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圆实验小学 李丹
杨金俭主任第一次线上专题讲座于今日下午三点开始了,主要围绕着《家校协作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探索》展开,我想从家庭功能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理解与需要提升的地方。
当家庭功能弱化或缺失时,家庭建设就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从而家庭教育也将在实施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今天的讲座中重点阐述了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群体素质和家教家风家规家训的相关问题对家庭功能的弱化。
一、家庭教育方式的科学性有助于强化家庭功能
何为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一定是为孩子长远发展考虑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在相对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生活、学习。
做老师的十年,面对教室里的孩子,他们各有特点,有的孩子整体素养很强,有的孩子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的自主性有所欠缺。进一步思考,在与家长沟通中前一部分孩子家长除了本身家庭教育做得很好外,家校协作中的配合度也高。
1.正向的引导提升家庭情感需求指数
正向的、积极的引导,能够促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道理我们都懂,需要做的就是逐渐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同样一句话用积极的、正向的语言来说,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孩子出现情绪波动的时候。
当孩子早起拖拉时,用“小鞋子也在等你上学喽,快来穿上它,别让它太焦急。”来代替“快来穿鞋,再拖拉一会儿就迟到了!”转换一下语境,时刻给孩子营造一种轻松的生活状态,做事情就会增加主动性。这一招对低学段的孩子奏效。
对于中高学段的孩子来说,正向的引导意味着足够的尊重。他的家庭情感需求值主要来源于自我价值感。在沟通的时候多给予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调动他的所有知识储备来进行可行性方法的实施。例如,外出游玩时,在可供选择的范围内,让孩子参与决策,如出行清单、路线等内容。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
2.适当的示弱促进孩子实现自我需求
这里的“示弱”是加引号的,意思是给孩子创造出更多的、更合适的自主创作的机会。避免过度包办,导致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下降。
例如,在刚入学时,孩子需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天的学习用品是否整理好、放学回家该带的东西是否齐全。多数家长一直认为孩子还小,把这些事情都替他做了,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地锻炼。等到中高年级,家长爱莫能助了,孩子的习惯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了,
因此,要相信孩子,我们该“示弱”的时候就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他们也会在做事中明白自己的需求,并通过努力满足自我的需求。
二、家长群体素质的提升有助于优化家庭功能
杨主任在讲座中提到家长素质的重要性,在教育实践中不难看出,在一般情况下,家长素质越高,与老师的沟通交流越通畅,越能达成一致性。反过来看,对家庭建设的架构越清晰。
1.以身作则提升教育与社会化功能
依据不同的受教育程度、所处职业的特殊性等,如此看来家长群体呈多样性,这也是影响群体素质的关键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固然也会有所差异。父母有良好的作息时间,孩子也是如此;父母有每天读书的习惯,大部分孩子也是。
父母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为孩子成人后的良好品行奠定了基础。
2.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家庭建设架构的系统性
优质的家长群体一般情况下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并且能够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进行随机调整教育方式,重视家庭成员的可持续发展。
为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大部分家长明晰了自己的权利与责任,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是对孩子成长环境的基本保障。自2019年以来,与小伙伴一起组建了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连续5年每周日进行线上文字分享,目前已经进行了二百多期,其目的也是想提升家长群体素质,从根本上改善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促进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家风家训的传承为家庭功能奠定牢固基础
《颜氏家训》《温公家范》《曾国藩家书》等,是流传下来的关于家风家训有理有据描述的著作,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其实很多家庭或多或少都有家风家训的相关内容,只不过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可能久而久之就消散了。
让我想到倪萍老师的书《姥姥语录》,她在推荐的时候就谈到姥姥说的话、做的事对她在做人、做事方面有很大的启发。
现在想来,我的家庭(父母)对我的影响也很深远,作为家里老大,需要承担的责任最大,自小就希望成为好孩子,父亲对我的期待很少用语言传达,只是在不断地努力,一心想要改变现状。也在我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凡事靠自己,只要竭尽全力可能就会改变。家风家训也可能是像这样的一种无形力量,支持着我不断前行。
对家校协作的理解还需要不断深入,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系统的学习,优化自己的教育认知,将家庭建设得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