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书把它推荐给朋友,朋友看了前半段的时候和我讲,他陆焉识在西北的生活好苦啊。我笑说往后看你就发现,他现在的生活简单,偶尔有时间搞些小心机,有着邓指的“陪伴”,有着心里的冯婉瑜和孩子们的念想。和他后边比起来还是幸福的。
朋友看到中间又和我分享,说,他已经看不下去了。怎么能那样呢?那样的环境、生活,让人无比的压抑难过。十年浩劫真的是这样么?我觉得他真有意思。我和他年龄相仿,当然也不是那个年代的亲历者。也只是偶尔从父辈祖父辈的聊天中听得,有人对那个时候颇为怀念的,怀念那粉碎信仰时的信仰,怀念那时候的按部就班,那时候的所谓的“公平”。当然也会有人出来反驳说,那时候如此之匮乏,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陆焉识在西北荒草漠上的挨着艰难的生活,相比另一端的上海大城市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和迫害,大荒草漠似乎是一个世外桃源。在大上海挨着那样环境生存下来的冯子烨,如果用现在的角度看会觉得他那么冷酷、懦弱、可怜,在那些动荡的夹缝中形成的世界观也是几近畸形的。可当仔细看他们在建立世界观的那个年代经历的种种,又会为他们好可惜。曾听父辈们说他们是被毁掉的一代,这个说法我本是不理解的,可看完这本书让我的感觉就是处在那样的境地他们又能怎样呢?书里有一个片段让留下印象,冯子烨在对到陆焉识被放出来时的态度,别看这两天被放出来了,说不定哪天什么运动再来,他就又被抓回去了。想想也是,沿着冯子烨的成长环境一路走来“动荡”是常态,“运动”是常态,平静只是一时的,只是两个“常态”之间的间歇。而冯子烨对待父亲加敌人的陆焉识就是太自然的反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