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妈妈向张雪峰咨询自己想学写作的女儿是否要报文学系时,张老师给出的答案。
也许会有不少人对他的说法表示反对,毕竟张老师对于文科偏见的言辞时常见于报端网上。
但是他提到的写作与专业学习并没有太大关系,而是跟阅读和生活经历相关的说法,却是值得思考。
一直以来,人们总不自觉地将艺术、文学这种跟人的感性思维关联的才华,归功于基因、天赋和激情,并且认为课堂学习带来的效果并不重要,甚至还可能磨灭掉那种自由的创作灵感。
先不说专科学习对于这类才能有没有帮助,我们先来看阅读和生活经历怎么能帮助创作者提升写作水平。
阅读
几乎所有作家都认同阅读对于写作的帮助。
作家肖复兴说:在读和写之间,读更为重要。读是第一位的,写是第二位,也就是说,没有读,便没有写。
因为一旦读得多了,读得细了,读的深了,自然就会学到很多写作的好方法。
多数作家在开始从事写作前,已经是资深的阅读者了。
例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他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中,就建议说,(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应该尽可能的多读书,优秀的小说也罢,不怎么优秀的小说也罢,甚至是极烂的小说也罢,都(丝毫)不成问题。
在他眼里,练笔写文章也很重要,但是从先后顺序而言,再往后排一排也来得及。
为什么阅读这么重要呢?
因为阅读可以让我们在动笔写的时候,思路变得开阔一些,写的方法多一些,乐趣也多一些。
生活经历
生活经历,它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但这里的“经历”应被广义地理解。
一个人的直接经历是宝贵的创作素材,他对于外界的观察和感知,涵盖了对他人故事、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与理解,也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内容。
正如当年明月之所以能写出《明朝那些事儿》,刘慈欣之所以能构想出《三体》这样宏大的科幻世界,不是因为他们亲身经历过书中的生活,而是因为他们有着强大的思考、想象和叙事力。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的:“好的写作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细节的敏锐观察。”
因为热爱才会好奇,因为观察才会看到细节。
就好像村上春树在谈及写作技巧时,也提到“动笔之前,应该是养成事无巨细,仔细观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现象的习惯。身边来来去去的各色任务、周围起起落落的种种事情,不问三七二十一,认真仔细地加以观察,并且深思细想,反复考虑。”
学科教育
那么学科教育有没有必要?
要我说,还是需要的,朱亚要问
首先,学科教育是构建高水平写作能力的基石
进入专业学习,正规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语言学等课程,能够系统地教授学生写作的基本原则、技巧和方法,如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其次,学科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说,写作赏析课上,通过对经典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激发新的灵感,拓宽写作思路,这对于提升写作水平同样至关重要。
最后,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路径都是独特的。
对某些人,大量的阅读和生活经历确实能够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系统的学科教育可能更是他们提升写作能力的关键。
就好像很多网红、童星,偶像要真正转战影视行业的时候,大部分都会选择重回校园,通过系统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演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