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学习中最常遇到的能力错觉是什么?在未来你有什么策略来避免再次陷入这种错觉之中?
谈到能力错觉,自己身上还是可以抓出一大把的。
第一,曾经以为自己感性文艺天天思绪如柳絮就自然有能力写出唯美文章来。
Question1.会发微信就会写日课吗?
哈哈哈,显然,此刻正在无语问苍天焦灼码字中体验着答案的残酷性。
第二,以为看过,就会懂得。渐渐的,给自己罩上天使光环升级为曾经懂得,所以慈悲。Question2以为看过很多育儿书籍,就会育儿和教育了吗?真的吗?
哈哈哈,显然,昨天今天明天,变化中的孩子在不断测试你的教育功底和心理极限。
先谈Q1和它的解决。
微信的功能显然与读书日课有很大区别。日课有特定主题,很强的逻辑性。在前几次写日课过程中我觉察到思维散乱,焦头烂额,具体体现为有时候写到中间甚至最后才发现自己真正想表达的重点。
学习之道提供了一些策略,暂且拿来用用。未来我将和这些能力错觉温柔相处并say bye。
策略一,抓一个主要观点,集中论述.
这意味着我要意识和觉察到自己的某些感性后遗症,避免扯得离观点太远。女人啊,少说些吧!
策略二,构建组块,让思路变成丝带。
最快实行分类与组块。如同微信有三大功能,我的理解是1记录日常存回忆,2展现自我求关注 3分享资源以社交.未来我将根据实际看重的需要,调整比例,并赋予每条微信包括每个日课专属组块代号,相信这样能让未来的自己更清晰,更了解自己,更被别人了解。
策略三,刻意练习。
日课的功能我理解的是1促进读书理解 2更深入对话自我 3养成一个学习习惯
可是真的要实现这些功能来受益,策略只有埋头做中学了,如同书中所言,要想实现用一个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即从概念到应用,需要不断运用的过程。刻意练习加时间,两个维度的坐标系里,终点会在那里笑着等你。坚持✊!
再谈Q2
第二想谈的能力错觉是看过很多育儿书就以为自己懂得了。那些虚无的,似是而非的自信,让人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更容易恐慌。因为生活远比书复杂。书顶多一个平面案例,生活立体得像一个魔方。案例里的妈妈和孩子可能被定义为三个特征,现实里的妈妈和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啥样好吗?对,你遇到的可能是假人,解的实际上可能是一道假题!
基于这样的现实,未来如何避免陷入能力错觉,让自己在教育领域更平实有力些?说实话很难归纳,只能从价值观及心态上更明确自己的位置,非天使,没光环,众生平等,互为贵人。从方法论上,从聚焦解决问题,更倾向于聚焦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
未来高度信息化社会,师生亲子观念冲突无可避免,允许观点冲突,聚焦对方感受,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别让权力斗争充斥本该安全温暖的校园和家庭。允许孩子有一个自我经历验证甚至受挫权利,或许是最实在最宽广的育儿经。
人生何止三维魔方,但我们力所能及触到的维度是时间横坐标X,Y练习坐标,以及生命包容度这个Z坐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