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什么把这两句话作为为政篇的结论?而且为什么提到鬼呢?中国文化讲孝道,敬祖宗,就要拜鬼了。所以鬼在这里,不是一般人讲的魔鬼,而是祖宗的灵魂。要拜鬼,要拜自己的鬼,还是拜别人的鬼呢?这句话的意义很妙,很幽默,也很深远,拜人家的祖宗就是拍马屁(谄媚),不知从何说起才对。
因为夏朝的文化尚忠,殷朝的文化尚质。但是殷也尚鬼,那时社会的风气,每个人都诚恳老实,迷信的成分也多,周则尚文,注重人文文化,孔子所崇拜的 是人文文化,这是上古历史文化演变有名的转折点,所以孔子在这里提到鬼以后,第二句就说,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应该做的事,不敢去做,没有勇气。没有智仁勇就无法从政,换句话就说,也不应该从政。
历史上有许多人是见义不为,对许多事情,明明知道应该做,多半推说没有办法而不敢做,我们做人也是这样,看的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譬如抽香烟,明明知道这个嗜好的一切害处,是不应该抽,这是看的破。但口袋里总是放一包香烟---忍不过。对于许多事,理论上认为都对,做起来就认为体力不行了。这就是想得到,做不来。,对个人的前途这样,对天下事也是这样,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所以为政就是一种牺牲,要智仁勇齐备,看到该做的就去做,打算把这条命都付出去了。尽忠义,要见义勇为。所以把这句话加在为政篇 的最后,这是为政的基本精神---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
首先,我们对本篇篇名做个简单的解释,八佾---佾和仪同音,如今在孔庙中拿羽毛,在祭孔典礼中所舞蹈的叫八佾之舞,用现代的名称,可说它是文化舞,代表古代文化的一种舞蹈。当时中央政府是周天子,天子举行国家大典,代表国家的精神,用作余兴的舞蹈,典礼开始的娱乐。八佾是八个人一排,共有八排,诸侯之邦,六人一排叫六佾,诸侯之下的大夫--大臣之家,用四人一排,共四排,叫四佾,这是固定的形式,周朝的礼,乐,衣冠,文物等,都有周详规定。
那么,孔子为什么在这一篇里教起跳舞来了呢?不是的,这篇书的全部重心以现代用语说,是代表了文化精神。他的内容讲礼,礼的根本,也就是孔子一生做学问之所在。只是因为当时写文章的习惯,而用了八佾这个名称作篇名。
礼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国文化,五经中的礼这部书是不能不研究的 ,尤其因为他偏向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根本,同时包括形而上宗教哲学的问题。但本篇是以过去的观念而言,当然我们现在讲的文化这个名词,与过去的 观念不同,过去的观念,文化偏重于人文---人伦的精神,既是伦理 的道德,政治的伦理与社会的伦理。现在文化这个名词的含义,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教育,哲学宗教等等归纳起来,成为文化的总体。因此,对于文化这一名词,古今定义不同,为了讲书的方便,应该先有一个认识。我们说八佾这一篇,全篇的精神在于文化,是切合古代所谓文化的定义而言的。
第一篇《学而》,是个人求学的宗旨,第二篇为政也iiu是为学的外用,第三篇是把个人的内圣为学,乃至于外用的为政,综合起来的文化精神,放在八佾篇中,这是从一个故事开始的。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熟不可忍也。
季氏即季家,当孔子的时代,鲁国有三家权臣,即所谓权门,而且不是普通的权门,是可以动摇政权的权门。这三家大臣是孟孙,仲孙,季孙,国君都拿他们没办法,整个政权都操在他们手里,鲁国当时的国君就那么可怜。
季氏这位权臣,有一天高兴起来,在家里开家庭舞会,结果,玩出天子的味道来了。照规定他只能欣赏四人一排的舞蹈,他居然摆出八人一排的舞,完全是天子的味道,要与中央抗衡,已经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有人把这事告诉孔子,孔子就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照后世学者的解释,好像孔老夫子听了这件事,大发脾气,握着拳头,敲响了桌子,厉声斥责道:假如这件事我们都能忍下去,容许他去干,那么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他季氏去做呢?事实上,并不是后儒们解释的这样,那么学而篇当中,温良恭俭让形容孔子的五个字里的温字,要用红笔打错了,孔子的修行就不行了。
很简单,为政篇不是刚说过孔子能不能先知的问题吗?其实孔子早已看出季氏的动向,所以有人告诉他季氏八佾舞于庭,在家里摆天子 的排场时,孔子就说这要注意,季氏的野心不小,像这样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去做呢?叛变,造反,他都会干的,孔子就以这件事断定,季氏将来什么事都做的出来,所以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是说季氏忍心做这些事。并不是孔子在那里发脾气骂人,这些很明显的文字,不必要故意转个弯把他乱解释。
不但如此,那时社会变乱的厉害,正如现在所讲的 文化堕落。现在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