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无意中看到这部电影的,先是被女主的美貌和事上复古的服装所打动,然后被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折服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女性具有这样前卫的思想。
简单来说故事讲述了一个思想自由开放热情的女教师来到非常保守的卫斯理女子学院任教艺术史,从最初自己在这里遭受重重的挫折和阻力,到后来学生们纷纷接受老师的思想,整个故事俨然是一部女性解放的刻画,范围不大也不是特别深刻,但是却像一团星星之火,点亮和照耀那些在现实中挣扎和迷茫的女性的希望~
看完影片以后自己忍不住又去度娘那搜索卫斯理女子学院的资料,得知该学院作为美国最有钱的高校培养出了很多知名人事,例如美国前总统希拉里,中国宋氏三姐妹的宋美龄以及冰心。卫斯理学院的女生深得麻省理工及哈佛男生的仰慕和青睐,有不好佳话...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言归正传,回到电影本身。电影吸引我的几点:
1、开始思考女子学院。教育有多种形式,但是女子学院还是相对较少的,影片中女子学院的美丽姑娘身上那种学霸般的精神以及举手投足之间的气质还是大开眼界,我开始理解宋美龄的多才卓越、从容大气,也理解了冰心的温婉和细腻。或许就像影片里展示的,很多的课程都是围绕女性本身开展、讲课的形式也不拘泥,对于现代女性自由独立的培养有了更好的先天条件,同时由于没有异性的存在,姑娘们可以把更多打扮的时间用于专注学业,所以培养出了一批批的名媛或淑女抑或是卓越的女性。但是就现在背景而言,如若有女儿,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女儿,我都不希望进女子学院,我更希望在男女都有的环境里自由的成长,了解男女有别、明白男生女生的差异和优缺点、当然女生应该有一个女生的样子。
2、各个方面都可以反映出卫斯理学院是一个多么保守的环境,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婚姻大于天的年代,这个封闭的学院就像是家庭主妇的孵化器和摇篮,在以淑女和家庭主妇为标准的培养制度下,把一个个的女学生送进婚姻的殿堂,无论她们是否幸福或快乐,无论她们聪明或有梦想,学校更致力于培养她们做一个组建家庭、相夫教子的“女主人”,什么知识的卓越和研究,什么梦想的挑战和追求,统统都要让位于婚姻。幸运的是凯瑟琳老师的到来启发了这些被压抑女性的自由思想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带领她们懂私下自我释放到敢于在公众面前、敢于与学校、与家人、与保守的传统勇敢说“不”,真正去做自己,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和生活。
3、对的,做自己,没有人知道你是什么样子,只有你自己可以决定。就像是对于无限可能的热衷和向往,我也是一个喜欢未知的人,因为未知就意味着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书写、去创造,你有不一定非要循规蹈矩、按照前辈们的经验过这一生,你可以趁着未知,趁着空白,遵循自己的想法,去书写那五彩斑斓,去创造那五彩缤纷。而这不也诠释了年轻的魅力吗?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不再年轻意味着可能的终结,但是你不得不否认,年轻意味着更多的可能和无限的希望,也意味着更多的勇敢和底气。影片中的姑娘聪明美丽、独立自由,但是被压抑着,即使明明知道也许传统的未必是对的,但是依然不敢突破自我。凯瑟琳老师的到来无疑是一个榜样,一个标杆,鼓舞着更多的学生去追寻自我的价值。影片最后一个个顽固的学生尤其是教条主义的“凯蒂”开化思想送别老师的那一幕真的很感人...
4、被这个故事情节所吸引,除了故事本身精彩,也喜欢女主对于婚姻的态度,这一点不仅启发上世纪五十年代人去思考,直到今天也是很具有启发意义的。凯瑟琳老师的不婚、以及风光结婚背后并不幸福却要委屈求全的学生、甚至是为了婚姻放弃前途和学业的女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佩服在那个年代,凯瑟琳老师思想的前卫和自由,也感动于老师为了让学生获得真正的自由而付出的努力,从鼓励到伸出援手...虽然家庭于一个女人很重要,但是我知道家庭不是女人的全部,女人并非为了家庭而生,并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是为结婚而准备。这不是女权主义,只是男女平等的一个小小的体现,我认同女主的观点,女性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追求、事业和学业,眼界是不同,而高度是你可以选择和决定的。开心于女学生最终的幡然醒悟,为他们的思想自由和解放而高兴~
5、很多人说这部影片不够深刻,本身女主自身都是迷茫的,只不过是在认清和追寻自我的过程中去启发自己,也启发他人,也有人说为什么凯瑟琳老师一定要别人按照她想象的方式去生活,这本身就是片面的。可是我却喜欢着这个女主。的确,女主本身也是迷茫的,也是不够清晰的,但是她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大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结尾最后凯瑟琳老师的离去、学生们的醒悟都是对影片主题最好的诠释和深化,从迷茫到清晰这是一个过程,谁能说这个追寻的过程没有意义呢?
总之,该影片对于女性思想的转变和开阔是很有意义的,带给自己很多的思考。做你自己,坚持你所喜欢的。
《蒙娜丽莎的微笑》
她在笑吗?
她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