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中国是严重民族危机的时代,这个时代也再次让中国饱受了空前的半殖民化危害,1894年日军在朝鲜丰岛地区袭击了清朝的舰船,自此这场日本对中国蓄谋许久的黑暗战争(甲午海战)全面爆发,日本通过维新改革已经步入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此时的大清朝却还沉浸在洋务运动中而自我傲娇,殊不在乎朝中官僚腐败横行,军纪松垮,人民生活愈加穷苦。最终结果大家也都人人悉知,短短不到一年时间,清军出兵六十万余人,日军出兵二十万余人,结果日本用直接阵亡1132人的代价(总伤亡13488人,其中90%是生病死亡),取得了这场侵国之战的胜利。这场非正义战争也得以让日本国力更加增强,迅速跻身世界列强国。但对于中国这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洋务运动成为泡沫,国际地位达到冰点,但惨重的事实终于空前的点燃了中国人民反侵略和救国运动的兴起。
如今甲午海战过去一个多世纪了,虽然这场黑暗的历史已经载入史册,虽说败军之将,不可以再提勇猛,日本跻身世界列强序列后也着手积极进入“文明国家”,这时期日本曾为了所谓的人道主义制定了最早的《战俘管理条约》,为的就是一方面想通过这场战争来获得西方国家对本国“文明身份”的认同,所以这场战争其实是“文明和野蛮的战争”,想从军事和文明上一起击败中国,从第一批平壤战役到这场战争结束,总共约1700余清兵被关押到日本。但事实上所谓“文明对待战俘”只是给外人看的障眼法,在当年一位日本护旗手原田鹤次的随军日记中记载“平壤之战,俘获清军610余人,因47人军衔不详,遂被枪决或砍头”,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日本在出台战俘管理条约后,却没有真正人道来实施,更多的仍旧是虐杀和辱杀。这也是因为当时战地记者很少让进入前线,所以国际法在这里就没作用。
直到这场战争结束,条约签订后,被日军俘获的1700余人只归还了1500余人,其余200多人(只有一人同意“归化”)全部用下落不明来答复。这些曾保家卫国的勇士究竟安息何处?都说败军不谈勇,被俘虏的人也被当做是耻辱的标志,随着时间推移,客死他乡的战士也成为了谜团无人知晓。但所幸在日本真田山墓地和广岛比治山中,找到仅有十余位当年被俘清军的墓碑,也从某方面揭开了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百多年过去了,因为墓地年代久远,许多墓碑上已经模糊不清,但还好有守墓人的残存手本记载。
在真田山墓地中埋葬着:西方诊,刘德起,吕文风,杨永宽,刘汉中等人,这些人的墓碑都是用当地最普通的石灰岩做的,墓碑上风华的很厉害,据守墓人说,这些人的墓碑从埋至今没有更换过,而在比治山的墓地中,埋葬者四位清军的墓碑,这四人埋葬之地独立在墓地一角,四人墓碑横列一排,但墓碑上所刻字迹非常粗燥,墓碑质量也比真田山的要差很多,以至于不自己看都不知道刻的什么。在真田山墓地中的中国战士墓碑上还有明显被凿化的痕迹,被凿去的文字是“被俘”二字,原因是二战时应德国要求,将留日的德军人的墓碑上去掉“被俘”二字,所以日本二战后为担心中国士兵墓碑上的“被俘”二字会引起中国不满,所以才将其除去。
在这些已知的墓葬者中,刘汉中官职最高(清骑兵营长),祖籍是辽宁的,去世的时候只有20来岁岁,他们多为北洋官兵,这些至今静静的安葬在异国的中国战士,就像让世人看到了战争留下的遗迹,让后人去反思和追忆当年的悲壮。这些曾经的勇猛战士,如今只留下一块百年不得归国的破旧石碑,可当年就算回国的被俘士兵也多数因为“特殊身份”被当做一种耻辱,要么革去官职要么卸甲归田,不再任用,还有一些人要求日本为被俘中国人赔偿抚恤金,但当时被腐朽封建的清朝认为是一种对国家的羞辱,追究罪责。当时因不懂国际法的清朝还被认为是侵略国,遭到国际列强的指责,而日本在这次野性侵略的战争中通过自身“枪杆子和笔杆子”的包装战略里,却钻了一个“文明”的空子,获得了文明与进步战争的头衔。可怜这些客死异国的抗日英雄,至今无人问津,让人心寒。希望这些英雄们能有天归国得到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