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模式析出观念在WISE平台项目中的应用分析:
析出观念是尊重并以学生的观念为基础,鼓励学生清楚的表达他们基于日常生活经验而产生的想法或概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发他们关于科学概念的相关的思考。析出观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配对法、选择法、判断法、讨论交流法等等,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科学知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析出方法。
在季节项目中,运用配对法让学生析出观念,题目中提供了供学生选择的答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选项,从而析出了自己的观念,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思考。
观念的析出贯穿始终,是不断反复深化的过程, 每次添加正确观念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辨分后再次在观念库中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回到最初的问题上再次析出的过程。
教学设计改进:
1. 在之前设计中,没有析出观念的这一步骤,只是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应该在导入中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给出自己的解释。
2. 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的设计不够严谨,应该用科学的证据进行论证,例如:测量温度时不该用手去测量,应用温度传感器。
3. 没有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度不高,应帮助学生提供向他人学习的机会。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以“同一椅子的木板靠背和金属扶手,金属扶手的温度比木板靠背低”这一“迷思概念”为例,去认识温度、热传递以及不同材质的热传递速度。通过不同的实验设计体会温度的变化以及金属、非金属的导热性的差别,以此改变学生日常中的“迷思概念”,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质疑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温度已经大致了解,对冷热变化能够正确感受。教学内容又从学生实际出发,是学生日常中极易发现的问题,比较易于学生学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认识热传导问题,知道不同材质的热传导速度存在差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热传递实验,讨论交流,得出金属与非金属的导热性存在差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生活中的“迷思”概念产生探究兴趣,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热传递现象,正确认识金属、非金属的导热性存在差别。
五、教学准备
1.一把木板靠背和金属扶手的椅子,热水、温水、冷水。
2.由不同材料制造但形状一样的细棒(铜棒、铁棒、木棒、玻璃棒)若干,烧杯,热水。
3.温度传感器。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拿来了四杯水,分别是一杯热水、两杯温水和一杯冷水。那位同学愿意上来和老师一起做一个小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把两只手分别放到冷水和热水中10秒,然后同时放入中间两杯温水中,告诉老师你觉得温水温度是否相同。
(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明确两杯温水温度相同,师给出热传递概念后,生再次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摸一下我们椅子的木板靠背和金属扶手,大声告诉老师它们的温度一样吗?
生:金属扶手凉一些。
师:我们先用手摸三分钟,然后告诉老师它们的温度如何?
生的回答可能不一致
师:现在我们用温度传感器量一下,再来告诉老师它们的温度如何?(生测量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猜测:手上的热量传给了金属扶手和木板靠背。
师:那为什么刚开始大家都觉得金属扶手更凉一些呢?
生猜测:不同材质的热传导速度不同。
师:是这样的吗?那接下来我们做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
(二)开展实验,合作交流
1.把铜棒、木棒、铁棒、玻璃棒的一端放入烧杯中的热水里
2.每隔5s让学生用温度传感器测量各棒的末端,说出自己想法。
3.得出实验结论: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好,非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差。
(三)纠正“迷思概念”
热传导是热在固体中能从高温的一端传到低温的一端的传递方式。人的体温是高于室温的,金属的导热性能又较好,因而当手去摸金属的时候,手的相对高温传向金属的相对低温,我们就感觉到金属的温度比较低。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导热性能,金属和木材对热的传导程度也是不同的——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好,木材的导热性能较差。因而,在同一温度下,我们对金属温度的感知总是比木材温度的感知更加明显。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回家考考你们的父母,应用本节课的知识,纠正父母的“迷思”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