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慢慢走,欣赏啊!把生活艺术化

今天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这本书。

我们要在什么情况下谈美?

这本书写于1932年,那是一个乱世,所以我们要在什么情况下来谈美?来看看朱光潜先生自己是怎么说的。

他说:在这几年之内,国内经过许多不幸的事变,刺耳痛心的新闻,不断地传到我这里来。在我的年轻的朋友当中,有些人已经惨死,有些人因为天灾人祸而废学,有的人已经拥有高官厚禄,或是正在忙着高官厚禄。

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那这个时刻,被朱光潜先生形容为“提心吊胆的时刻”,在这个时刻,他开始想念年轻人,想念他的朋友,想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未来。

他就在想我能做点什么呢?作为知识分子,他写了这本书叫《谈美》。

好多人都不理解,说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了,你还在这里只谈风月,这有什么重要呢?

所以朱光潜先生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现在来讲美,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年头,还有什么心情来谈风月呢?

他说:是的,我就是要在这个时候讲美,因为时机实在是太紧迫了……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

所以朱光潜先生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而在这个时候,“人们所需要的不是一盆八宝饭”,就不是吃饱肚子的问题,“而是一贴清凉散”,针对的是什么呢?是精神,是认知。

那所谓的“人心太坏”指的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就是在利害关系方面,人是最容易不协调的。人人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所以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

那为什么一个好人,一个普通人,一个正常人,会“人心变坏”呢?

朱光潜先生给了一个药方,它总结为四个字,叫作“俗不可耐”,就是因为俗,人心才会变坏。

那什么叫作俗?书里说:无非是像蛆钻粪似的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做高尚纯洁的祈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所以朱光潜先生才会在那个动荡的时期,郑重地写出了这本书《谈美》,然后塑造了美学的理论王国,一直流传到今天。

怎么欣赏美?如何创造美?人生和艺术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听起来好像非常地复杂,但这本书很浅显很好看。如果你能够耐心地看下去,你可能就会对美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也就会发现,原来我能够把日常的生活过好。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觉得艺术其实挺没用的,离自己又很远,而且什么是美呢?就是停留在视觉上、感受上。那如果我们连饭都吃不饱,每一天都过得不开心,我们为什么要谈美呢?

可是倒过来想一想,无论生命中发生什么,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到了某一个时间,就要去看樱花,就要去赏枫叶。然后他们会穿汉服,会围炉煮茶,会因为某个人好看去追他的剧、听他的歌,会打卡美术馆,在旅行中发一些照片。

看着身边这么多的消息,这么多的声音,我们不禁在想,那他们在说什么呢?其实就是在说美,我怎么样能够美美地活着。

但为什么这些人的选择会这么不一样,为什么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会被大家认为是美的,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这句话其实非常的真相,它就是把审美这件事延伸开来了,就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命中不能够创造美,不能够过上自洽的生活,不能够让自己有一点点艺术感,那么会怎样呢?朱光潜先生的这本书,就是在回答这些问题。

大名鼎鼎却毫不起眼的小老头

先说说朱光潜先生有多牛。著名的翻译家柳鸣九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我的师长朱光潜》,大家可以去找来看。柳鸣九先生说朱光潜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老头。

那在50年代的北京大学,每一年新生入学的时候,各个系都要举行大规模的迎新活动,那在北大的西语系,活动有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让毕业班的老大哥带领着新生,在整个校园里面走一圈,然后边走边介绍,特别细致和深入。

那柳鸣九就在这个新生欢迎活动中,了解了整个北大,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知道北大西语系的教授阵容很强,有一大批著名的学者,比如说赵萝蕤、吴兴华、张谷若、闻家驷、陈占元等等,但这些名人之中的名人,就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中的强人是两位,哪两位呢?一位是冯志先生,另外一位就是朱光潜先生。

那柳鸣九先生在北大上学的那几年中,冯志先生是他的系主任,所以他常常能够见到冯先生。可是朱光潜先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好像潜藏在某个地方,平时很难见到。那么柳鸣九先生第一次看到朱光潜先生是什么样呢?

他发现一个小老头从附近穿过,有同学说:“快看!那个就是朱光潜。”在他的印象中,朱先生大名鼎鼎,但毫不起眼,因为他身材很矮小,穿一身深蓝色的卡其布的中山装,一双布鞋,就像图书馆的一个老员工。

朱先生满头银发,露出一个宽大的额头,就发际线很靠上,几乎占了半个脑袋,但是他步履稳健,全身透露出凝重和肃穆之气。这个肃穆之气是什么呢?就是他做学问的权威性。

朱光潜有一个字,叫孟实,所以好多人看到那个孟实,就不知道是谁,其实这是一个人。他是1897年出生在安徽桐城县,就这是出才子的地方。

他从1925年起,就青年时代怎么度过的?先后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他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朱先生精通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好多语言。

在1933年朱先生回到中国,后来一直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也是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比如他的作品,其实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文艺心理学》和这本《谈美》。

他还写了《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等等,文笔非常地优美。而且他善于跟年轻人聊天,就是非常地贴心,娓娓道来,见解又很独到,没有废话。

所以这个人写文章和他做人一样,分量感极强,而且朱光潜先生由于自己的这个外语功底很好,他翻译了柏拉图,翻译了莱辛、黑格尔等等,就是大量西方的美学名著是被他介绍到中国来的。

在1986年3月,朱光潜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朱光潜先生写作《谈美》,是在一个提心吊胆的时刻,外忧内患、危急存亡,朱先生看来最紧迫的问题是要拯救人心,所以他才在《谈美》这本书里写了一个开场白。

那个话其实让人如芒在背,就是你会不由得觉得很汗颜,跟他一样的提心吊胆。

可是朱先生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来求得人心的净化,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所以朱先生的《谈美》其实非常地重要,这是他作为一个人文学者的救国方式。

那可能有人不理解说,都到了这么紧迫的时候,这美和美育有什么用呢?当然有用。

我们去看一些电影,比如说《阿凡达》,然后你会看到那个神树的种子飘出来的时候那么美,你就觉得不忍心毁灭它,大自然有它的神奇之处。

你去看很多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其实就是因为一个笑容,一朵小花,然后心里面就被温暖到,就有不能泯灭的希望。你去看一个建筑,由于它太美,你舍不得破坏它,你就会自觉地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文明一点的人。

可是如果缺乏美育呢?那你的心灵就会是钝感的,这个钝感意味着什么呢?对善恶也很钝感,对道德也很钝感,对人没有感受力,对自然没有敬畏心,对道德没有禁忌。

举个例子,在二战的时候,纳粹德国杀了六百万犹太人,那有一位纳粹军官,他叫艾希曼,就被抓住,接受审判,问他说你为什么杀人?艾希曼的回答说:“我没有杀人,我只负责按下按钮。”

在审判他的这个过程中,因为历史很长,有著名的作家汉娜·阿伦特就一直在采访他,记录了整个过程,他经过大量的思考,就提出一个概念,叫作“平庸之恶”。

在阿伦特看来,“平庸之恶”可以毁掉整个世界,那为什么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他会做出十恶不赦的事?

艾希曼的回答就是:“上级给了我命令。”说你现在去建个集中营,然后按下按钮,把那些犹太人毒死、杀死,那我就应该要去做。如果我不做,我拒绝这个命令,拒绝服从这个体系,我就没有尽到我的责任。

看到了吗?这个就叫工具人,一个工具人是没有美感的,他没有感情,他不会认为那个对面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他是值得尊重,他是要保护的,他不会有恻隐之心。

但是作为旁观者,我们肯定会认为你就是在杀人,难道你没有从一个有血有肉的这个角度来考虑吗?你怎么会把它理解为没有服从命令?

这就是钝感,阿伦特说:“可怕的不是罪恶,而是人们对罪恶习以为常。”

阿伦特的这本书叫《耶路撒冷的艾希曼》,这是一本骨头很硬的书,它就像镜子一样,照妖镜,照出这个社会上很多让我们难以接受的现象。

所以你可能听到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会觉得他怎么在这个时候讲这件事?

所有的美学理论,都或隐或现地指向改造国民性,致力于培养一个现代的中国人。

怎么能叫一个现代的中国人呢?

朱光潜先生就认为,要从美育开始,从人心的深处开始,从人的情感方面开始。只有美才能改变一切,它具有真正的力量。

朱光潜先生说:真正的文学教育,就是要培养纯正的趣味,而美育研究的出发点,应该是人生。所以他重视启蒙,他特别愿意跟年轻人交流,他认为年轻人就意味着现代思想的启蒙一代,所以他给年轻人写了不少信。

我们为什么要谈美,美感是什么?

一个人,除了吃饱、穿暖、高官厚禄之外,还应该有比较高尚的和纯洁的祈求,我们不能总是扎在凡俗的生活里,一点一点地消磨生命力,也不能深陷在钱眼里,忘记了最初的目标和理想。

所以美这件事,不是只跟艺术家有关,它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而且每个人此生都应该有那么一个瞬间,创造一点不一样的东西。每个生命都在时时刻刻地创造美,这就是价值。

那你说怎么创造呢?

朱光潜先生提出了一点,叫“无所为而为”。大家说这个太理想化了,怎么那么像庄子,很不接地气。那我们的工作就得有为,就得有用。那让你一说,我们就都是俗人,可是人就是要吃饭,要工作,要想住大房子、开好车。

所以朱光潜先生首先就提醒大家,我们要分清楚工作和事业这两者的区别。工作赚钱、养家糊口,这叫天经地义。

但如果你有一份事业,有一份你可以终生追求并为之付出的事业,就根本不用别人提醒你,你应该俗还是应该雅,你自然而然地就会将利益的回报,放在不那么重要的位置,就是因为你喜欢这件事,你觉得好玩、有意思,你在中间能够获得快乐和愉悦,这是一个比金钱更高层面的满足。

一些人,把工作和事业能够高度地吻合,那这就是一个幸运的人,他就能够把人生艺术化,这就是朱光潜先生写《谈美》的最终目的。

怎么样才能够把人生艺术化?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美一点也不陌生。你看,用它来组词,美女、美食、美景等等这些,它都意味着感官享受。

你能说这些东西没有实用价值吗?当然不是,美女、美食、美景,那我们都会认为它很昂贵,它很稀缺对吧,但是昂贵和稀缺就一定有美感吗?

美感到底是什么呢?朱光潜先生就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把这件事讲得很清楚,而且这个例子很有趣,就是关于古松。

一棵古老的松树,它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但是如果不同的人看,就会有不同的结论。比如这里有三个人,你、我、他。

你是一位木材商人,我是一位植物学家,那另外一个人,他是画家,我们三个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看到了吗?都看到了,同时感受到了这一棵树,可是我们三个人感受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是木材商人,那你可能看到的就是一颗价值多少钱的木料。

那我呢?我是植物学家,那么我所觉知到的就是这一颗植物,它的叶是针状,它的果实是球状,四季常青,显花植物。

另外一个人他画家,他什么事都不管,他觉知到的是审美,就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树,它的姿态怎么样,它的光影怎么样。

那我们三个人虽然看见了同样的东西,但是反应态度就完全不一致对不对?那这说明什么呢?就是每个人都活在当下,而这个当下有的时候是一样的经历,我们都有极平常的觉知,但是每个人的觉知竟然那么不同。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人跟人的悲欢是不能相通的,就是因为每个人的觉知都带有几分创造性,哪怕是一棵古松,这是一个极其客观的东西,它也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晰地分辨出,对待客观事物的三种不同的形态,就会导致三种不同的觉知,也就会引来完全不同的反应。

那比如说对木材商人来讲,首先就是实用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个东西对我来讲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做成什么东西,否则我就可以置之不理,那反对它、抛弃它。那事物具有实用价值当然没有错,但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具有实用价值,也不是说对我们身心有利的东西,都具有实用价值。

比如说现在很多年轻人,他喜欢买那个盲盒对吧,买手办,他喜欢去体验一个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东西,什么虚拟现实,那你说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它是装饰品吗?然后它是个娱乐吗?

你去问那个拥有很多个盲盒的人,他能说得头头是道,可是他也说不清楚到底有什么用,他只是认为这个事对我来讲非常重要。

那在他的父母眼里,或者在别的不感兴趣的人眼里面,你干的都是那些没用的事对吧,可是你再看看这个拥有盲盒的人,他的那种满足感,他的沉浸感,难道这不重要吗?

所以有些时候,当你不能理解一个人、一件事,不能跟他站在同一立场上的时候,你太过于追求有用这件事,你就会错过生命中很多的美。

“无用之用乃为大用”,那到底什么叫大用?比如我是那个植物学家,那我怎么看它呢?我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它对吧,这个把自己的成见、情感完全抛开,然后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这就叫科学的态度,因为在这个科学态度中,他很少有情感和意志的部分,他最重要的心理活动就是抽象地思考。

一个木材商人,他看到古松想到的是桌子、凳子、房子、金钱。可是我是植物学家,我不一样,那我看到古松想到的是什么呢?根茎、花叶、阳光、湿度、水分,我的意识并没有停止在古松本身上面,我只不过把古松当做一块踏脚石,从它跳到跟它有关系的那些理论上面去。

所以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我们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这些观察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这棵古松上面的。

那如果这不是古松呢?这是一个人呢?这是一个现象呢?其实你会发现,在这两种态度中,注意力都是被抽离的,它和这件事的本身并不完全地吻合。

那我们再来说说第三种态度,就是那个画家,那他来看古松,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呢?就是美感的态度。他既不考虑这棵树的实用价值,他也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那他重视的是什么呢?一个词叫直觉。

那直觉就是美感的经验,美就是我看见它就是这个事物本身,是它呈现出来的形象。

就比如你在花园里面,看到很多好看的花朵,然后你的身心就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就能够获得一种片刻的愉悦,逃离掉琐碎的生活,你不再想说回家去,妈妈说你该去相亲了,你不再想明天领导会不会批评我。此时此刻,你只需要去面对眼下的现实。

那如果你此时看到了花,你脑子里想的是我要立即摘几朵带回家去,插在瓶子里,那这又和美感无关了,因为美感的态度不是实用,不是理性,它也不是占有,而是你此刻感受,你感受到了美,让美留在心间,成为你灵魂中的香气,成为你的一部分。

所以有没有发现,实用的态度是以善作为最高目的的,而科学的态度是以真作为最高目的的,那么美感的态度呢?它就是以美作为最高目的的,真善美缺一不可,都非常重要,但是他们依然是不同的。

那一个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的动物,就是在于我们除了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祈求,那美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而美感的经验也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如果拥有了美感的态度,你就离人生艺术化更近了一步。

为什么要人生艺术化?

艺术跟我的人生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朱光潜先生也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在我的这个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它通往莱茵河,我在晚上就常常到那里去散步,慢慢地走路思考,就形成了习惯。

那总是沿着东岸去,过了桥,再沿着西岸回来。走东岸的时候,我就觉得西岸的景色好像更美,可是走在西岸的时候,就刚好相反了,感觉到那个对面的景色好像比较美。但是仔细观察就觉得东岸、西岸都不如河里的倒影。

比如同样的一棵树,它就在你的眼前,你从正面看着它,你觉得它很平凡,但是这个树的倒影,透过这个河里的波光粼粼,你再去看它,就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

本来是习以为常的东西,可是在雾中,在雪中,在月色的映照中,就会显得分外地美丽,你能理解这种感受吗?这就是距离产生美。

距离产生美

那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有了红玫瑰,觉得白玫瑰更好。上学的时候想工作,工作了以后又说还是小时候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还是在用实用的态度看待事物,工作的时候要吃工作的苦,小的时候要吃小时候的苦,谁都来管着你对吧?然后劳动的时候要吃劳动的苦,就是让你躺着睡觉,绝对不能起来,你又说好无聊,这也是吃苦。

所以当我们用实用的态度来看待身边的一切,都会发现实际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会有引起你欲念或者是嫌恶的那一面,这就是俗话讲的

说干什么烦什么,拥有什么就嫌弃什么,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那怎么办呢?这病能治吗?

如果要看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就要从实用的世界跳开来,这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赞同的“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你要看出事物本身的美,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就是不逃避,只是稍稍拉开一点距离,休假也好,旅游也好,甚至只是周末到公园里去散散步,暂时地把那个让你觉得不舒服的东西放一放,隔开一点点,才能体会到生活之美。

适当的艺术感

距离有的时候太远了,有的时候又太近了,那艺术就意味着适当的度量。

距离太远,让人觉得怎么都够不着,非常虚无对吧;那距离太近,又很容易把人拉到眼下的困境里面去,就比如说你今天觉得特别累,那怎么办呢?这个累解除不了,撸个猫对吧,喝杯咖啡,听首歌,甚至在那里健身房燃烧一下,你可能就突然觉得好过一点了,那这个就叫作适当的艺术感。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能够抽离,能够放下,能够转身跳脱开来呢?这就需要逐渐积攒所谓的美感经验了。

就美感经验这个东西也不是天生的,它是后天学习得来的,那所谓经验,就是人的经历带来的总和,它跟什么有关呢?一个是人的情趣,一个是物的姿态,然后它往复回流,在你身上留下来几个痕迹,那慢慢地你就会觉得我好像比较擅长干这个事了。

朱光潜说: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反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情密切相关。他在讲什么呢?就是那个古松的例子,同样的一个东西,不同的眼睛去看,深者见其深,浅者见其浅。

我们去盯着一朵饱含露珠的花来看,当你用实用的态度来看,它就是一朵平常的花,上面有几颗水。可是当你以一种审美的感觉去看,你可以把它想象为,这是含泪凝愁,那这就是林黛玉的看法对吧。那么另外一个人看呢?说我想起了拈花微笑,那来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对吧,这就是角度不同。

一朵花是这样,一切事物其实都可以是这样。当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情在这个物品上,这个物品才能呈现出我心里的形象,我想要见到的形象。

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由每个人的自我延伸而成的,就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相由心生,境由心生。就每个人心里面有什么,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

朱光潜说:人不但可以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然不在于陶冶性情,但它却有这样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可以少存一些浊念。

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他讲的就是环境反过来对人的影响。那竹子呢,它只是美的形象的一种,那一切美的事物其实都可以有让人不俗气的功能,所以你能说美没有用吗?

学会审美,重视美感,和实际的人生制造一些距离来保留美感,在欣赏美的时候,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享受这种极其自由的活动。

这就是我们进入《谈美》的基础。所以自古以来我们会发现,很多那些感动过我们、影响过我们的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其实就是因为他们有足够强烈的美感。

王维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也会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是他依然是笑傲而去。所以只有拥有了美感,生命才会有创造力。

在阅读《谈美》时,你可能常常会突然出冷汗,为什么呢?因为你对照这个书里面,突然发现以前我其实有很多误解,我曾经接触过的一些东西,或者被教育过的一些东西,竟然是不美的,或者说是不对的,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对美感的误解:美感与快感,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我们常常认为享乐主义的美学是一种美,这是一个误解。

比如说去看一幅画,去到沙漠里,到海边,甚至去看一个美人,常常他们会听到一片称赞。但如果你抓住一个具体的人问他,说 你为什么觉得美,她哪里美,这个美的依据是什么?

大部分人都是回答一句说,她就是很美,大海这么美,沙漠这么美,这个人这么美,然后为什么呢?不知道。

我们大多数人是不知道什么叫作美的,你说这个真糟糕,一点也不。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定义和诠释什么叫美,但我们一定知道什么是愉快对吧。那我们就会有一种感受,就是只要能够引起快感的东西,能够让我们放松、愉悦的东西,这个就叫作美感。但是它们能够混为一谈吗?

英国19世纪有一位学者,他叫罗斯金,他写过几十本书,主要谈建筑和图画,他就很坦白地告诉人们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你认真想象这句话,会不会不停地点头对吧,的确是这样。

从愉快的标准来看,一个活生生的、血色鲜丽的姑娘站在面前,对你是非常有诱惑力的,那当然比那一尊女神的雕像要大得多。但是再问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个姑娘的美和那个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是一回事吗?

举个例子,《红楼梦》里面有名有姓的写了400多个人,那其中有很多的美人,那你说林黛玉和刘姥姥,她是不是一样的美呢?当然不是对吧,黛玉是风流袅娜,然后刘姥姥就是一个乡野村妇。

可是我们现在回头来看《红楼梦》,就刘姥姥不是一个有风韵的美人,她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会跟你成为朋友,但是放在《红楼梦》这本书里,她就成了一个艺术人物,她依然有她的美感。

整部《红楼梦》读完,你一定很难忘记刘姥姥,这是什么?这就叫艺术美感,它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东西,对于实际的人生,它没有引诱力。

所以一尊无与伦比的女神雕塑比不上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这是在讲什么呢?是在讲美感跟快感的区别。

美感跟快感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美感和实用的活动无关,而快感是来源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快感意味着你口渴要喝水,那喝了水,水很甜,你就得到了快感。你肚子饿了要吃饭,吃饱了犯困,这也是一种快感,那你喝酒所得到的快感,就是味觉所需要的刺激,那这些快感它都是实用的,它并不是美感。

那美感有什么特点呢?

就是“无所为而为”。比如说天冷了就要穿衣服穿暖,那你说穿一个棉袄,这不就暖和了吗?可你为什么想要穿一个好看的棉袄呢对吧,为什么你选择这一件,而不是那一件呢?这就不是实用了,这是什么?叫审美。

《红楼梦》里面,在大雪天的时候踏雪寻梅,那贾母就说,让这些女孩子们都穿上红色的衣服,站在那个雪地里面,多好看,琉璃世界对吧,这个是什么?就是美感。

在创造或者欣赏美的那一刹那中,我们要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要把这种情感当做一幅意象去观赏,这个就是美感。

人们会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带入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你就会有对的和错的、好的和坏的这种评价,那这就是实用的评价。

大家的担心也很有道理,说这个作品会不会影响到还不懂事的孩子,这个作品不应该到处传播。

可是文学的标准恰恰不是这样,当我们在走进经典的时候,其实需要的是把道德,把你固有的成见放一放。

很多经典并不是为了让你愉快,它反而呈现了悲剧,它扩大了你的难受,扩大了你的疑惑,甚至扩大了你的不安全。

那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人跟我这么不一样,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是这么想的,有人这样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当一个人还没有足够的美感去欣赏世界万物的时候,那就是在用实用的态度在看书。

这样有什么错吗?也不是,但是我们要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像教辅一样是有用的,都像工具书一样,能对当下的生活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有一些书,就是“无所为而为”的书,它就是让我们看见了不同,看见了世界的可能性。你可能失去了很多,可能被改变了很多,但是你知道,原来这个世界如此的丰富。

经典会让人更丰富,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那有什么用呢?有一些书你看过了以后,可能你都忘了具体的人物和情节,《红楼梦》你可能读不下去,你也不会认为说这个东西,它和我的生活就能够相通。

但是你一定不会毫无感受,你的心里有可能发生了一点点的震荡,你以后可能在看到落花的时候,你就会想曾经有一个叫黛玉的人,她是这样来对待这些花的。那这个叫什么?这就叫审美,这就是人生的艺术感。

那它会给一个人带来什么呢?它就是会让一个人比较有人味,比较敏感,不会像一个机器一样,像一个工具一样地不停地转动,直到生命结束。

那就是美感跟联想有什么区别?

当我们读了很多的书,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的丰富之后,其实我们不需要去做什么,就是想象力丰富了就可以了。这其实完全是两回事。

什么叫作联想?

联想是用旧经验来诠释新经验,如果没有联想,我们所说的知觉、记忆和想象都不能发生。

大多数的时候,当我们觉得一件事物美,就是因为它唤起了甜美的联想,比如你看见一个小孩子在那里笑的那个照片,你可能立即觉得心里面很愉快,为什么?因为你引发了联想。

这几年国潮国风大肆流行,不管是服饰、妆容、室内设计,甚至去拍一组照片,好像复古这件事都显得很讨喜,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都说时尚是个轮回,我们穿上了几十年前妈妈压箱底的衣服,会觉得好潮,会觉得特别有感情对吧,包括有时候听到一些叫卖声,就回到了小时候。

然后吃某一个东西,你说这是我小时候的味道,那这背后其实有一个词,叫做情怀。我们就是发生了联想,我们想起了小时候有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想到了那个时候,妈妈那么年轻,她那么美,那么有活力,然后那个时候的我们是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这会让我们觉得愉快。

由联想所引发的这种快感,它是不是美感呢?

从广义上来说,艺术是不能够离开联想的,但是我们普通意义上所说的联想,就是说从甲想到乙,从乙想到丙,一朵花想到了蝴蝶,蝴蝶想到了毛毛虫。你会说你乱想,对,联想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乱想,这是普通意义上的联想。

那在这个层面上,联想其实是妨碍美感的,为什么呢?

因为美感不带思考,它来自于直觉。

抬头一看天,漫天星光,你就惊呆了,好美。那个烟花一下放出来,你要思考什么呢?你只要感受就可以了。

可是联想就是有思考的,他会在想说,我怎么看到这个人脸红了,我怎么心跳得这么快,我想一下,精神就涣散,注意力就不专一,你就忘记了,原来这个感觉叫作心动的感觉,那你可能就是恋爱了。

可是我们不是这样想,肯定不对,我哪出了问题?对,如果这样一想,你就会发现,我们把从直觉上直接感受到的东西,转移到了跟美感没有关系的事物上面去了。

《谈美》这本书这么重要,它就是可以让一个人的味蕾,一个人的感觉,颗粒度更加地细腻,你就可以准确地区分什么是快感,什么是美感,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这些词都不能混为一谈。一个美感越强烈的人,他的颗粒度就越细。

那美感到底是什么?我们来回顾一下。

从积极的方面说,我们已经明白,美感起源于对于形象的直觉,而这种形象,它本身就是孤立自足的,就像我们曾经讲过王维的诗,一朵辛夷花,它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独自盛开。

你说一朵花在盛开的时候,没有人看见,那它不是很孤单吗?可是花不这么想,一朵花开放了,凋零了,它完成了自己,这个就叫孤立自足,它和我们实际的人世是有一种距离感的,那这就是审美,这就是美感经验中,一朵花和世界的关系,一个人和物的关系。

可是王维把这朵辛夷花写成了一首诗,然后就引发了很多的人和这朵花的共鸣,那这些人就变成了审美的人。

那么从一个消极的方面说,我们已经明白了说美感,第一它不带有意志和欲念,它不从实用的角度来出发;第二,美感也不鼓励抽象思考,它和科学不一样,一个有科学态度的人是不太容易激发起美感的,而大部分的人会把普通的快感、联想,包括考据、批评这些,和美感混为一谈,这是其中很多很多的误解。

什么叫作美?我们如何创造美?

其实美和丑是相对的概念,在一般人看来,美是事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生来就美,有些人生来就丑。那大家说,白瘦幼就是美,土肥圆就是丑,干净就是一种有秩序的美,脏乱就是一种无序的丑。

贾平凹写过一篇文章,叫作《丑石》,他就是在写一块石头,人人都说它没用,黑黢黢的,然后都觉得它丑。可是后来才知道,原来它是一块陨石,它是天外来客,大家立即就对它的想法又不一样了。

如果美就是物体本来自带的这个属性,那你只要长着眼睛看见它,不就应该能够看得到吗?可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认为这个东西美,过一阵子又觉得它丑了呢?这就在于美是没有标准的。

是谁规定了白瘦幼一定是美的呢?我们去看很多这个大模特,由于自己工作的需要,身材的需要,然后拼命地节食,最后得了厌食症。那个瘦到瘦骨嶙峋,非常病态,触目惊心,那么这个美吗?而且这样的人,如果能够穿越到某一些朝代去,你会发现他根本就不受欢迎。

那所以我们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标准,是怎么样悄悄地发生变化了呢?

美并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一种化合反应,是心和物结婚谈恋爱以后,所生出来的一个小孩儿。

那么美感来自于哪儿呢?它起源于直觉,它的形象,是在物体上显现出来的,但它又不完全属于这个物品。所以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不可,那都不是美的全部。

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实就是对于这个结论最好的解释。所以可以说,你是在理想中先酝酿了这样一个尽善尽美的女子,然后再把她投射出去,刚好落到你所爱的这个人身上。所以你的爱人,其实只不过是寄托着精灵的躯骸,所以如果把你的这种美感比作一个精灵,你所爱上的这个人是寄托着精灵的身体,那你只见到精灵,所以会觉得这个人简直没有任何瑕疵,她是完美的。

而别人呢?别人冷眼旁观,就只能见到这个躯壳,没有看到那个精灵,他就和你不一样,他会诧异说你爱上这个人好奇怪。所以恋爱中的对象,就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

那美的欣赏就是这样,它就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它会把你的感情,把你的理想都放在其中,这就牵扯出一个概念,叫自然美。

我们说美既有人情,又有物理,那自然美是不是有点矛盾呢?朱光潜先生特意强调说我们在讲自然美的时候,和说艺术美时,所用的美不是一回事。

那这个该怎么理解呢?就是当我们把人抛在一边,那自然本来无所谓美丑,也无所谓真假。所谓的真假美丑,都是人们分别出来便于交流的,所以离开人的观点,离开人的角度,那自然无所谓美丑,甚至无所谓善恶,无所谓是非。

但是如果把自然放在这,旁边加一个观赏者,你让这个观赏者来描述自然,他就有了自己的看法,凭借自己的情趣,凭借自己的性格,来观察自然,就有了常态跟变态的分别。

所谓自然美就是事物的常态,所谓自然丑就是事物的变态,这个观点我们很容易听懂对吧。所以当我们在说自然美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些什么呢?

其实是美字的两种意义。第一种意义的美就是常态,就是这个自然本来就显露出来的形态。而第二种意义的美,其实是艺术美,就当我们在欣赏一片山水的时候,而觉得美,你就已经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山水里面去了,就已经把自然加以人情化和艺术化了。

就像李白说的,就是我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在这个时候他就认为我看着这个山,山也在看着我,一片自然风景,就是李白的心境,这就是美不同的层次了。

如何创造美呢?

它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难、那么远和那么没用,它来自于欣赏,然后创造。想要创造美,首先要能够欣赏美,看到一种意境,造出一种形象,都要有想象力,要有情感。

一首诗的生命比作者活得更长。而它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传到今天,我们还在“将进酒”“声声慢”,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有读者的帮忙。

所以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那么一首诗的生命也就变得生生不息了,而且在这个生生不息的过程中,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所以美是创造者和欣赏者两个人的共鸣,而在这个过程中,它一代代流传下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我们都欣赏的人,可能看一看,又觉得没那么喜欢了。

艺术的雏形来源于游戏

所以一定要会玩,不会玩的人是没有艺术感的,也很难感受到美,很难创造美。

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特别是小女孩都玩过家家对吧,她会分配角色,你当爸爸,我当妈妈,他当孩子,或者你当公主我当王子。她有的时候会表演说爸爸下班回来,然后妈妈就做饭,那个宝宝就在那里玩或者写作业,还会有一些道具对吧。

那谁扮演爸爸呢,可能夹个包或者戴个眼镜。然后妈妈做饭,就是带一个围裙,把什么东西披在身上,开始炒菜。那么小宝宝玩玩具或者写作业,也倒有样子的,然后这个戏就能够顺利地演下去,就过家家就很真实对吧。

那从这个我们很熟悉的经验中,就可以看出游戏和艺术类似的地方,有哪几点呢?

第一,游戏像艺术一样,它把你所欣赏的意象客观化,让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

第二,游戏和艺术一样,是一种想当然的勾当,你比如说这个里面所有的角色,他们的身份,他们用的道具,其实都是真实世界中存在的,然后在幻想世界中仍然保持着他的状态。那全局虽然很荒唐,就这个孩子当然不是爸爸,但是它的各个部分都非常合理,这个就是艺术。

第三,游戏和艺术一样,它带有移情的作用,它把一些过去的、凝固的、死掉的、不可复得的事情,就变成了眼下正在发生的、活跃的生命。

第四,像艺术一样,游戏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它可以起到安慰人心的作用。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特别会玩,那你千万不要打击他,他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大艺术家,成为一个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丰富的人。

只要现实中有一个点触发了他们的思路,他就能立即想出一种意境,念头一动,随便什么事物都能变成他们的玩具。你给他一个世界,他就能够变化出很多离奇的世界来交还给你,那这样的人就是艺术家。

一般艺术家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赤子之心,所以要鼓励那些会玩游戏、爱玩游戏,而且能把游戏跟真实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的人,那就是艺术的雏形。

但是游戏跟艺术还毕竟有一些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呢?

第一,艺术带有社会性,游戏没有社会性。第二,游戏不必有作品,但艺术必须有作品。第三,艺术家要靠作品来传达它的想法、它的感受给别人,也让别人能够引发共鸣,能打开自己,但游戏不承担这种作用。

艺术其实是悄悄地潜伏在游戏本能中的,它和游戏一样,都是造出一个空中楼阁来安慰人心,来释放自己的活跃的想象力,来表达对于生命的赞美。但是艺术可以比游戏走得更远,那是游戏望尘莫及的。

怎么样才能让一个人显得更有艺术性呢?

就同样的一扇窗户里面有阳光照进来,我们都拿手机去拍照片,你会发现有些人的照片拍得很奇怪,特别烂,有些人拍出了那种像小提琴一样的那个琴弦的感觉,好像那个光影会跳舞。你说这个很艺术感,那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跟你的区别是什么?

如何成为一个更加艺术的人

首先,要有想象力;第二,就是要有情感;第三,就是要有格律,也就是他还是要守住一定的规矩。

所以把这三点列出来,它就是一个艺术家的特征。

凡是艺术家,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怎么讲呢?就是他既要有诗人的那种灵气,还要有匠人的严谨。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如果你专注一件事超过一万个小时,那你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你在这个领域内就会游刃有余。其实艺术的创作也有一些相通之处,所以艺术的创造活动其实有七个字,表达得特别透彻,叫作“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实看上去很矛盾,一方面它有一定的规矩,它有一定的技巧;但另一方面,它也需要你自由的随心所欲表达的那一面,那你说怎么做呢?

第四点,要从模仿开始。

就知道那个卖油翁的故事,怎么样能够这一勺油漏过一个铜钱,然后滴到这个葫芦里面,没有一滴溅在外面,那卖油翁就说:“惟手熟尔。”只有不断地训练一个技能,让它成为你的一个肌肉记忆,然后你才会越来越随心所欲。

当你到了这个程度,你才有可能创造,那这就是第五点,叫灵感。

灵感是一种玄学吗?

好多人都会说,我这写不出来东西,是因为没有灵感,那这一天怎么过的呢?就是在等灵感。

灵感到底是什么呢?它有三个特征。第一,它突如其来,是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第二 ,灵感是不由自主的,有时候苦心搜索也不能得到,但是偶然之间它就涌上心头;第三,它也是突然就离开你了,你说我认为我的这个才华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可是突然它就没了,所以你就败兴而归。

所以好多人都会说,那这三个特征一看,灵感不就是个玄学吗?其实不是这样。因为灵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显得那么难以抓住,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你跟它还不熟。

实际上灵感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它会由于某一种启发,某一种触动猛然涌现出来。

那么如果一个艺术家,只是在那里祈求灵感,而不下真功夫,灵感永远都不会来。就是王羲之写《兰亭序》,你说他是酒醉了以后提笔就写,写完了以后说天哪,我以后也写不出这么好的字了,这叫什么?这叫灵感。

可是你说王羲之之前字写得不好吗,那是经过深厚的修养,多年的训练,然后才养成了这样一个人,又在灵感的加持下,突然做出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好作品。

美育是在孕育什么呢?就是对灵感的培养。

一口气讲到这里,有的人说我醍醐灌顶,有的人说我还是半通不通,那到底什么是人生的艺术化呢?我们最后来总结一下。

首先,艺术和人生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读了这本书,你要放轻松,不要觉得画廊里的画,大屏幕上的电影,或者是音乐家的那个永久流传的曲子,这个才叫做艺术。尽管我们说艺术和实际的人生是有一定距离的,但并不是说艺术和每个人的人生老死不相往来,毫不相干。

每一个人都很具体,都要度过自己生命中非常宝贵的时光,如果离开人生,就无所谓艺术了,因为艺术追根究底就是一个人情趣的表现。那同样,离开了艺术也就无所谓人生了,因为一个没有创造的、没有美的、不懂得欣赏的人生,其实是非常枯燥和乏味,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

所以我们来理解美,接近美,感受美,不要想得那么远,就每个人过好自己的每一天,每个人把自己的生命史写好,你就是自己的作品,这个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关键在于你想要怎样度过你的一生。

那在《谈美》这本书中,朱光潜先生就把人生比作一篇文章,他认为完美的生活应该具有好文章所具备的美点。首先,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和整体息息相关,如果这个文章中的段落、句子能够随意地移动或者增减,那就说明它不是一篇好文章。

那其次,一篇好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叫“修辞立其诚”,就是你要写好一篇文章,一定要有深情的流露,要至情至性,就不能说假话,不能去抄袭和搬运别人的东西,你在什么样的地位,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感受到了什么,最后你就体现出什么样的言行风采,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你说这两点不都很正常吗?对,只要做到这两点,那就是一个人内在层面人生的艺术化,所以生活就是这样,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我们会有相似的烦恼、痛苦、快乐,还有小小的趣味。我们也会陷落在各种日常生活的琐碎中去,有时候觉得不那么开心。我们不是时时刻刻都要想着说,我要活成一个艺术家那样,或者说我此刻的这一言一行,它是不是一种美感,是不是艺术,但是我们常常会被什么吸引呢?就是突然觉得,我要干这件事,为什么呢?它有趣,它有意思,它好玩,这就对了,这就是欣赏。

你能不能在生活中创造美,感受到美,就在于你能不能对这些事物保持欣赏的态度,在欣赏的时候,人就和神仙一样的自由,一样的有福。

阿尔卑斯山谷里的标语写了什么?

在《谈美》这本书的最后,朱光潜先生写了一个小故事。

他说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那路上就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他看到这个牌子他就很感慨,就很多人在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里面过活,就好像是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着汽车兜风。如果你就是急匆匆地想要赶快跑到目的地,那你就没有办法欣赏美景,那么这个丰富华丽的世界对你来讲就根本不存在,一切都没有发生,你就是一个忙着赶路的,了无生趣的囚徒,这是一个多惋惜的事。

所以在认真地读完这本书《谈美》,我们可能会有很多启发。首先,为什么同样的日子,有人能把它过成诗,可有人处处觉得不舒服?为什么同样的一段时间,有人是非常地丰富的,而另外一些人你就是忙,或者就是丧,觉得什么都来不及发生?

那就用阿尔卑斯山山路上的这个标语,这六个字来送给大家,首先,慢慢走,不要着急。第二,欣赏啊,这个就是美。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就到这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2,529评论 5 475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015评论 2 37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9,409评论 0 33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38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387评论 5 36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46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880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28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727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28评论 2 31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02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02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873评论 3 30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9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32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777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10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