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呆鹅。今天我们来聊个有意思的话题:方言和普通话。
我为什么想聊这个话题呢?因为突然发现就连在口音这么重、思维如此传统的山东,你在大街上随便找个正在玩耍的小孩子,居然几乎找不到一个会说本地方言的了。当然,你讲方言的时候,他们是可以听得懂的,但就是不会说,这种现象级的问题,是很吓人的。
很多家长从小只教宝宝说普通话,无论在外面对别人说的多土,一回到家,一定会无缝衔接到蹩脚的普通话。甚至跟给我发私信的粉丝里面,儿媳妇吐槽婆婆,对着孙子讲方言,都可以成为吐槽点了!现在在很多家长“科学育儿”的观念里,土话方言已经成了众矢之的,甚至有点谈“土”色变了。真的有必要这样吗?
于是我在想啊,我们的下一代已经不会说、只会听了,那么谁讲给我们的第三代听呢?难道说,方言也要绝迹了,也要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么?
说起来挺可笑的,你要说了,方言还用学,难道不是与生俱来的吗?用。
我给你分析一下:在北方,普通话几乎不用学,一转调就是。有个小故事,呆鹅上小学前,一句普通话也不会(这是真的),开学第一天,老师让做自我介绍,我用土话说的,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也是严厉斥责我,怎么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呢?当天晚上我找母亲大哭一场,说明原因后,我母亲一点都没着急,轻轻松松地就跟我说:笨!你没看过新闻联播么,照着那上面的人,一“撇腔”不就上去了?诶,我说:对哦。于是第二天,就会了,还是说得很流利。
南方小孩儿倒是一转调上不去,需要学习,但是啊,现在电视、手机、平板这么普及,天天耳濡目染,小孩儿的模仿能力又强,只要不傻,几乎也是不用学,熏就熏出来了。
但是,我们把问题反过来就不一样了,方言却需要从小培养才会。呆鹅有在江南重镇求学、工作6年的经历,甚至有段时间想要留在那里,所以有意识的去学习了一段时间。但是听过吴侬软语的人应该知道,如果不是土生土长,那你真的是一!个!字!都!听!不!懂!6年在一座城市,天天跟当地人交往,还是一个字都听不懂。有的地方话,不是不用学,而是根本学不会!这也许就是方言的“魅力”吧。
那么有人要说了,方言既土又不好交流,干脆淘汰了得行吗?答案很显然,不行!
你有没有觉得,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你到浪漫的土耳其、东京还是巴黎,就算再远的地方,无论在哪,我们都会问一句对方:你是哪里人?只要在人群中能听到一句方言,在异乡的你马上就能热泪盈眶了。没错,这才是不带引号的方言的魅力。
方言是我们所有乡土文化和情感的重要载体。还记得家乡村前面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么?还记得那颗风干了多年又长出新芽的老槐树么?还及得供销大厦前那个卖烤火腿肠的吗?还记得跟小伙伴的在小区踢球的时候被保安大爷驱赶时的狼狈么……
普通话只是一个交流工具,方言才是维系浓浓情感的根。一个不会说方言的人,连家乡的根都没有,即使长得“枝繁叶茂”,形如一颗巨大的蒲公英,风一吹就散了。但有了这个深深扎在泥土里的根,无论到你天涯海角,心里都有底,因为你知道永远在遥远的地方,有一群跟着说着一样腔调的话的人,很朴实,很踏实,很温暖,那个温馨的港湾,就是家乡的文化。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所以我觉得,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最土的方言,正是最优雅的音律。
当然,这为了防止杠精的误入,必须得声明一下。普通话很重要,从小普及普通话,对国家,对个人,都是势在必行的。普通话必须得好好学,从小学。
但我要说的是,任何事情都要防止“过犹不及”,在普及普通话的同时,不能忽略方言的传承。正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千万不能矮化、妖魔化方言,否则,就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邯郸学步,到头来本末倒置了。
所以啊,保护方言吧,而且,保护方言要从娃娃抓起!
感谢给各位看官浏览、关注、点赞、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