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是是人类文明悲痛的记忆,无数人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但二战也是人类在很多领域获得突破式创新的一个时间段,例如火箭技术、核技术以及更成熟的系统军事理论。其中让很多历史和军事爱好者,特别记忆深刻的,就是德国的闪电战以及其创造的巨大力量。
闪电战是人类文明发展中,工业化不断升级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战争逐渐从原来的静态线性作战升级为机械化高速动态的一个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德国首先抓住了这样一个转型的契机,完成了此次升级,并且充分的发挥在了他的对手身上,把辉煌历史留给了自己,把灭国痛苦留给了他的绝大部分对手。但是最终闪电战却没有能够实现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梦想,最终全世界的反法西斯同盟将他埋葬。
原来人们对于德国闪电战的认识,更多的是以创新思维或者军事角度去讨论这个问题,并将一些闪电战的发明者和创始人奉为军神。但是历史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们在看待闪电战这个事情的时候,太多增加了神秘色彩,形成了很多迷雾。但是就在我们的身边和市场上,闪电战其实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和领域内,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闪电战兴衰的整个过程,对现代企业品牌营销有什么样积极启示和意义呢?
闪电战的充分应用,首先是武器装备升级的结果体现,这在德国闪电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斯图卡俯冲式轰炸机、三型四型坦克的应用、步兵与装甲兵的配合协作、摩托化军团的快速应用、伞兵部队的出其不意,这些构成了整个德国二战闪电战的全貌。
德国闪击战的第一个真正的对象是波兰,当德国发起的闪电战中,纳粹德军以飞机、大炮、坦克协同立体作战,钢铁洪流般冲向波兰领土的时候,可怜的波兰人却只能用他们的骑兵挥舞着马刀去抵抗,彻底的失败就是必然的一个结果。
绝望而又疯狂冲向德国坦克群的波兰骑兵
这一幕,是不是在现代企业品牌战中,我们也特别的熟悉呢?那些曾经辉煌的品牌在产品升级与营销创新上的严重不足,导致一开始在与先进企业,尤其是跨界进军的互联网企业的较量中,几乎都是这样一边倒的局面。工业传统时代那种几十年才能造就的百亿级企业,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可能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在品牌营销与影响力传播的过程中,这样的差距更加巨大。
现在我们都会认为,主要的企业都在新媒体浪潮下,都需要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新媒体APP平台等做宣传,并通过媒体公关、广告营销,通过大数据支持下的社交分发、算法分发等技术。有些还需要通过社群等模式经营用户。
但是实际上,在很多中国的传统制造业以及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很多传统产业,就这些不仅仅缺乏技术,甚至都没有认识,因为当有些企业开始认识的时候,早已经被围困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行其道已经接近10年的今天,这些传统企业的路在越走越短、越窄。而那些虎视眈眈的先进企业,在不断地跨界、攻城略地。
事实证明,无论是军事还是品牌,原始传统方式必将被新模式彻底击败,这就是证明的闪电战的一个最基本的策略,建立在强有力的、时俱进的技术手段之上。
曾经有人找我聊他们企业品牌出现的问题,什么流行就努力投入人员和预算去开展,什么适合传播就愿意花钱去尝试,但是始终效果不好。
我开玩笑的说“你的品牌就是闪电战中的法国”。
闪电战本质并不是技术创新,而是对现有主流技术的新模式创新,这在二战的德法国对决中就做了充分的体现。德法在二战刚刚爆发的时候,很多人都并不认为德国击败法国,原因很简单:
第一,法国拥有全世界最高的陆军作战素质,数量百万之众还有英国同盟,而且修建了马奇诺防线,在军事上的国家的财政、军事动员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德国受到经济制裁和全世界围堵这么多年,陆军建设成果无法验证。
法国马奇诺防线
第二,二战陆战之王就是坦克,其实在开战之初,法国军队拥有的装甲坦克无论从的数量上还是从品质上,其实居然是超过德国的。而且在装甲兵战术上,戴高乐将军还专门进行了研究,并出了本书(当然这也成为一个经典案例,他的书被德国军事将领们深刻领悟并应用了)。
但是战争一开始,法国就彻底被德国打懵逼了,他们虽然坦克数量多质量好,但是从来没有建立专门的装甲兵部队,坦克都是分散在步兵军团中,在面对德国突袭的钢铁洪流时毫无机会;勉强进攻的法国坦克又得不到空军支援,恰恰成为德国轰炸机的猎物。就这样古德里安以及他的装甲兵部队迅速突破法国并与进入比利时的德军形成围攻之势。随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一个强大的法国几乎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彻底失败。
希特勒进入被占领的巴黎视察
这个例子就很特别吗?我看不是,至少在中国市场上,很多企业都是“闪电战的法国式思维”。
公司建立了自己的新媒体账户,也有专门的新媒体运营人员,但运营组织、内容策略、品牌推广上,完全不是按照新思维去做,而是将传统思维直接套用。我就不幸接触过这样的客户,他们的每一篇新媒体文章不仅仅是要老板亲自去审核通过,而且审核的方式居然是用A4纸打印出来去看。
大家试想一下,还在用传统的打印手段来进行新媒体管理的企业,他们能做出什么样水平的新媒体内容呢?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通过移动端可以实现更多表现方式、表达效果的呈现,而传统打印管理,无异于就像是用商代甲骨文手段来欣赏宋朝宣纸上的《清明上河图》,怎么能够有效的完成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营销呢?
在自媒体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开放的时代,企业就是要不断地进行热点营销(自成热点或追随热点),凸显品牌、产品与用户大众的关系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新媒体运营,应该让首先听到市场声音的人快速的做出决策、进行信息的产生创意,用最快最短的流程来完成信息推送与传播。所以新媒体在所谓的传统的金字塔型的企业一向都做得不怎么好,因为信息决策策略根本无法适应现代信息快速发展的需要。
球队模式组织更适合新媒体的成长发育
反之我们看到,越是技术含量越高、越是行业领先的、越是互联网化水平能力强的企业,他们的产品思维、用户思维意识和行动能力就越强,新媒体就做得越好,用户互通和产品粘性也越高,社交化意识也更强,同时也非常乐意接受最前沿的品牌营销思维和技术手段。
例如共享单车,其实自行车本身并没有太多技术上的创新,但是通过整合以全新的商业模式投放到城市之后,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共享单车模式,并且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创造数亿美金为单位融资的大企业,这就是模式创新所带来的巨大的价值。所以对闪电战的认识,我们不仅要从武器装备的先进性上去探讨,更要站对模式创新带来的巨大价值优势层面去思考。
所有的事情,有利就有弊,最害怕的是因为往往关注到了创新带来的优势,而忽视了他的不足,并最终导致了巨大的风险,甚至是失败,这也是闪电战最终在战场上失效带给我们的一个深刻的教训,也不断地告诫我们,品牌营销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品牌营销的本质上去,已实现商业价值和市场价值为目的。
闪电战有利的一面是,在持续不断的进攻中,它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强有力地迅速打开战场缺口,促使军队快速的对对手突进穿插,最终击溃敌人。但是缺陷也是非常的明显,对付法国这种国土面积小的国家还好,但一旦面对像苏联这种面积巨大、兵力充足、工业生产动员能力非常强、资源能力又非常强的国家的时候,德国的闪电战明显遇到了非常大的阻碍。在一些关键的的会战中,德军闪电战的应用效果开始不断降低,已经不能够有效的去面对这种大国土范围内局面。
曾经有一种历史普遍认识是,如果没有那个寒冬的话,希特勒有可能会攻下莫斯科、获得二战的阶段性胜利,但是实际上,德国纳粹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寒冬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相比较苏联,德国根本就没有石油、钢铁等战略资源来保证其面对苏联这种大领土国家军事能力的实现。再优秀的虎式坦克也抵挡不了疯狂冲锋而来的T34,庞大的数量都产生的压倒性的优势碾压了德国。
简陋但数量庞大的T34埋葬了纳粹军团
历史中关于整个苏德战场,德国其实有很多次的机会真正的去结束战争,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当中,发生了很多在决策方面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例如他们花费巨大的精力打赢了基辅会战,但却丧失了快速促使苏联屈服的莫斯科方向战略推进。表面上来看,这可能是战略决策的失误,但实际上也是德国对于自己装甲闪电战能力过于迷信的结果。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营销中,一定要知道自己所采用的策略优势是哪里,缺陷是什么,做到利弊的系统性分析,不要一味的将一种成功的手段,不加条件判断的作为绝对战略手疯狂应用。一个企业的人才资源、社会资源毕竟是有限度的,而且是具有特点性的,必须要按照时间维度推移和具体环境的不同,不断迭代和更新。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发现很多企业非常热衷于新媒体营销在形式上的创新,但是浮于形式和表面,在用户经营和产品的社交化准备方面做得非常的不充分。甚至有品牌人发出了“广告做的越好,企业死得越快”这样的感慨。
过分流于形式而不追逐实际的效益,透支的是现在企业的新媒体运营能力和资源优势,最终吞下苦果的却是企业的市场销售。所以针对产品、用户、营销推广等多个核心本质,无论互联网营销和新媒体玩法有多么的炫酷,所有的导向都一定是面向这些内容的。
闪电战结局带给我们最深刻的记忆,却是苏联红军的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顶层。发誓要拿下莫斯科的希特勒却在苏联劳动节,在自己的地堡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组织和企业的营销市场拓展的最终失败,其实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强大的敌人上,而往往是失败于面对外部的挫折之后和盲目自信,导致的错误布局。
德国在初期闪电战天下无敌的时候,将资源几乎按照闪电战的模式进行布局,一旦在东线战场上闪电战不再灵光,而且遇到巨大挫折的时候,最早混乱的反而不是德军的前线,而是德国的统帅部。内部的管理混乱,导致了闪电战高潮之后逐渐丧失了光芒。
而在市场上,我们看到了无数那些曾经因为一个战法而打遍天下进入高潮,却最终各种问题跌下神坛的企业,案例比比皆是,这都是“闪电战末期德国困境”现象在市场上的体现。在企业产品层面上,因为涉及到的问题非常的多元化,品牌营销发挥和表述的内容不会太多,但是在品牌建设领域,企业就应该提前认识到“闪电战末期的德国困境”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在构建企业品牌营销运营体系时,充分授权与张弛有度的过程管理,建立创新发展与企业业务同步化的良性平衡,这是避免在品牌领域出现“闪电战末期德国困境”现象的心法。一家组织当中,品牌运营人员做的工作非常的不开心,那么无论你花多少钱,找多牛逼的人才过来,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充分的信任授权和合理的内部工作机制,新媒体运营的衰落,甚至是品牌能力的衰弱就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