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非暴力沟通》178页
赞扬也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听起来似乎很奇怪。不过,请注意: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所以,我认为,赞扬并不是总是有助于生化彼此的联系。
在企业做培训时,常有经理人和我说,赞扬他人很管用。他们强调:“研究表明,如果经理赞扬员工,员工就会努力工作。在学校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如果老师表扬学生,学生就会认真学习。”虽然我也看过这类的研究报告,但我相信,这类的表扬无法持续的发挥作用。一旦意识到经理和老师赞扬的目的是为了操纵他们,员工和学生很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然而,我最担心的是,发现这些在那样的潜在目的之后,人们对于由衷的工具也会心存疑虑。
此外,如果我们利用赞扬来施加影响,对方还可能误解我们的意思。
一位印第安人对另外一位说:“看着,我现在用现代心理学来调教马!”接着他领她的朋友走近马,大声地说道:“我的马是整个西部最快、最勇敢的马!”那匹马听后,十分悲伤,喃喃自语:“怎么办?我的主人抛弃了我,他买了另一匹整个西部最快、最勇敢的马”
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感激时,我们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
在表达感激时,这三个部分的先后顺序并不重要;有时,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微笑或者说声谢谢来表达这三个部分。然而,如果我们要确保对方能够明白我们的意思,那么用语言具体地描述着三个部分是值得的。
I:自己的语言复述原文:(一般做法) 那假若我们不按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感激,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没有具体的内心活动,泛泛而谈,比如你真是个好人,你真棒!你真细心!假如我们在生活中持续的使用这样泛泛而谈的,或者有目的的赞扬的话,会有这样的后果呢?
(不这样做的坏处)首先双方的沟通是不平等的,在者当对方知道我们背后的这个目的后,表扬反而会造成隔阂,误会,会使得他人产生逆反心理。可见,泛泛而谈的感激和有目的的赞扬在人际交往中并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我们用三个要素的感激来代替之前的方式是有利于我们平等互助,心与心链接的沟通方式。
(边界)当然如果双方很明显的知道对方对我们实施了什么帮助,你们简单的谢谢就可以表达感激,无需在使用原文中的几个组成部分,比如你摔倒了,朋友扶你起来,你只需要简单的说谢谢就OK了,对吧。那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使用感激来代替赞扬。
A1: 我举个例子:我儿子大概两岁半的时候,喜欢拿着笔涂鸦,有一次呢,他在A4纸上画了几个圈圈,一些线条拿给我看,说妈妈,我画了一幅画!当时我很开心,我的想法是:孩子画画对孩子是有好处的,我要赞扬他,让他喜欢上画画。于是我就赞扬他说:“儿子,你画的真好,好棒啊!你都会自己画画啦!好棒啊,那你多画几幅给我看看好吗?”儿子当时就非常高兴,于是又开始拿纸作画了。反复了这样几天,过了几天之后,我就很明显感觉到我在怎么赞扬我儿子,我儿子都无动于衷,而且不愿意在提笔画画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除了去幼儿园老师会在课上布置的画外,儿子基本不肯画画了。
反思,我很明显的是有目的的赞扬,并且已经让我儿子怀疑我赞扬他画画很好的初衷了,更加怀疑自己画画是不是真的好了?于是就开始排斥画画了。到现在儿子七岁了,我用了很多办法,都无法让我儿子真心喜欢上画画。
A2:
明天下午五点海辰要练琴前:
首先我是正视了自己的目的,放下了我想要推动他的这个目的,采取纯欣赏的态度来对待他的作品。
在者,我和儿子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不是裁判。
如果听到了我没啥感觉的曲子,我会直接告诉他:“妈妈对这首没什么感觉,你可以谈给被人听听。”
如果听到了好听的我喜欢的曲子,我可以说:“第一要素,对方做了什么?(宝贝,谢谢你弹奏这样的美妙的曲子给我听),第二要素:我的需求得到满足(欣赏完你的作品我仿佛来到了森林里,呼吸着大地的空气,感受了新鲜的空气,心情一下就愉悦起来了!)第三要素:我的心情:(我感觉非常开心!)谢谢你宝贝!”儿子以后钢琴道路会走多远,我不得而知,没有了目的和裁判,我只关注与当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