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大早上上班的时候,看见一个婆婆带着他的孙子,孙子聋拉着脑袋在前面背着书包走,婆婆就跟在孙子后面骂,催着他走,“侬个这(你这个)赤佬,听不懂人话,早上让你早点起来,不要慢腾腾。现在来不及了伐!”
孙子听到婆婆的话,头就低得更低,神色戚戚然。看到这里,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婆婆虽然言语过激,但都是为了自家小孙子好,就怕他上课迟到、影响学习。
但对于小孙子来说,感受到的可能更多是指责。事后他也许会迫于婆婆的严厉而早起,但内心可能会有点恐惧,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自律。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有很多类似这种好意,但却因为粗暴使用语言,引起了双方的争执,而且最后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其实,暴力语言出现的本质原因在于,人因为某种需求没有满足,而出现了愤怒不满的情绪,但是人们却没有通过恰当的方式去表达,去解决问题,然后就出现了语言的不恰当使用。听到暴力语言的人受到了伤害,而某种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避免语言沟通上的“暴力”带来的情感和精神创伤,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了一本《非暴力沟通》。
在书中,卢森堡博士用生动形象的例子讲述了,有哪些因素会导致暴力沟通、我们如何避免暴力沟通以及进行非暴力沟通的实践方法。这些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的自我情绪调节、高效沟通,帮助很大。
作者卢森堡博士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了人们如何是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这本《非暴力沟通》最早在2003年出版,但至今仍畅销不衰,该书中文版已入选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
一、什么导致我们不能“好好”说话?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引入了一个叫“异化的沟通方式”的概念。什么叫异化的沟通方式?就是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但却倾向于忽略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的沟通方式。
比如上文例子里的婆婆,满心只想着要让孙子早点起床去上学。那孙子为什么会起床晚、动作慢呢?是学校里发生了什么让他觉得不开心的事情不想去上学?还是昨天晚上作业太多做到太晚,早上才起晚了呢?
如果婆婆能更好地感受孙子的需求,也许就能不用过激的语言,也能达到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一下,是什么导致这种异化沟通方式的产生,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问题的发生。
第一种是道德评判。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我们就会认为他的行为是不对的。
这世界上的所有事情并不是只有是非黑白。苏菲派诗人鲁米:“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到你。”但是语言本身具备的精确性却在不经意间粗暴断定了黑白,比如,婆婆即使出于好意,但是单纯从语言角度解释的话,很明显她觉得孙子晚起,就是不对,就是听不懂人话。由此,这种粗暴的道德评判,也伤害了孙子的自尊心。
第二种是强人所难。强人所难和道德评判的区别在于,道德评判只是在言语上的刺激,但是强人所难是通过语言迫使别人去做事。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下属拒绝做领导发配的一些他们觉得不合理任务时,一些领导会对下属说:“这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或者“这是你不得不做的事情。”或是“我是领导,你是下属,你就得听我的。”但这种命令式的说话方式,阻隔了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第三种是比较。这个非常好理解,很多小孩子考试出成绩的时候,家长就会拿别家孩子的成绩和自家的做比较,质问自家小孩,为什么没有别人考得好?
虽然父母这样说是为了让孩子奋发图强,下次能考出更好的成绩,但是无数人的童年告诉我们,这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第四种是回避责任。很多人意识不到的一个事实是,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没有人逼你。假设,你的领导迫使你去完成一个你觉得很荒唐的工作任务。
你虽然觉得很无理,但是还是完成了,当问起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不情愿的工作任务时,你会说:“是领导逼我的。”但当你将愤怒平息,再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件事情你也可以选择不做,但你之所以强迫自己完成任务,并不是领导逼你,而是你自己害怕失去工作。
当你勇于面对自己的责任,你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火药味也不会那么浓了。
二、如何才能心平气和地对话?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是我们不再出于本能地反应,而是去了解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沟通。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要做到非暴力沟通,第一步就是要区分评论和观察。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观察是客观的,不带任何主观色彩。评价是主观的,通常以“我觉得……”来开头。在《非暴力沟通》中,作者用例子将观察和评论做了一个很好的区分:
如果想要降低说话的火药味,在日常生活中,针对他人的行为和为人处世,我们要说观察,而不是表达评论。不然被评论的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和指责。
第二步是体会和表达感受。小的时候,我们很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饿了伤心了都会哭闹。但是成年之后,我们潜意识被学校和社会教育,要以集体和团队的利益为重,个人的感受并不重要。
但如果这么想,个人的感觉真的就不存在、也不重要了吗?当然不是,个人的情绪依然存在,且会因为愤怒、悲伤而不知所措,并通过不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而对他人造成言语上的伤害。
先说如何感受。很多人觉得我们生气,是因为别人惹我们生气的,都是别人不好。但是归根结底,是别人的行为或是语言没有满足我们的内心需求,我们才会生气。(我们不去评论,只是观察)。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内心诉求到底是什么。
仔细体会内心的感受,勇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为了让别人更好地了解我们的需求,并给出我们想要的反馈。这样造成我们个人不良情绪的根本原因就能解决,暴力语言也就不复存在。
不过说到表达感受,问题也就来了,很多人会将想法和感受混为一谈。举个例子:
想法: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感受: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失落。
感受里应当包含各种情绪表达的词汇,比如伤心、难过、郁闷和失落等等,不然就只是单纯的想法,也就起不到表达感受的作用。
三、你真的会倾听吗?
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说过:“尽管有种种相似之处,生活的每时每刻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再次见到。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我们的反应。我们需要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我们需要全身心去倾听。”
当我们了解自己的感受之后,我们也需要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求,这是互相理解和尊重的重要一步,最有效果的办法就是倾听。
很多人根本不会倾听,别人找他们说话,他们二话不听,先给别人来点建议。倾听不仅是闭上嘴,认真听别人讲话,也要及时给说话人反馈。给反馈存在于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需要对方确认,以便我们自己能听明白接下来的内容;另一种是即使自己已经明白对方在说什么,也最好反馈,这是让别人知道,我们已经明白了。
如果不知道在对方讲述的时候,该话什么样的话给予对方反馈的话,大家可以参考《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里的一个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话重复对方的观点。
比如你的朋友向你倾诉:我觉得在这家公司实在是太辛苦了。
你就可以重复她的观点:我知道你在这公司特别不容易。
这个方法,一下子就会让对方感觉你理解了她讲的话,倾听也就能更加顺利地进行。你重复了一遍他的观点,也更能帮助你理解他的意思。
另外,在听一个生气的人倾诉的时候,最好不要使用“但是”这样的转折词汇,可能会让对方更加生气。
四、如何向他人提出请求?
当我们充分了解客观情况、搞清楚彼此的需求之后,我们就要提出请求,让对方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了,那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才能得到理想、互惠互利的回应呢?
首先要提出具体的请求,不是让对方不做什么,而是明确地告诉对方,让对方做什么。对方毕竟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猜不到你内心的想法,猜忌只会引起误会。
第二步是明确谈话的目的,不要为了表达情绪随便乱说话。过多的情绪表达,不利于彼此之间的问题的解决。
第三步是请求反馈,确保听众正确理解我们所说的,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第四步是了解他人的反应,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对方在想什么以及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在非暴力沟通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一点,别人的愤怒和过错,是我们自己无法控制的。
但非暴力沟通的根源在于,感受自己的需要。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让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并向别人提出请求,互相沟通,解决未满足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