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有一位大姐,今年四十岁出头,有一个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女儿还有三个月就要小升初的考试了,大姐为了女儿能考到一个好的中学,真的没少费劲儿。她女儿的学习一直处于中游,如果跟着划片儿,就得进入附近一家很普通的中学,如果参加考试,也很难考上重点初中。大姐的好胜心强,自然希望女儿上一所重点初中,而不是一所没名气的普通中学,如果能考上市一中或者外国语中学那是最好。为了这个目标,她给女儿的学校请了长假,在外面给她报了一个考前补习班,每天五个小时,想在最后的三个月里搏一下。让她这样集训也许考不上,但是不让她集训那可就一点机会也没了,这是她的逻辑。
说实话,这位大姐可谓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开口闭口的话题,都集中在自己孩子上。她每天风雨无阻地去接送孩子上补习班,回家之后,忙完家务还要给小孩儿继续辅导功课。为了让女儿有一个好身体,早上拉孩子去晨跑,一天三顿饭不仅按时做,还变着花样儿地做。女儿的培训班是每天下午两点到七点,每天上午女儿要自己在家复习,她为此还在家里安装了一个摄像头,在工作的间隙,打开手机的监控软件,随时监督女儿学习,顺便跟她对话。另外,为了女儿能有安静的学习环境,营造学习的氛围,她卖掉了家里的电视,停掉了家里的网,回家就只能看书。你所能想到的一个母亲能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到女儿的,她几乎都做了。我一个未婚女青年听着她跟女儿之间的日常,常常觉得这位妈妈太了不起了。但是她女儿呢,天生大喇喇,一会儿立志要上一中,一会儿说妈妈考那个太难了,不然就别考了吧,妈妈差点儿吐血。她曾经为了女儿不写作业,打过女儿,打完之后,她女儿才慢慢反应过来说,你打我是因为不写作业?她捂着自己的脸,眼里泛着泪花儿,还一脸茫然地看着妈妈,搞的那个大姐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她说她女儿怎么能天天像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儿一样,整天没心没肺,我在这边替她着急的要死,人家却一点儿不急,一点儿争强好胜的心都没有。
我每天听着她跟女儿“斗智斗勇”的故事,觉得在学习这件事儿上,她使的劲儿已经超过了女儿,除了没有“三迁”,已经为女儿做了能做的一切,她把所有的精力、所有的心思都押宝在孩子身上,所以女儿只要稍有松懈和不努力,她就觉得自己的心血被浪费了,会吼女儿甚至打女儿,容易控制不住自己成为一个焦虑和暴躁的母亲。她女儿还曾经在一次挨打之后,眼泛泪花地说,妈妈,你是不是有躁狂症啊。
心理学上讲亲密关系的时候,会提到一个概念,就是不能把满满的爱都分给非常亲密的一两个人,因为这样别人会因为承受不了这种爱和关注,而不堪重负。我想起我有一位朋友,已经二十六岁,妈妈依旧管她很严,如果晚上十一点左右没回家,妈妈的夺命连环call就来了,只要她坐在妈妈身边发微信,妈妈就会问跟谁在聊,接电话就问谁打来的,出门就问跟谁去的,做任何事都是围着她转。她也曾经很苦恼,说你不要老是一心扑在我身上,我压力很大。她妈妈就说,我就你一个女儿,然后我朋友就说,别人也不是一生生一筐啊。她跟我说,她真的挺想搬出去住的。
在中国,像这样一心扑在孩子身上的母亲不在少数。往往是自己为了孩子做了很多牺牲,孩子还未必会领情,但这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吗?孩子即使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也是另外一个独立的个体。把希望或者注意力完全放在另外一个独立的个体上,失望或者造成叛逆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后果。他们也会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慢慢把自己逼成一个焦虑的母亲。
最近中国院线上有一部非常火的日本电影,叫《垫底辣妹》,讲一个日本垫底女学渣,逐步成长为女学霸的故事。女主角能逆袭成学霸,跟妈妈的付出分不开关系。在电影所呈现的母女关系里,妈妈一直是支持和鼓励的一方,永远站在女儿的角度,而不是家长的角度,居高临下地看问题。细节之一,校方因为这个女孩儿犯错却不肯供出队友,而要让女孩儿休学的时候,把女孩儿的妈妈叫到学校,噼里啪啦讲了一堆女孩儿的坏话,还说我得给你女儿休学的处分。妈妈一听,说我觉得自己女儿棒棒哒,不出卖队友这种行为说明我女儿品行良好啊,相反,作为校方怎么可以逼我女儿去出卖队友呢,你们想让她休学就休学吧。校方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他们也许不敢相信竟然会有家长,为了自家孩子,去抵抗一个更强大的组织——学校。我看到这里下巴也惊掉了。我想换做大多数家长,都会一边扯着自己孩子的耳朵,一边逼他们供队友认错。而最后妈妈帮助女儿成长为学霸的过程中,也从来不会强迫或者给女儿压力去达到某一种高度,妈妈始终给予爱和尊重,却不强求。母女关系良性发展,这样母亲就很难焦虑。
我很想告诉我办公室里的这位妈妈同事,学习是她自己的事情,你能帮助她的也只能是关心她,而不是通过打骂去逼迫。但我想了想,还是把这些话咽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