当然,余闲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保持一定的张力和放松平衡,才能劳逸结合。
真正有效率的劳动者,不会整天马不停蹄地工作,而是闲庭信步般轻松愉悦地处理事务。
——亨利戴维梭罗
药师说
这两位作者,一个是行为经济学领头人,一位是心理学教授。他们对于贫穷和忙碌的洞见,的确让人大开眼界。坦白说,由于学术性太强,这第一遍我读得很痛苦。
现实生活中,稀缺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手机的存储空间,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而这篇说书,本身就是“管窥”之见。本书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和例子,致力于解决全球贫困问题,个人觉得忙碌的问题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所以选择只聚焦于时间稀缺。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管你是否善待它,时间总按照自己的节奏,一分一秒度过。稀缺的概念给我的最大启发是,我们需要在时间充裕时构建余闲,才不会在“死期到临头”时捉襟见肘,疲于应付。
我又一次想起那句台词:“人生有两件事,或忙于生,或忙于死。”
我还想起李宗盛的一句歌词:“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
赋予我们的忙碌以意义,为重要的人和事分配自己的时间,希望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把破解忙者愈忙的钥匙。
不要让贫穷限制你的想象!
不要让忙碌限制你的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