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用大量的时间梳理了《新课标》培养的部分内容,以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小学语文》推荐序的内容。
自2022年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来,网上各种培训、解读纷纷而至,给我们创造了充分学习的平台。趁着暑假,区里也组织了统一的线上培训。结合培训与解读,以及最近正在研读的《大概念教学》,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遵循这学段、学期、单元、单课的顺序来进行内容组织的,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改为学段、学期、单元。比如,二下语文第一单元:以往我们教这个单元需要13课时,按照1.《古诗二首》(2课时);2.《找春天》(2课时);3.《开满鲜花的小路》(2课时);4.《邓小平爷爷植树》(2课时);《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1课时);《语文园地一》(3课时);《快乐读书吧》(1课时)的顺序逐课进行学习。新的理念下,我们要进行大单元教学,不能再这样上课。今天的单元是一种“素养”单元,而不是“内容”单元。大单元的“大”,不是单纯地指聚集越来越多的内容,而是指以素养目标为线索来组织单元,从而迭代累积形成更大的具有意义的认知网络。也就是说,通过大单元,学生得到的不是惰性知识,而是知识网络。
有两个比喻很形象生动,让人印象深刻。郭华教授的比喻:现在的学习转变,是从知识点到知识单元到学习单元:从“砖”(知识点)到“房子”(学科知识结构)到“家”(学生经历活动而建的知识结构,留下生命活动的痕迹)。如果能堆砌成房子,我们认为就已经很不错了,但却是冷冰冰的、机械的,只有成为家的时候,才能具有生命意义。
另外,崔允漷教授比喻:如果说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想得到的美丽”,那么课程标准就是“看得见的风景”,而教学目标就是“走得到的景点”,这种层级化、一致性的“树人”目标体系,使“看得见的风景”既能对标“想得到的美丽”,又能落实到“走得到的景点”,加上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的素养导向目标一族,将“树人”过程从抽象的目的逐步分解为具体的目标,使得教师理解并践行从“教书”走向“育人”有了清晰的路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有了清晰、可操作的凭依。
当我在阅读《大概念教学》时,困难重重,迷雾重重。对于很多概念、名词都是一知半解。只要把理论书籍与课标培训与解读一起比对着去研读,才能够有所收获,渐渐清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