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多年前,我曾凌晨起早去医院挂号。那时的中医院还在景德路,离姑姑家五六分钟路程。
墨黑的医院门口,大家把一本本病例整整齐齐的摞一叠,有时摆在地上,有时靠在窗檐。为了不让别人插队,大伙儿扎堆询问谁是哪本病历的属于者。更甚憋着一肚子的水不敢挪步。那种感觉兴奋又期待。
前阵子,我又病怏怏的去医院,来回几次,都没有挂到号。有好心同事教我在网上挂,我没告诉她,这些号网上都没有。
白跑了几次,不忍心的保安告诉我,四点钟起来排队,准能有号。
当时我整个人都懵怂了。原本以为十多年前的挂号模式多半是因为就诊机制的不完善,不料这么些年挂号模式依旧未变。
没办法,只能妥协。还好医院离新房子近,十分钟的路程,我走一路心寒一路。真的冷,整条马路除了路灯能让人恍惚有温度以外,没有任何活物。
我到门口时已经有很多人扎堆排号,惊讶的是,门口很明确地写着,五点半开门。有年老的阿婆在询问:“病历卡不是放地上的吗?怎么不放了?”
五点半时,一脸睡惺的保安开了门,男男女女一窝蜂的朝大厅跑去。还有往楼上跑的,据说专家号在那,都是些轻车熟路的苦情人。
排队花了四个多小时,看病用了十来分钟(因为是300块的高级专家号所以时间相比长了很多),药费花了2000多。看着一排落的药名。哭笑不得。
我一直知道看病是件难事,但总觉得任何事情都要往好的方面想,比如我,多半时候都挺有阿Q精神。可这样的就医风气,害的不是一代人。
2、
前天去吊唁,走掉的姑娘才29岁。她家小涕涕三周多一点,什么都不懂,口齿不清的摇着姑娘的手不停问,妈妈,我的玩具找不到了?在场的人无一例外的红着眼。
因为挂个好医生太麻烦,她不舒服就去门诊,门诊医生也没把她的病当回事,吃了药挂了水,以为好了,却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
有人责怪她的妈妈,说她这么大年纪白活了,孩子身体不好也不带去看;有人责怪她,说成年人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还害了孩子。可我总觉得,如果看病没有那么难,如果早点遇到个好的医生,或许结果没有这么糟糕。
3、
有很多人问我,这么久不写文,在干什么?
在过生活。
夏天的时候发生了一些我处理不来的事。人到了一个极点,最好的排压方法就是放空自己。买很多书,一个人去看电影,会去吃没吃过的好吃的,也做甜点烧菜,给喜欢的孩子打毛衣,把好的一切分享给喜欢的人…
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也有人质疑,问我是不是放弃了写文?
我的工作就是写文,所以不存在放弃不放弃,只是原来的文会跟热点走,现在的文多半是单位文书。
还有最主要的,我更加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是不用总去医院,是父母健康快乐,是参与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
有很多时候会力不从心,昏睡很久,爬不起也动不了。也有很多时候精力充沛回到18岁。
都是能承受的生活。也都心存感激。
今天大婆给小宝送来了圣诞礼物,聊很多,最后告别。将来还有很多事要做,所以很好的活着,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