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找一份即使你不需要钱,也愿意去做的工作。
巴菲特告诉你原因。
每年伯克希尔哈撒韦(下称 BRK)股东大会,朝圣者们都会在天没亮的时候来到场外排队,一开门就各显神通冲到最佳位置。
毕竟,里面是这样的 。
会场外是 BRK 所投公司的展厅,就像个投资者游乐场。嗯,大家可以一边吃着 DQ,买盒巧克力,和吉祥物合影,然后去飞机模型里坐一会,最后去可口可乐的展区买些炫酷的纪念品,运气好还能和老巴合影。
两位老顽童就这样坐在台上连续讲几个小时。芒格时常会扮演补刀的角色。渴了喝可乐,饿了吃巧克力。也不用去洗手间嘛?
亲自参与拍摄宣传片,每年版本都不一样,号召大家支持自家产品 。
一、 巴菲特初长成
从小立志当老板,卖过可乐、报纸…长大后果然梦想成真,他成为了可乐和报纸的大股东。
记者问他说,想过有今天的成就吗?他说 「没想过。如果要想,我想排第一。既然都想了,那就想大一点呗(dream big)」
他最爱 DQ 香草橙子味冰激凌。早餐吃麦当劳,市场不好的时候就吃 2.61 美元的,好的时候就多奖励自己一片肉。
对他来说可口可乐是 BRK 的圣水,也是他一生中身体里主要的水分来源。常有人质疑可乐会导致健康问题。巴菲特答曰:快乐让人长寿,而喝可乐让我快乐。这逻辑无懈可击…他希望有个双胞胎兄弟能进行对照试验,他继续喝可乐,孪生兄弟天天花椰菜喝水,看看谁能活到 100 岁。
父亲是影响他最大的人。他第一次读投资的书,就在爸爸的办公室。
他去哥大读硕也有个小插曲。和教授套近乎哪家强?还属沃伦巴菲特 。
他对自己的评价:喜欢数字、阅读、爱思考、好奇、上进、有天赋。他用 80% 的时间阅读, 20% 时间电话。
他最爱看《华尔街日报》,每天半夜 WSJ 印好,先放一份在他窗台。他还关注《纽约观察家》及《纽约客》,证明自己身居中西部,紧跟潮流不掉队。
他不擅长情感交流。他知道自己的短板,并有意识地训练。比如他逼自己克服了演讲恐惧症,这一点为他日后叱咤商场的谈判能力奠定了基础。他才能以很低的价格拿到公司的优先股。
他在创业的前六年,都是自己一个人忙活,在自家阁楼上。第一家合伙人公司初始资金 105100 美金,他出 100。
他的办公室不大,堆满了书。
二、未雨绸缪现金为王
江湖人称他为股神,其实并不准确。他开启了投资新模式——利用保险现金流做投资介入管理层。他的杠杆是用保险公司的浮存金,成本极低,没有还款期限,没有强制平仓。这套公司布局的管理思路经历多次市场萧条的考验,顽强存活。应该叫他商业之神。
他严格控制风险,手握 200 亿美元现金,已经想到了如果今后 100 年,全球市场再次停摆,他也不怕不怕啦。
办公室走廊贴了他淘回来的古董报纸,时刻让自己保持敬畏之心和危机意识。恐慌的情绪蔓延得快,这和智商没有任何关系。
三、接盘侠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回想了一下电影中出现巴菲特的场景,要么就在那个几十年不变的办公桌,要么就在陪孙女吃 DQ,然后此时电话会响。作为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老爷子经常会收到各种求救电话。
08 年雷曼如果接受了巴菲特的援助,至少破产的概率小很多。雷曼 CEO 觉得巴菲特出的价格太低了伤自尊,不肯卖,结果把自己搞死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高盛膝盖跪到奥马哈。老巴两肋插刀拯救了高盛,50 亿美元拿高盛优先股,每年还能拿 10%利息。
《Too Big To Fail》
老爷子也是个性十足,爱惜自己的羽毛,不想救的也毫不客气。也因此和 Bill Ackman 这厮展开了长达半年的撕逼。直到 2016 年股东大会,巴菲特对记者说:你愿意让娃去管理 Valeant 这样的公司吗?
故事是酱紫:Ackman 也是华尔街的风云人物 。
他重仓 30 多亿美元持有的一家生物医药公司叫 Valeant。这家药厂很奇葩,不花精力去研发新药,而是疯狂借贷收购。定价更奇葩:我们的药,贵得你买不起。
股价一度飙升至 257 美元,随后问题接踵而至。然后墙倒众人推,评级到垃圾级。这时候 Ackman 一度希望巴菲特出手相救。
但老爷子一毛也不给。给出的理由是 Valeant 的商业模式没有可持续性,且不道德。于是 Ackman 急了,你个卖可乐的还好意思说我们卖药的不道德?故事的结局是,Ackman 按 11 美元/股出售 Valeant,巨亏 95%。
四、与比自己更出色的人一起
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的投资启蒙者,这位「现代证券之父」教会了他「价值投资」。巴菲特说自己年轻的时候, 成天就抱着厚厚一本的公司财报黄历, 一页一页地翻啊翻,寻找一切发财的机会,哦不,寻找可能被低估的股票。
在一次访谈上, 老巴说当年的中石油就是他这么不经意之间给找到的。他的搭档查理芒格,93 岁。1959 年两人相遇,共事至今。
在过去巴菲特不在乎公司和管理层是否糟糕。而芒格转变了他的态度。让他以合适的价格买下优秀的公司。遇到芒格后,巴菲特从不挑食变成了有品位。
比尔盖茨是他的好朋友,比他小 20 岁,两人相识超过 25 年。刚认识的时候,盖茨是首富,之后被巴菲特超越。首富的朋友也有希望成为首富,怪不得都想和首富做朋友 (ˇ∀ˇ)
五、两段婚姻三人行
21 岁结婚,和第一任妻子有三个子女。他这一生有两个转折点(turning point),其中一个是遇到苏西。最重要的就是确定自己和谁结婚。必须保证你的配偶对同一重大事件和你想法一致。
他和苏西在 1952 年结婚。1977 年苏西离家到旧金山追求自我,两人开始分居。离别前,她担心老巴生活不能自理。有一次苏西让他去厨房拿个盆过来,他找了半天,拿来了这个。
苏西说,这是个漏的。于是他又去翻了半天,回来了 。
于是苏西请奥马哈一名咖啡馆女招待员艾丝翠住进巴府。
这样看来,他所提到的「重大事件」,大概就是指艾丝翠来照顾自己这件事。三个人都没有意见,其乐融融,于是便出现了三人行的景象。2004 年苏西去世,2006 年巴菲特迎娶了艾丝翠。
巴菲特认为很多人不理解——他和苏西彼此相爱,但各自独立。赚钱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数字的乐趣,而他花的钱不超过他赚的 1%。于是怎么花钱也成了困扰,两个人产生分歧。老爷子喜欢存起来。而苏西则希望能够捐出去。
苏西去世后,巴菲特决定完成苏西的愿望。他成立了家族慈善基金,宣布捐出自己的大部分财产,并强调在 10 年内花尽。
说到这,补充个国民爸爸的段子,也是机智 。
回顾过去,他眼中的苏西。
六、复利效应的人格化
他的人生以及投资记录,就是一串持续的正复利(compounding)记录。
要获得长期回报,就得把自己绑在几个伟大的复利机器之上,它们的增长与经济发展及人口自然增长结合在一起。
1996 年,净资产 150 亿美元。2006 年,净资产 460 亿美元。2016 年 BRK 拥有 61 家子公司,47 家少数控股公司,33 万名雇员。
复利在一生中都影响着巴菲特。从知识积累、财富积累、声誉积累,他耐心等候着时机,相信时间会带给他。芒格和他的想法一致——
「理解复利的力量和获得它的困难,是理解许多事情的核心和灵魂」
「我是个现实主义者」
巴菲特已经不是一般「股民」,他不是找股票,而是找负责任的管理层、合适的企业。这个过程中他坚持一个准则: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投资(circle of competence)。
有个普遍说法是,巴菲特不投科技股。确切地说,巴菲特不投处在浪尖的初创公司。因为他认为这是在能力圈以外。而初生科技公司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干掉了。
所以他喜欢潮起潮落之后还没裸泳的公司。他倾向于在每个领域出现三家最好的公司之后,再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去投那三家之一。
长期来看不会产生大量损失,这就是我努力经营的方向。用这种方式,也许我不是赚钱最多的人,但我会尽量减少长期损失的风险。
于是就不难理解近几年,老巴在科技领域的试水学习。16 年大笔买入苹果的股票。巴菲特在接受 CNBC 采访时称,先不谈创新和被颠覆,消费者对 iPhone 的黏性令人难以置信。
当然还有试错,今年大会上他就进行了检讨。如最近出手了大量 IBM 的股票——10 只他重仓的股票中排第二。他认为这是个错误,也许是觉得竞争对手太强大,苹果、谷歌、亚马逊等都是 IBM 的竞争对手。
如他表示几年前没有买入谷歌的股票是一个失误。他本可以发现这家公司拥有巨大的广告业务,因为他自己的公司就给谷歌广告费。如他对亚马逊一顿夸,最后说自己低估了亚马逊,悔之晚矣。巴菲特一直赞赏贝佐斯。
七、对他影响颇深的两次收购
这两次收购都和声誉(reputation)有关,巴菲特是个非常在乎清誉的人。VC 投十家公司,成功一家就兴高采烈,而他会为那九家公司失败而造成的品牌伤害失眠 。
八、所罗门事件 (Salomon Brothers)
收购所罗门不久,这家公司由于进行不正当债券交易,而接受财政部、美联储、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司法部的调查。公司欠债 1500 亿美元,老巴也没见过这么多个零,慌了心想可咋整…
先抱有一线希望找美联储帮忙,而人家让他准备接受最坏的结果。他仅有 24 小时来整理思绪。最后他又去找了当时的财政部长是尼克布雷迪。这是巴菲特有生以来第一次求人。
「我当时的声音是颤抖的。」
最后财政部修改了其决定。因为尼克信任巴菲特。后来巴菲特在听证会上说:公司赔钱我会理解。但公司赔了声誉,我就会毫不留情。
他这一生中都十分重视声誉的积累。昨天大会上,巴菲特还提到 「沃尔玛跟任何公司谈生意都没有这么快,结果跟我们能够这么快。是声誉帮助我们最快速能够达成现在的结果。」
不难发现,他的价值观贯穿了他的一生和他的投资经历。
九、《华盛顿邮报》事件
在收购《华盛顿邮报》时,他写信给出版商凯格雷厄姆说:我刚买了贵司 5%的股权。但我没有恶意,不会干涉报社的管理。
他表明自己不做门外的野蛮人,收购态度十分端正。因此这位出版商对巴菲特也十分友好。她说,和巴菲特开会就像读商学院。因为他会带 20 多份年度报告来参加董事会议 。
这次收购帮巴菲特收获了这个挚友。她带巴菲特走进了华盛顿的圈子。我们的老巴来到大城市后更加自信闪亮,这帮助他更快速走红成为了投资明星。
十、最重要的人格是专注
这里先回答开头的问题。巴菲特的答案是——那些你并没有圈出来的目标,不是你应该在闲暇时间慢慢完成的事,而是你应该尽全力避免去做的事。
你的答案呢?
巴菲特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投入大量时间学习,比如他懂投资却不懂物理。他虽然和别人看一样的书,却获得更大成就。他表示就喜欢这样公平竞争下碾压他人的成就感…
每天读 500 页,知识就像复利效应一样。但是我保证你们很多人都不会(像我)这么勤奋。
所谓越厉害的人越拼,因为他周围都是这样的人,深知实现精神自由的前提是财务自由和迁徙自由。Todd Combs 是巴菲特的爱将之一,是两个投资公司的经理,他每天读几百页。
出生于 1930 年的巴菲特已经 87 岁了,仍在享受这场竞争游戏。芒格说,「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是学习机器,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
巴菲特反对年轻人堆砌华丽的简历,而该早点专注于自己喜欢的工作。
要去找一份即使你不需要钱,也愿意去做的工作。老巴会告诉你原因——
「找一个你不喜欢的工作,不就好像,把你的性生活省下来到晚年再用吗?」
本文转载自原创作者“ 甄嬛凉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