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如同黄土高原的黄土。从《诗经》、《礼》、《易》到宋词、汉文,这么厚层的底蕴,都在熠熠闪烁;从自然风光、人生哲理到理想情趣都有千古绝唱。
李岚清总理说过:中华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青少年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学生在灵魂深处构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几年来,随着影视的普及和信息网络的发展,能利用空闲时间读诗诵词的人越来越少,中小学生也正在远离经典。小学生星期天沉浸在卡通游戏与动画影片;中学生迷恋网吧和流行歌曲、钟情于言情武打之中;课余时间戴上MP3听歌曲 ;假期里家长让孩子跟班补习数学、英语,请家教辅导弹琴、绘画。在校园基本没有在长廊和柳荫下读诗诵词的学生;在社会上也听不到谁家孩子能背多少唐诗宋词的传说;在谈话中有几个中学生能引用古典警句。
现代的青少年有几人去咀嚼宋祁“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的创意;有几人体会李清照“绿肥红瘦”的妙处;有几人在唐诗宋词的吟咏中品味“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感受“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奔放;有几人用“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表达无限亲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拳拳友情;有几个人在平仄有致的诗句中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在沉郁中低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悲情;有几人会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表达无耐,用“天生我材必有用”来阐明自信;有谁会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达自己的惊喜。
中学生在校的“剩余时间”基本被作业瓜分殆尽,传统文化被急功近利的思想蹂躏,被没完没了的作业淹没。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正在流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在教学中把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下去,是语文教师的天职,把内容浩繁的传统文化展现给学生,是语文教师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