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文章小评。
大概五年前入手了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初次翻开,首先拜读了名篇《阳关雪》,可惜是时年少,觉得文章晦涩,难以读懂。
后来在高考之后整理东西时,遗忘在了储藏室没有拿回,再也没有翻阅。
如今在一本名篇集锦中又一次一眼相中了本篇,所幸这次终有所得。
先生的散文,很多都将自己对于中华文化的种种感悟融入其中,本篇即是代表作。
先说物象,阳关是个特殊的地方,如先生所言,这里地处历代王朝的边境,少不了笔墨勾勒,沙漠,边域,古战场,用它代表古代一切壮阔场面的战争,再合适不过。不过这样一个地方,能够屡屡赢得诸多文人的拜谒,是值得让人思考的。作者由此引出文人的魅力,在于将一些不为人知的偏远地方,描绘成众人追寻的远方故乡这样一个观点,而且主要引用了唐代王维的渭城曲作述。
我很喜欢把这称为远方故乡,也就是人们心灵的一片栖息地。首先故乡这个意象,我觉得更多时候是针对小时候而言的,不是说生在那里那里便是,而是指承载了我们儿时想象与梦想的地方。不论是唐诗三百首也好,其它我们接触的古诗词也好,儿时的我们行动受限,渴望而不可得的远方,在诗词中得到了很好的寄托。这样的地方,称作我们的故乡绝不为过。
再次看先生的感情,对于阳关,有感慨,有不舍,有惋惜,这样一个为古代文人经常描述的地方,站在他们被贬谪被驱逐的角度,着实是个伤心地。当然这不影响它为后世文学疆域留下了浓重的笔墨。
时至今日,阳关雪飘了又飘,西北风卷了又卷,阳关古址留下的土墩,石城慢慢随岁月消磨湮灭,这里真正成为了一片荒原,杳无人迹。它代表着的边疆文化,也慢慢无人问津。先生到底在叹阳关,还是在叹文化,亦或者作为当代人一片远方故乡的消匿,我想都有吧。
最后我把其中特别喜欢的一些文字放在下面,感兴趣朋友的可以去读一读。
1.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
2.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的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
3.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4.这繁星般的沙滩,不知有没有换来史官们的半行墨迹?史官们把卷帙一片片翻过,于是,这块土地也有了一层层的沉埋。
5.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数成了谪官逐臣。
6.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感谢每一位朋友的认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