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份工作给你带来了什么收获?”这几乎是一道面试必答题。此时,我已离开上份工作2年之久,但却时常问起自己这个问题来,答案几经改变。
不禁想起2011年12月即将毕业的前半年,因受导师影响选择了房地产这一行,目标是营销策划岗位,最终收到一家开发公司和两家代理公司的offer。考虑到在代理公司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房地产项目,可以成长得更快,于是选择了那家在行业里数一数二的代理公司。
进去后才认清,成长更快速意味着需要付出的也更多,而这个“多”是出乎我意料的。经常有上班时间没下班时间,更别提周末了,有次为筹备某项目开盘,连续30多个小时不眠不休。那时的我经常在回家路上抹泪,周期性地想辞职,感觉一天都撑不下去了。期间,又换到另外一家代理公司,工作节奏类似,忙不完的工作,干不完的事,恨不得像孙悟空一样变出众多分身来。
直到2015年10月,刚出生6个月的儿子因肺炎住院,但我却没办法时时陪伴照顾,只能上午去医院,下午去项目,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回。那时他不肯吃牛奶,宁愿饿一天也要等到妈妈回来,看见他饿极了,一口接不上一口地吃奶,我不得不思考这样的工作该不该继续。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发誓要逃出这个侵蚀我时间和攻击我意志的大怪物,要找一份有周末、上下班时间固定的工作。
现在的我实现了当初的目标,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也很少被工作侵扰,算得上出逃成功,不免有些小庆幸,那段艰苦岁月也逐渐如梦般模糊不清。
但这半年来,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策划工作给我带来的影响是无形的,是潜移默化的,让我受益良多。跟朋友进行主题讨论,我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时,她经常认可我的想法,觉得有条理,有新意,可行性强等,被她一说我才发现,这些我习以为常的思考习惯原来正是策划工作赋予我的。
这半年来,我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用的正是策划思维,把人生当作一个项目去策划,把自己当作一支队伍去指挥,确定好目标,找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再制定初步实现路径,付诸行动。这些分析套路对我来说驾轻就熟,在写一个个项目营销报告时,这只是最基本的分析工具之一,没想到竟然可以毫无违和感地用在了自己身上。
我这才认清,“策划思维”是从三年高强度策划工作中磨砺出来的一颗珍珠,是一项无形资产。这个思维深入大脑被内化,或有意或无意地带入了当下的生活、工作,默默地影响着我的思考和行为。
其中,有以下几点对我影响比较深。
1、对待问题的态度。
作为代理公司的策划,面对的工作就是帮开发商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常年与问题打交道,形成的观点就是有问题是常态,没问题才是变态。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无法对症下药。工作、生活和学习同样如此,大问题小问题始终相伴左右,犹如朋友一般不离不弃,只是这个朋友看起来不太友善,但是请相信这个朋友,她是智慧的化身,烦恼即菩提,与她相伴你会收获很多。
2、对待目标的态度。
接触一个新项目,要干的第一件事必然是定目标。目标有很多种,但最根本的还是跟钱有关,想回笼多少资金?这个目标决定着整个操盘思路,不同的目标决定不同的玩法,5个亿有5个亿的玩法,8个亿有8个亿的玩法。先定目标这一点让我认识到,人生也是同样道理,没有谁规定我只能这样活或者那样活。推崇萨特的一句话“存在大于本质”,每个人握有自己人生的选择权,可以有a方案也可以有b方案,我为自己的选择全权负责。
3、对待行动的态度。
目标只是蓝图,要想把建筑盖出来,必须落实于一点一滴不起眼的行动。荀子《劝学篇》有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付诸行动不同于制定目标时的兴奋,而是枯燥甚至无趣的,与及时行乐的人性相反的,因此坚持这件事儿一点都不好玩,但却无比重要,可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每天哪怕只有0.001,那1000个累积后就是1了。那高强度工作成功治愈了我的拖延症。面对行动,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高效,而不是何时开始。
作为一名曾经的地产策划人,感谢这三年工作对我的磨练,希望依然奋斗在策划线上的小伙伴们,找到自己的那颗珍珠。因为,懂策划的姑娘活得都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