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极不情愿中,倾听了一场有关中小学班主任的讲座。不听不以为然,一听大吃一惊。从老师的只字片语中,收获颇丰,近20年的教龄,挺自信,总认为自己做得还不错,没成想,我的敬业精神比起他们,真是羞于启齿。果然,小县城的安逸生活让我们的眼界狭窄,明明是井底之蛙却自得其乐,不思进取,对于教师来说,这是多么可怕的存在。
认真反思学习所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的重要性。
周总理自小的理想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果然,他做到了,为了新中国的事业,呕心沥血,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们的学生呢,起早贪黑,忙忙碌碌地来到学校是为了什么。如今,网络时代,追星的不少,追的都是什么星?有孩子知道钱学森,于敏等科学家吗?有多少孩子唱国歌时会生出崇敬之情,能想到烈士们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悲惨画面。为什么而读书,应该是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读!
2.课堂的实效性。
教育改革多少年了,我们还有多少老师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喋喋不休,感动了自己,哄睡了学生。这其中也包括我,总认为小孩儿们什么都不会,总想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他们。殊不知,这些是他们需要的吗?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大包大揽让他们被动的接受,适得其反。若能让他们对学习感兴趣,若能培养好他们的学习习惯,我们当老师的岂不轻松。陈晓晖老师的学校正是如此,课堂中看不见集体讲授的场面,这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尊重自然规律。
我们做老师的有个通病,都希望自己班级的孩子有出息,成绩好,各方面都优秀,或许比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高。但遗憾的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总认为自己教过强调过多遍的全班都该会,殊不知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自身学习习惯,家庭教育,接受知识的能力等多方面都会让学生层次不齐。与其让学生被动学习,没有效果,还不如“让树成树,让花成花”,尊重自然规律,任其发展,说不定“无心插柳柳成荫”。
其实,无论是思想引领,还是班级管理方法。我的确学到了很多,愿以本次学习为基石,在今后的教学及班级管理中,能跳出思维定势,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