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延州一井,古已有名,高奴洧水,浮脂灯明。天钟秀灵,山大沟深,勘探有功,发现奇珍。最是当今,延一井彰,沈括金笔,闪烁油光,世界惊诧,诗赋华章。史书记载,洧水可燃,唐宋已做,日常细软。延州膏油,声名远传,清代凿开,油井喷欢。
忆江南三首·题延一井旧址
其一:忆江南·题延一井旧址
书册载,洧水黑脂燃。唐宋日常成上客,延州油出远名传。清代井喷欢。
注:洧水,延河水的支流。
其二:忆江南·题延一井旧址
延一井,清代已扬名。史载高奴生洧水,浮脂如漆点灯明。天地秀钟灵。
其三:忆江南·题延一井旧址
延州路,山大有珍藏,最是当今延一井,梦溪金笔闪油光。寰宇赋华章。
延一井旧址的前世今生———
延一井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采油井旧址。位于陕西省延长县城西门桥小学院内,是中国大陆地区最早的一口采油井。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开办延长煤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陕西巡抚曹鸿勋聘请日本技师佐藤弥四郎开凿油井。同年九月三十日出油,日产原油1.5吨。该油井被命名为“延一井”,油井旧址现保存有抽油机等全套设备。
历史沿革———
清朝之前: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载:“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河水》也记载:“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洧水即为延河一支流,“肥可燃”则是指洧水水面上漂浮着的一种肥腻的物质,可以燃烧。这是目前所知我国古代最早的关于石油的文献记载。到了唐代,延安石油已被使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前集》10卷《异物》中记载:“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
宋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在任延州知州延路经略安抚使期间,对延安境内出产的石油进行了科学考察,科学地预见石油“后必大行于世”(《梦溪笔谈》)。
到了元代初期,延安的石油开发利用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成书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的《元一统志》载:“在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癣。岁纳壹百壹拾斤。又延川县西北八十里永平村有一井,岁办肆百斤入(延安)路之延丰库。”
清:清代雍正年间曾任延安府知府的安徽南陵人吴瑞,曾写有《延长观石油井》诗,其曰:“万山碛里行,广安城之北。草木复青葱,掩映石井侧。土人说奇产,石油井中得……天地钟灵异,造物生奇特。”而清代乾隆本《延长县志》将“油井波涵”列为延长八景之一。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三月,清政府外务部批准陕西省自办延长石油。陕西省任候补知县洪寅为延长石油厂“总办”前往汉口,化验油品,并聘请日本技师阿部正治郎到陕北勘察石油资源。十月陕西巡抚曹鸿勋会同陕甘总督升允向清朝政府上书《试办延长石油筹修车路以兴利源而资转运》的奏折。奏折说明延长石油“油质甚佳,来源亦旺”。所需经费“少或十万,多或二三十万均可开办”,当务之急是需修通同官至延长的车路。二十二日,皇帝朱批:“商部知道。钦此。”
至此,中国陆上第一个石油厂——延长石油厂成立。1907年2月,经过筹备,聘请的日本技师及采购的钻井、炼油设备均到位延长。4月日本技师佐腾在西门外确定了井位后,便着手安装钻机,6月5日开钻。因钻机是日本人用过的旧钻机,故障多,效率低。9月6日在井深68.89米处见旺油,10日钻至81米完井,名曰“延一井”。该井初日采油1000~1500千克,以小铜釜提炼,日得灯油12.5千克。
同年10月,炼油房竣工投产,产品经检及运销西安等地试用,烟微光白,不逊洋油,令人对延长石油报以厚望。1908年陕西巡抚恩寿奏请清廷增拨银两,修建公路,增打油井。
慈禧、光绪御批增拨官银27万两。慈禧还把美国人赠送的皇宫照明发电机转赠延长石油厂,以示支持。
1910年(宣统二年)6月,当局又聘请日本大冢博士及一名测绘师到延长测勘油田。次年又陆续开凿3口井,其中2号井日产油105千克,3号井见少量原油,4号井是干井。延长石油官厂期间共钻井4口,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延长石油勘探工作陷入停顿,但延一井的钻探成功,却成为中国近代石油史上的重大事件。
民国:1934年春,南京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和陕西省政府商定,成立陕北油矿探勘处。4月18日,从德国、美国进口的3部设备器材和上海定制的钻机配件近100吨,经过火车、汽车、木船和人拉驴驮,于9月5日分别运送到延长和永坪。探勘处长孙越崎以平津招雇的技工为骨干,吸收延长石油官厂的钻井工人,组成一支100余人的钻井队伍打井作业。陕北油矿探勘处在延长钻井4口,101井在井深101米处遇旺油,初日产量1.6吨。在永坪钻井3口,201井在井深104米处见油,初日产量3吨。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接收了延长石油厂,油厂广大职工积极研制了汽油、煤油、蜡烛、蜡片、擦枪油、凡士林等石油产品,有力地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延长石油遂成陕甘宁边区政府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延一井作为延长油田的发现井,开采10年后产量递减,到1934年一度枯竭停产。后井深分别加深至118米和152米,采油工具也由最初的橹台机器变为现代抽油机,日产油曾达3000千克。
新中国:1987年9月,延长油矿管理局在已成为延长县石油希望小学校所在地的延一井抽油机旁树立了纪念碑,由康世恩题写的“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九个大字被镶刻上石碑,以志永远。
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延一井旧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97年,“延一井”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华之最”。
2005年,根据延一井历史风貌,恢复了清朝时的小铜釜式抽油提炼工艺流程,成为人们形象了解中国石油发展史的一个窗口。
延一井旧址的那些事———
公元1091年,时间已经是深秋,江苏镇江一座叫梦溪园的宅子里。入夜风起,一位两鬓苍白、书生模样的老人,端坐案前,磨墨展纸,郑重地写下:“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出脂水,即此也。”此人是步入暮年的沈括,他所写的正是《梦溪笔谈》。
“高奴”是秦汉时延长的旧称,而“脂水”就是石油。沈括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给石油命名的人,而且还天才般地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延长,因延河由县境自西向东长流入黄河而得名。但它的“暴得大名”,却是因为石油。在延长县小学西教学区操场内,可以看到一口油井的遗址,此即“延一井”——我国陆上第一口油井,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延一井”比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所自称的世界陆上第一口油井还要早500多年。
沧桑无言的油井、锈迹斑斑的锅炉、高耸的井架,向世人诉说着它的辉煌过往。然而,“延一井”的开采和使用历史,却充满了无奈和心酸。清末我国近代工业开始萌芽,对于石油的需求量不断上升,清政府每年进口石油所需花费的白银高达1500万两。1903年,德商世昌洋行企图在延长开采石油。事发后,国内尤其是陕西的一些有识之士,在全国人民护路保矿爱国运动的声援下,迫使清政府将开采权收归国有。1904年(光绪三十年)10月,延长知县佘元章向陕西巡抚曹鸿勋提出考察报告。经曹鸿勋奏请朝庭,当年11月“延长石油”获准试办。1905年,清政府划拨地方官银8.1万两为开办资金,指定候补知县洪寅为“总办”,筹办“延长石油官厂”。1906年,清政府从日本购回钻机和炼油设备,并聘请日本技师佐腾弥市郎和一些技手、工匠来延长钻探开采。但是,由于设备沉重,道路不畅,运输又成了问题。于是清政府派遣军队,修建了一条从铜川到延长的驿道,最终将设备顺利运回。1907年,“延一井”井位勘定,钻至68.89米处时始见旺油。经简单加工后送去西安检验,得到“烟微光白,可与进口煤油媲美”的称誉。随后持续深入,钻至81米处完井,初日产原油1—1.5吨,终结了美国“中国大陆不产石油”的荒谬论断。
“延一井”于1934年枯竭,累计开采十余年,采油量达2550吨。在此期间,“延一井”生产出了石蜡、擦枪油等石油工业产品,为解决革命的燃眉之急做出了巨大贡献。1935年4月,刘志丹解放延长,“延长石油官厂”更名为“延长石油厂”,归属陕甘宁边区政府。1944年5月25日,毛泽东为当时的厂长陈振夏亲笔题词“埋头苦干”,以示鼓励。1978年,“延一井”钻深至152米,压裂后初日产原油3000公斤,后又逐渐枯竭。1985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石油部长康世恩为“延一井”题词“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并在庆祝延长油矿建矿80周年之际,竖碑纪念。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延一井”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为“中华之最”,延长有了“石油圣地”之说。
延长油矿是中国陆上发现和开发最早的天然油矿。从1905年成立延长石油官厂以来,历经一个多世纪,不仅打破了“中国贫油论”的论断,而且培养了大量石油人才,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摇篮。
如今,围绕“延一井”的石油广场和石油博物馆正在建设,“延一井”仍然是很多石油人“寻根问祖”的去处,因为“延一井”是一种鼓舞斗志的力量,是一面指引方向的旗帜,是一个创造神话的源头。
202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