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有梅花开放,同样有一个“梅”字的青梅却成熟在夏天。关于青梅的故事有三国里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式的纵横捭阖,也有唐代李白诗中的“青梅竹马”式的明快自然,不过这里选的青梅,是宋代的青梅,是李清照的青梅。
“却把青梅嗅”出自李清照的《点绛唇》,这是她早期的一首词,词中的女孩子“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自己一个人正玩的开心,然后,突然的,意外的,“见有人来,”仓促之中,“袜铲金钗溜,和羞走”,真有些狼狈,可是如果就此逃之夭夭也就毫无个性可言了,于是,点睛之笔出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一蓦然回首,亦可“回眸一笑百媚生”,也当如崔莺莺的那“怎敌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当然在这里要清新青春的多,可以不涉情爱,不留缠绵,那只是一个活波伶俐又带点点矜持的女孩子,她还能够醉酒溪亭至日暮,晚回归舟入藕丛,然后在惊起一滩鸥鹭的轻轻惊呼与欢笑声中,荡舟而归。那时候的岁月多美好,无忧无虑,就是偶然的一点惆怅,也不过是“梦里花落知多少”似的轻浅无痕,然后,天亮了,睁开眼,就能在“鸟雀呼晴”里开启又一天的明媚灿烂。
当然,新婚后的李清照也是幸福的,她和赵明诚那份情投意合似的恩爱,她们的共理金石,踏雪寻诗,猜书斗茶,从那时起,直到现在,都一直为人称赞,令人羡慕,就是后来不得不分隔两地,也会因为心中有一个人可惦念可思恋而让情感始终处在一终相当饱满的状态,不管是“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后叹息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后说着“花自飘零水自流”并无奈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里的那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似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却终究,相思之苦也是甜蜜的,孤单之伤也是清婉的,真正的痛苦,真正的伤痛,还远没有到来呢。
然后,终于到达她生命中的另一个转折点,靖康之乱后的南渡,曾经的平静安康的生活完全被打乱,本以为可以相守到老的爱人也要经历真正的生离死别。痛苦从来都是不需要预支的,不管你提前做了多少铺垫,当那一刻真正到来时,还是要经历天翻地覆,还是会觉得无能为力。她的词中开始出现凄然的调子,《凤凰台上忆吹箫》里有了担心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临江仙》中开始追忆“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可是,纵然已是如此的凄楚,却也只是开头,上天似乎想着降临更多的艰难在这个女人身上,在这一刻,他一点都不慈悲。
晚年的李清照,真的是孤零零一人,真的要面对“凄凄惨惨戚戚”的日子了。这一时期的词作,我总是不忍心去读。几乎每一首里都会有泪,又几乎每一首都在说回忆和回忆映衬的孤单,她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又说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她也真的明白了,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从此后,只当是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问一叹,一叹一问,现实中,已是“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当年的主角完全隐退在了世事苍茫里,不知道她还会不会想起“却把青梅嗅”这样一个与繁华与情思了然无关的青春背影——不管怎样,我们是记得的,自她出现的那一刻,就已然被定格在了我们心中,像初见,留驻了青春岁月里所有的纯真,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