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4.9清明五日//七言古风·中国十大镇国之宝——司母戊大方鼎//清明·春景·春意(五)

      题记: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今亦多释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

  司母戊鼎器型凝重,形制雄伟,纹饰华丽,工艺精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鼎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内壁所铸“司母戊”三字,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

  司母戊鼎用陶范铸造,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其合金成分为:铜84.77%,锡11.44%,铅2.76%,其他0.9%。鼎耳后铸,附于鼎的口沿之上。铸造如此巨型的青铜重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反映出殷商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

七言古风·观司母戊大方鼎咏怀二百字

君不闻,商王祭母铸祭器,内壁司母戊篆形。

君不见,笔势健拔体丰腴,显锋露芒气质淳。

鼎器凝重制雄伟,工艺精美青铜尊。

器形长方口沿厚,轮廓方直气稳沉。

立耳方,足中空,浮雕鱼纹首尾雍。

饕餮纹,短脊棱,青铜之冠高水准。

五千华夏最有名,铸鼎司亲孝子行。

禹域古国多重器,五洲四海目皆倾。

从此方鼎司母戊,商殷传续重器珍。

近观四垂蝉附足,忍看双耳虎残人。

赏玩器壁云雷布,威严物身饕餮陈。

嘉仪型,典雅峻,装饰凛然肃严臻。

出土国艰逢兵难,贼倭闻风捜索频。

吴客主人遮护久,冒死深隐免蒙尘。

抗战凯旋欢喜日,国博鸿炉属国民。

举世今兹观至宝,常观常觉眼前新。

现而今,重器绝伦冠寰宇,文明铸就千秋春。

时感慨,但能礼乐兴邦道,何惧楚庄来问鼎。

司母戊大方鼎的前世今生———

      司母戊方鼎,又名后母戊鼎,乃中国国家博物馆100万件藏品中的镇馆之宝!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公斤,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无论是人还是物,想要了解其情况,需先要探究一番其出身或出处!

      1939年3月16日,河南安阳武官村村民吴希增,在祖坟里用洛阳铲“探宝”时,探头在三丈多深的地下碰到了一件硬物。当他将探杆取出后,发现坚硬的探头,竟然卷刃了!他用手摸了摸卷刃的探头,仔细地瞧了瞧,发现里面残留着绿色铜锈。

      他异常激动,兴奋地往堂哥吴培文家跑去,当吴培文断断续续听清,累得气喘吁吁的堂弟说探到宝时,更是兴奋地手舞足蹈起来。

      在自家祖坟里探宝,是不是不可思议?

      这事还得从5年前说起:1934年3月15日,梁思永(梁启超之子)率领中央研究院考古队,来到河南安阳武官村一带寻找殷商王陵,在武官村西北岗的柏树林,吴培文家族的祖坟周围,发掘出了牛方鼎、鹿方鼎(现保存于我国台湾)等大批珍贵文物。

      吴家世代行医,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地多,坟底下埋的“宝贝”也多。

      1937年11月5日,日军占领“七朝古都”安阳城后,四处寻找抢掠珍宝。梁思永在安阳考古的这三年中,与吴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考古队在撤离前,梁思永特意来到吴培文家,提醒一大家子说:“你们老吴家的祖坟太招人眼了,我建议你们把坟头平了,把周围的老柏树也砍了,不让日本人找到任何宝物。”

      那个年代,动祖坟,可是件大事,弄不好,会破坏家族的风水。可为了不让日本人把祖坟给刨了,盗了,吴家人,还是掉着眼泪把祖坟平了。

      自从平坟后,一年多来,鬼子们并没有打起老吴家祖坟的主意。吴培文以为没事了,1939年正月初五,到祖坟祭祖时,见到“满目疮痍”的景象,于心不忍,和族人商量后,决定重新修葺祖坟。

      在重修祖坟时,吴培文担心老祖宗留下的宝物,落入日本人之手,就又和族人商议了一下,决定自家的宝物,自家探,自家保管……

      吴培文、吴希增兄弟俩怕人多口杂,白天不敢去挖,半夜借着月光,一人一把铁锹,在探口处,开始挖掘起来。

      两人挖到快天亮时,才挖了个五米深的坑,却连个宝贝的影子,也没见到。

      吴培文根据洛阳铲的高度,估算靠他两人,估计十天半个月也挖不出来,第二天夜里,他喊来了本家二十个壮小伙子,轮替班,继续深挖下去,六米、七米、八米、九米,终于在十米深处挖到了宝物,二十几个小伙子摩拳擦掌,一个个干劲儿十足。

      首先展现在众人面前的是跟碗一样粗的柱子,吴培文用铁锹敲了敲,发出青铜脆耳的声音,小伙子们加快了挖掘的速度。

      当一个四脚朝天,嘴朝下,像是一个巨大的“古香炉”的东西,呈现在大家面前时,二十几个小伙子,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有个小伙子脱口而出:“这肯定能卖不少钱!”

      吴培文狠狠地训了他一句:“见钱眼开的东西!”

      虽然挖到了宝物,可是宝物太重,又在10米的深坑中,二十几个小伙子,束手无策,只好在太亮时,用树枝伪装了一下坑口,悻悻地回家睡觉去了。

      第三天晚上,吴培文发动了家族里所有的男劳力,共四十余人,带着两条有鸡蛋粗的麻绳,抬来两根五六米长、大腿粗细的木桩,两根绳子分别拴在“古香炉”的两个耳朵上,一根柱子横在坑口上方,十几个人负责拽绳子;一根柱子当做撬杠,十几个人往上翘;还有十几个人负责往坑里填土。

      整整有折腾了一夜,天快亮时,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返了人间!

      吴培文担心这么大的宝贝,会惊动小日本鬼子,特意嘱咐这四十名本家的兄弟哥们,要严守秘密,悄悄运回村,埋藏在吴培文家中,用柴草伪装好。

      哪知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个为日本鬼子当了走狗的“伪督学”本家人吴延年,不久后,就将“吴家祖坟发掘出大宝贝”的喜讯,向驻安阳飞机场的日军警备队长黑田荣次,告了密!

      黑田荣次立刻带兵动身来到武官村,黑田荣次倒是很“客气”,找到吴培文后,说要“参观一下”。

      吴培文无奈之下,扒开杂草浮土,露出宝物的一角让他瞧了瞧。黑田荣次想独吞这件宝物,因此并没有将此事告诉日本宪兵队,好言安慰了吴培文一番,让他好好保管宝物,过些天他会再来。

      眼看着祖上留下来的宝物,要落入日本人之手,吴培文心急如焚,怎么办?怎么办?

      第二天,正在他发愁之际,一位来自于北平的古物商人萧寅卿,走进了吴培文的家。至于他是怎么知道吴培文家藏有宝物的,到现在仍是个迷。

      当吴培文听明白他的来意后,心一横牙一咬,也罢,卖给中国人,总比让小日本鬼子抢走要好!至少宝物还留在自己的国家。

      萧寅卿第一眼见到这尊从未见过的“大鼎”时,眼冒金光,两眼死死地盯着,像是着了魔。后来,他用手抹了抹,又用手中的文明棍敲了敲,估摸了一下重量后。狡黠的眼光一闪,伸手出了两个手指头,吴培文以为是两万,没想到萧寅卿脱口而出:二十万银元!但前提条件是,这东西太大太重,要将它锯成许多块,分批托运到北平城,他才能付款!

      吴培文叫来同族人商量了一下,大多数族人都同意锯开卖了分钱!

      兵荒马乱的,谁都缺钱,族人很快买来六十根钢锯条,开始对萧寅卿口中的“大鼎”进行支解,四五个小时过去了,钢条断了四十八根,而大鼎的一根柱子才被据了不到三公分深的一个小口子。

      锯子不好使,又改用大铁锤砸,猛砸了上百锤,鼎耳与鼎身之间终于出现了一条裂纹,又抡了七八十锤后,一只鼎耳,终于被砸了下来。

      随着每一声锯响、锤响,站在人群中的吴培文,心都会抽搐一下。

      在见到鼎耳,被砸落的那一刻,他再也忍受不了了,他抚摸着被铁锤击打得面目全非的大鼎说:咱们这样干,能对得起祖宗吗?砸碎了,砸坏了,还能值钱吗?谁还会再要!

      族人们恍然大悟,再找萧寅卿,却不见了踪影!

      吴培文赶忙让堂弟吴希增抱起那只锤落在地的鼎耳,吴希增费了老大劲,才将它搬起来,后来称了称,一只鼎耳,足有五十多斤重。

      吴培文和族人合力,将大鼎移到西屋马房内埋下。

      为了对付鬼子,吴培文急中生智,将祖传的一只硕大的“大铜壶”和几件鎏金的器物,埋在了之前藏鼎的地方。

      就在吴培文将一切刚刚准备好,日本宪兵队队长井东三郎带着一伙小鬼子,开着汽车,径直向武官村吴培文家扑来。

      吴培文听到鬼子的汽车响,赶紧翻墙逃跑。日军并没有追赶他,直奔埋宝的地方,将吴培文为他们准备好的几件“宝物”掠走了。

      吴培文深知日本人不会善罢甘休,从此背井离乡,四处漂泊。

      吴培文这一走就是6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吴培文想要回到故乡,可又担心鬼子的间谍阴魂不散,就没敢回家。

      又过了大半年,1946年6月28这天,他听说汉奸“吴延年”被逮捕入狱了,心里咯噔了一下子,心说:不好!

      正如他所料,本地一位靠长期盗卖文物而发家的劣绅,如今当上了安阳县参议员兼古物保存委员会主任的陈子明,威逼利诱收买了“吴延年”,大鼎落在了文物贩子陈子明的手中,就连吴希增保管的那只鼎耳,也被逼迫着交了出来。

      身在外地的吴培文,听说此事后,心急如焚。可眼下自身难保,也无可奈何,只有对天长叹的份儿。

      想把大鼎据为己有的陈子明,没想到被驻新乡的国民党第26军军长王仲廉“渔翁得了利”。

      王仲廉想以此鼎,作为自己晋职高升的阶梯。在蒋介石60岁大寿时,王仲廉以给蒋介石祝寿为名,将大鼎作为贺礼运往了风雨飘摇中的南京。

      据说老蒋非常喜欢此鼎,不久后,王仲廉升为第四兵团司令官。

      南京解放前夕,老蒋准备将此鼎和其它文物一起,运到台湾,其它文物都很小很轻,而此大鼎足足有875公斤,想运到船上必须用起重机才行,老蒋逃跑的仓皇,哪有时间去找起重机,大鼎在被汽车转运途中,被我解放军截获。

      1959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考证大鼎内壁,铸有青铜铭文,认为这尊大方鼎铭文为“司母戊”三个字,于是这尊历经沧桑的大鼎有了自己的名字——司母戊鼎。同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建成,司母戊鼎被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作为镇馆之宝,直到如今!

      2005年,司母戊鼎回归到安阳殷墟举办特展,83岁的吴培文老先生,得到特许,走近并亲手抚摸了他牵挂一生的大鼎。

      吴培文抚摸着司母戊鼎,颤抖着说:“保护它,是我一生中做得最有价值的事。”

      随着后来考古的不断发现,“司母戊”的“司”字,应该是“后”的反写,“后”专指君主的母亲,“戊”是君主母亲的名字,“后母戊”三字连起来的意思是“君主的母亲戊”。2011年3月底,司母戊方鼎正式改名为“后母戊鼎”。

      2022.04.0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2,056评论 5 47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842评论 2 37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8,938评论 0 33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296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292评论 5 36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413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824评论 3 39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493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686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02评论 2 31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553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281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820评论 3 30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7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09评论 1 25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699评论 2 34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257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