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山楂树之恋》里男主人公“老三”在得了白血病之后留给女主人公静秋的遗言。
这段话是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也是读着最难受的一句话。
记得大概是十多年前,有一天在图书馆借书。在书架上翻来复去的找自己喜欢看的书。
无意中看见了一本封面是白底红花的书,拿过来一看,书名是《山楂树之恋》。
当时第一反应是,山楂树不是一首歌的名字吗?一首前苏联五十年代的爱情歌曲。
这本书和这首歌有什么联系吗?看着书的封底上还有作家王蒙和刘心武等一些名人的推荐,于是毫不犹豫将书借回家。
回家后几乎是一口气就将书看完了。边看边流泪,这泪水里有对男女主人公爱情的感动,有对静秋生活清苦的同情,更有对有情人没有终成眷属的遗憾……
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一是因为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刚好是那个年代出生的,没有违和感。
二是因为书里发生的爱情故事,里面的很多细节和我自己恋爱时的情景相似,代入感很强。
这本书是由美籍华人艾米根据好友的经历写成的长篇小说,来自一个女人的亲身经历,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小说”。
该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75年前后,18岁的主人公静秋因家庭成分不好,自卑而又懂事。
她作文写得好,被学校选中到西坪村考察编教材时遇见了勘探队的“老三”,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孙建新。
老三给了静秋无私的鼓励和帮助。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
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了白血病去世,长眠在村边那棵开满红花的山楂树下。
他和静秋几乎是一见钟情。然而,最美好的相遇也无法阻止悲伤的结局。
纳兰容若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画悲扇。”是啊,如果人生只如初见,哪会有这么多的悲伤痛苦,生死别离。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被老三对静秋的爱而感动。
看见静秋的钢笔坏了,以“为革命节约墨水”为由送静秋钢笔,不露痕迹的维护了静秋的自尊心。
静秋因为赤脚站在石灰里干活烧坏了脚,老三一边小心翼翼的帮她清洗包扎,一边无声的流泪,眼里满是难过与疼惜。
逼静秋住院,老三毫不犹豫地割伤自己的手臂。
这些细节描写,让你能感受到老三这个男人是如何的细心和温暖。这样的细节书中还有很多。
另外,书中老三对静秋的一些表白的语句也是令人唏嘘不已的。比如:
“从我遇见你的那一天起,我就在心里恳求你,如果生活是一条单行道,就请你从此走在我的前面,让我时时可以看见你;如果生活是一条双行道,就请你让我牵着你的手,穿行在茫茫人海里,永远不会走丢。”
“静秋,静秋,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等你爱上谁了,你就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你宁可死,也不会对她出尔反尔的。”
这本书我看完后推荐给了几个朋友看,大家共同感慨:这辈子如果能被一个像老三这样的男人爱过,死也值了。
下面这段描写更扎心,几乎就为后面的悲伤结局埋下了伏笔。静秋和老三注定就是两条平行线,只能隔空拥抱……
“然后她看见他向她伸出双手,这次不是在挥手,而是伸着双手,好像要拥抱她一样。她看看周围没人,也向他伸出双手。两个人就这样伸着双手站在河的两岸,中间是浑浊的河水,隔开了他跟她。”
还有这段话“可是我喜欢‘静秋’这个名字。听到这个名字,即便我一只脚踏进坟墓了,我也会拔回脚来看看你——”
每次看到这里,眼泪都会夺眶而出。
老三爱静秋爱得如此忘我,那静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书中介绍静秋遇到老三的时候才18岁,不仅长得漂亮,还多才多艺。
不仅作文写得好,字也写得漂亮。经常在学校出黑板报,给街道工厂出黑板报挣工分补贴家用。
还会打排球,织毛衣,最重要的是能帮着妈妈撑起一个家。
这样的女孩能不被人死去活来的爱吗?
书中还写到了静秋的羞涩、坚忍、单纯和她对老三的深深的爱,以及想跟着老三一起去死的决心。
老三和静秋的爱似乎也和山楂树有着割不断的渊源。
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老三在用手风琴拉着苏联歌曲《山楂树》,这首歌也是静秋最喜欢唱的歌。
然后他们一起去村长家吃饭,路过了村口的山楂树,老三还给静秋讲解了西坪村山楂树的历史。
老三给静秋买了一段灯芯绒的布料,颜色就是山楂那样的红色。
后来老三和静秋最后一次见面住在医生的房间里,买的搪瓷脸盆,上面的印花也是红色的山楂。
似乎是山楂树见证了他们的爱情,及至老三去世后遵照他的遗言把他的骨灰葬在了山楂树下……
当时看完这本书我就想,这么凄美的爱情故事要是拍成电影和电视剧该多好啊!
结果真的拍了。著名导演张艺谋真的将这个故事搬上了银幕。接着又拍成了电视剧。
尽管电影和电视剧拍得都不错,但我还是喜欢艾米的原著。
原因很简单,人物的心理活动只有用语言才能表述得淋漓尽致,我喜欢的老三和静秋只有在文字里才能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