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 我们跑到五道口的一家还开着的酒吧,开了两瓶啤酒,我对他说:“导演,第一,我不苦,因为我热爱,热爱的人不会苦;第二,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谁也陪不了。”
3
这些,都是我三十岁前学到的:
你要坚持你的正直,哪怕身边的人都在走捷径;你要坚持你热爱的,哪怕周围的人都觉得你很苦;你要坚持你的路,哪怕一路上只有自己一个人。
>> 歌德被打到谷底,心碎时,他和克斯特纳交恶,又收到了一位好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下,他心如刀割,痛不欲生。一瞬间,他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了。万念俱灰下,他决心自杀。
他想找一个美好的地方离开人间,于是他一边找,一边把自己和朋友的经历交织起来,写了一本书。
这本书,穿越空间,穿越时间,现在就在我的书架上,叫《少年维特的烦恼》。也就是这本书,让这个叫歌德的家伙得到了魏玛公爵的赏识,在三十岁这一年,他就当上了大臣,受封贵族。
三十岁,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 前些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帖子:“你有没有什么特别‘相见恨晚’的知识想跟年轻人分享?”一条评论映入眼帘:
“不要相信太多实际上能力level(水平)不高,但是年龄很大的人或者长辈的话,尊敬他们,但不一定要相信太多‘老人言’。你需要想想,是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活成现在的样子,除非你愿意像他们那样活着,不然,就去寻找自己的路。”
>> 其实不然,有两种方式可以让人减缓衰老:
第一,寻找一个伟大的目标,用一生完成。
当然这个目标要足够大,大到许多人一看到都觉得你太好笑了,比如你要改变世界。
我刚认识樊登老师时,我问过他的理想,他说希望中国有三亿人可以通过他读书。我心想,三亿?吓死人了。可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每一年的业绩和会员都在增加。我想,他还是会这样,一直年轻下去。
当你的理想被人嘲笑时,记住别被别人的眼光左右,别被别人的评价绑架,更不要拿自己的青春为别人的言论买单。
埋头去做,一点点靠近它,放心,所有笑你的人,最终都会笑不出来的。只要你的目标足够大,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完成,你就会永远在路上,就算皱纹长到脸上,至少它不会出现在心里。
第二,做一件持续升值的事情,直到永远。
许多职业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比如作家、老师。
越往后,你的职业越值钱,随着你的读者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多,你的巅峰时刻永远在明天。俞敏洪老师在《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俞敏洪亲述新东方创业发展之路》里讲过一个故事,新东方去香港、新加坡募资,他刚讲了几句,台下的投资人就说:“俞老师,你别讲了,告诉我们你们要多少钱。”后来一问,他们都是他当年的学生,学成之后他们出国留学了,再后来回到国内或待在国外,都成了投资人。
当你的职业随着年纪的增加越来越值钱时,你也就很难衰老,至少内心深处是这么回事。
成为强人,是你一生的功课
>> 我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人设》,这本小说归根结底是想告诉大家一件事:二十多岁的人,应该像云彩一样,被风吹过的地方,就是你可以成为的模样,而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在二十多岁时,就是这么过的。在这种突破中,我受益良多。
在有了点名气后,我在网络上遇到过很多不友好的言论,说实话我已经百毒不侵了,也不在乎这些话是怎么评价我的,但有一种言辞,直到今天,依旧能让我感受到对方深深的恶意,那就是“你还是好好当老师吧”。
可是,凭什么呢?
>> 我经常说,三十岁前,要给自己玩命做加法,这样到了三十岁后,才能有机会给自己做一些减法,做到“断舍离”。
《双城记》里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句话放在这个时代,依旧适用。
对那些不敢突破自己的人来说,当然,这个时代很坏,坏到但凡你每天的生活一模一样,大数据就会根据你的喜好强化你的喜爱,让你永远成为那个生活单一的人。想想网上的那些小视频,你喜欢什么,大数据就会强化你的喜爱,固化你的界限,直到有一天,你什么也没有了。
你只是看起来很极致
>> 他原来是一个学校的老师,因为不满学校制度化的管理,而从学校辞职。很快,他意识到,学习知识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廉价的跃迁方式。
于是,他开始每天学习、读书、在线听别人的课。有一次,他在网上看到一个他喜欢的老师在上海有一次座谈,他立刻买了张从重庆到上海的票,约这位业内前辈见面,那时他的口袋里只剩下两千块钱。
前辈来到咖啡厅,他递上一张饼,说:“怕您没吃饭,您一边吃,我一边跟您聊天吧。”
前辈笑了笑,说:“我还真没吃。”
直到今天,他已经成了知识付费圈里的“大V”。他的很多粉丝都在问我,他是怎么从默默无闻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我说:“我不太了解他的商业模式,但我知道,一个尊重知识的人,自然也会被知识尊重。”
若没人听你歌唱,你也要唱给自己听
>> 去年我来南京时,已经自信了很多,我逐渐感觉到了这座城市的爱。人就是这样,你越往高处走,越能感受到别人的爱;相反,你总在低处,看到的都是鸡毛蒜皮、尔虞我诈。
>> 我刚认识他的时候,是一个夏天。那阵子我刚失恋,心痛不已,忽然在网上看到了一句话:“先变成更喜欢的自己,然后遇到一个不需要取悦的人。”
我顿时崩溃了,我的妈呀,这不是写给我的吗?
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一个人这么懂我?
这是谁写的?定睛一看,三个大字映入眼帘:卢思浩。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这位作者。
>> 忽然,一句话映入眼帘:“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作者:卢思浩。
三十岁,一无所有怎么办?
>> 可是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在三十岁之后,生活有了起色,生命有了改变。我仔细观察过他们的轨迹,读过他们的传记,我发现:所有在三十岁改变过自己的人,都克服过自己曾经的毛病。
而耗子,三十岁一无所有的人,大多数都有这样的毛病。
>> 1.注意力涣散
我曾在“重塑思维的十五堂课”里讲过一个公式:“注意力大于时间,时间大于金钱。”
因为当一个人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时,事情做好,钱自然就来了;但如果一个人只盯着钱看,那钱往往就到处跑了。
有时候,只盯着钱做事,结果要么钱没了,要么钱来得不正当,到头来都是得不偿失。
人到三十岁还一无所有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一颗专注的心。
做事情三分钟热度,对所做的事情不热爱,动不动就拖延,生活上得过且过,觉得自己是烂泥扶不上墙。于是,每天过着一模一样的生活,不改变、不进步。
久而久之,注意力越来越差,心流持续时间越来越短,人就变傻了。
>> 2.不锻炼身体、拒绝体检
三十岁时,另一个不好的习惯是,不锻炼身体、拒绝体检。
你不锻炼,身体自然就糟糕了;你不体检,身体也在变糟,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三十岁前,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你可以熬夜,你可以暴饮暴食,你可以宿醉,你也可以几天不喝水,因为你身体健康,因为你年轻。可是到了三十岁,许多人刚想做点什么,却忽然发现身体不行了。
你越长大,你的身体越容易背叛你,你兴高采烈准备大展宏图,忽然身体的警告灯亮了起来,你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等待身体的康复。
>> .不存钱
耗子,如果一个人在三十岁时还一无所有,那是因为他还有一个特别坏的毛病:不存钱。
二十多岁时缺钱是常态,很少有人能在二十多岁就实现财务自由。但如果每个月都把工资花光,每个月都透支下个月的收入,那么这样的困境并不是因为你的钱赚少了,而是因为你的欲望变大了。
我在赚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就决定以后把每个月工资的百分之二十雷打不动地存到一个定期账户里。一年后,我存了好大一笔钱,后来我用这笔钱投资,竟然也能利滚利了。
>> .有执念
耗子,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年,我总是在对你说一些我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
你曾经告诉过我,说你不是我的学生,让我少说点。
所以在生活里,我逐渐话变少了。
你知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年我变了,不再跟你说这些话了?因为我也意识到了我的毛病,这应该是阻挡我前进的最大的障碍之一:有执念。
人到三十,放弃没必要的执念,减少没意义的可能,都是必要的。
我曾以为,每个人都应该像我这样打鸡血似的活,但我错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都有自己的生活周期。你的生活,不能强加给别人。
>> 耗子你看,我们身边有多少朋友,都是充满着执念的。
这部戏明明做不成,他非要投那么多钱进去,结果血本无归;这个男人明明不是她的最终归宿,她非要嫁给他,结果不到一年就离了婚,还有个孩子不知该由谁抚养;这本书明明就可以定这个封面,他非要我行我素,结果最后错过了最佳的出版时机。
执念会害死人的。
耗子,我也是在这两年,才逐渐和自己和解,开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我惊奇地发现,当我选择放下时,许多困扰就会迎风化解,面前的路反而更宽阔了。到了三十岁,我更加确定要给自己的生活做减法了,所谓做减法,就是要对没有意义的执念做“断舍离”。
>> 5.不学习
耗子,我说到这儿,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心情听我继续说下去。如果可以,请允许我把话说完。
因为三十岁一无所有的人最大的问题,只有三个字:不学习。
每次我拿着书在你面前晃,你总是问我:“读这些东西干吗?”我没有批评你,因为许多人都这样,用已有的习惯评价着身边的人、过着自己的生活。
记得那次吗?我在地铁里看莫言的《丰乳肥臀》,旁边的一位大哥笑得打滚,说:“你在公共场合看黄书啊?”我特别无奈,因为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时代的变迁。
另一次,我在学校的休息室里看帕特里夏·麦考密克的《希望永远都在》,一个老师走了过来,很鄙视地看着我,说:“你也看鸡汤?”他不知道,这本书讲的是柬埔寨的历史,里面血淋淋的,是一个时代的硬伤。
人们总是喜欢先入为主地评价别人,却不知道背后的逻辑也可以很复杂,不知道自己所知道的真的很少。所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三十岁前,我的成长法则
>> 三十岁前,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这样的:你可以放松,但不能放纵;你可以放肆挥霍你的青春,但同时你要为自己负责。
就好比,你可以熬夜打游戏,但你不能耽误明天上午的考试;你可以通宵买醉,但你不能耽误明天早上的答辩;你可以跟老板发飙,但你要有足够的能力在下一家公司落脚。
如果你的任性耽误了正事,那么所有的放松必然就成了放纵,所有的放纵都会变成对自己的惩罚。
>> 如果觉得生活苦,那么别去寻找舒服的方式让自己苦中作乐。
去做一些让自己更苦的事情,比如学习。
因为,你只有吃了学习的苦,才能避免生活的苦。学习的苦和生活的苦唯一不同的是,学习的苦主动,生活的苦被动。
所谓被动,就是你什么都不干,它就来了。
同样,什么都不干就会到来的东西还有以下两件:贫穷和衰老。所以,请主动成长、主动学习。
>> 牛人和菜鸟的区别其实并不在智力上,他们主要的区别只有一个:牛人认定一件事,就会坚持下来;菜鸟认定很多件事,干两天就喜新厌旧了。
你不得不承认,这句看起来很鸡汤的话,其实是真理:“这世界上的许多美好,都缘于坚持。”
找一条正确的路,一点点地走,咬紧牙,别停歇。
一年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天啊!这世界,还真的跟我之前看过的不一样呢!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 泰戈尔曾经写过:“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阿信也在歌词里写过:“每个孤单天亮,我都一个人唱,默默地让这旋律,和我心交响。就算会有一天,没人与我合唱,至少在我的心中,还有个尚未崩坏的地方。”
这样的时光虽然听起来很难,却饱含着青春里最美的感觉。
>> 叔本华写过一本书,叫《人生的智慧》,书里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不热爱独处的人,也就是不热爱自由的人。”
我或许没有“热爱独处”这么高的境界,但我相信,只有学会独处,才能在这个世界里更好地成长和生活。
因为无论你学不学会独处,孤独都是伴随我们一生的。
>> 三毛写过:“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我很怕年轻人说“我能吃苦”
>> 我走了过去,问她:“你这是什么产品?”
她说:“美容美白的。”
我说:“既然是美容美白,你为什么不提前告诉你的目标人群,为什么不先洗把脸、洗个头,为什么不去找那些皮肤不太好的人,为什么不先寒暄两句说‘您的皮肤不太好,这个二维码里有您需要的信息’……?”
她恍然大悟,说:“是啊。”说完笑嘻嘻地走了。
你看,很多事情,不是光靠吃苦就能解决的,你还要靠智慧,你还要去思考,你还要去懂得。
这世界残酷、残忍,所以,你要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去面对世界的残忍,而不要总用身体去对抗,到头来,弄得自己遍体鳞伤,还安慰自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许多人说,吃苦不怕,怕的是,吃的苦没用。
>> 这些年,我遇到过很多高手,他们就是世俗眼光里的人上人,但他们在成长的路上,没吃过什么苦——至少他们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虽然外界认为他们很苦甚至很痛苦,但他们从不自怜,从不认为自己吃过苦,因为他们热爱。
因为热爱,所以,所有的苦,无非是在燃烧热情而已。因为热爱,是治愈生活的良方。
饭团儿,你舅舅我刚开始当老师时,每天备课十多个小时。父母很心疼我,妈妈给我打电话,安慰我说:“吃得苦中苦……”我打断她,说:“我哪里苦了?我觉得很充实。”
>> 后来,我开始写作,有了点名气。每天打开电脑,写着写着天就黑了,写着写着天就亮了。忽然感觉自己饿了,下楼买点吃的,蓬头垢面走在街上被人认出来,粉丝说:“李尚龙,你真的好能吃苦。”
我拿着饭说:“我能吃饭,不能吃苦。”
对我来说,做不喜欢的事情并坚持,才是一种苦。
因为内心炙热,所以不觉寒冷;因为内心热爱,所以没有泪痕。因为热爱,所以不苦。
所以,与其能吃苦,不如去热爱;与其说自己不怕苦,不如说自己更热爱。
热爱里,虽包含着苦涩,但比起热爱,它什么也不是。
读书到底是读什么?
>> 这个世界的规律是这样的:人的注意力很有限,如果不把时间花在读书上,就势必会把时间花在娱乐新闻、八卦绯闻上,这些东西会阻碍人的成长,在最应该迭代知识的年纪里,许多人的认知水平却留了级。
>> 我自己喜欢这样读书。
当我拿到一本书时,我会先合上书,问问自己,我想从中看到什么,我想听到作者告诉我什么,或者说,我想跟这个有趣的灵魂,怎样进行沟通。
接着,我打开书,从目录里找答案,或者直接翻过去,找到那个位置,看作者写的话。
当有了答案,接下来,我就会一点一点地读了。
挫折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 看完电影,我坐在书桌旁,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你能穿越时空,回到过去,你会对过去的自己说什么?”
我想,如果我回到过去,看到十八岁的自己,我也会说这句话:“李尚龙,不要害怕挫折,现在所经历的挫折,都会在今后使你变得更强大。”
那如果,你能穿越到未来,你猜未来的你会对现在的你说什么?
我想,说的话也会是一样的吧:“尚龙,你现在经历的所有挫折,都是在为未来成为更好的自己,添砖加瓦。”
>> 我想,只有两种可能,这可能,就像现在的自己会对过去的自己说的那般:
第一,“你那个时候为什么不努力啊?”。
第二,“感谢那个时候的你,才有了现在的我”。
那么,你希望听到哪一句话呢?
>> 当我意识到,苦是现阶段不得不接受的磨炼时,我明白了,既然生活已经很苦,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于是,我开始学习,我什么都学:计算机、文学、数学、英语……后来我发现,学习是最容易打破自己圈子的方式,总有一项技能,会让你突破现有的圈子,到更高的地方去。
可那时我周围的所有人,都在嘉奖着已经很苦的自己,他们打游戏、打扑克、抽烟、喝酒……
他们害怕生活对自己残忍,于是持续善待自己,继续嘉奖自己。但我意识到,既然生活对自己残忍,那我就得对自己更狠一些。
>> 果然,生活反而不敢对我下手了,我也终于看到了更好的世界。
后来我明白,所谓延迟满足,是每个高手都具备的一项能力,这些人看着远方,知道现在的痛苦,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
他们牺牲了现在的休息,坚持早起,最后考研成功。
他们牺牲了现在品尝美食的乐趣,坚持锻炼,最后减肥成功。
他们牺牲了现在的疯狂时光,独自学习,最后提升了生活的圈子。
这些都是延迟满足。
而这些延迟满足,为他们换来了更大的世界。
三十岁,还有没有机会?
>> 前些日子,我听了曾任通用电气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杰克·韦尔奇在美国大学做的演讲。美国大学生问他,他们现在应该学习什么专业,才能让未来的自己更具备竞争力。
杰克·韦尔奇说,生物科学、人工智能还有中文。
听到最后一个建议时,我被十足地吓了一跳。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谢谢你迟到》里说,英国掌握了19世纪的海上霸权,美国拥有了20世纪的科技优势,21世纪要看中国的了。
>> 我曾经读过一本阿比吉特·班纳吉的书,叫《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这本书提出了穷人的三种思维局限:
(1)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
(2)不做远期规划;
(3)对超出认知的东西充满执拗和偏见。
而读书和学习,就是一种能打破现有偏见、执拗,提高认知的最好方式。
我们对专业的力量一无所知
>> 其实你仔细看,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个业余的跑步者,跑不快,他会拼命跑,跑到身体受伤,还在怪自己毅力不够;但是,一个专业的运动员,要提升速度,他会就身体的不同部位做针对性训练,对自己的饮食进行调整,直到自己不用太费力也能顺利跑下马拉松。
再比如学英语,业余的人每天都不停地背单词,看起来很辛苦,但背了前面忘记后面,对考试并没有什么帮助;但一个专业的英语老师,会告诉同学今天应该背单词,明天应该做真题,真题做对了应该怎么办,做错了应该怎么办,什么时候应该模考,什么时候应该给自己反馈,久而久之,同学的英语水平自然就会提高。
但可惜的是,我们许多人,对专业这种力量,一无所知。
>> 很简单,你看他遇到问题时,是按照本能和直觉在问题本身上使劲,还是把视野拉回到整个系统上再使劲。
有趣的是,后者的处理方式,往往更反常规。
在美国,有一种职业叫家庭治疗师,《热锅上的家庭: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这本书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父亲带着妻子问治疗师,女儿总是跟妻子吵架,应该怎么办。这位家庭治疗师只用了几句话就弄明白了问题的所在,他说,那是因为这位父亲跟他的妻子在家里已经不讲话了。这个回答不仅出乎意料,而且反常规。女儿在家里感受不到爱,就时常惹妈妈生气,这样爸爸就会站在妈妈这边批评自己,他们就能有更好的感情。每次读到这个故事时,我都会感叹专业的重要性,因为一般人要么是劝妈妈少跟女儿说话,要么就批评女儿让她少气妈妈,但效果几乎没有。我们对这种力量,的确一无所知。
我也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 生活的平衡,并不是谁告诉你的,而是自己找出来的。
我记得在上大学时,一位老师在课上说:“如果一个人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能把一件事做成功,那么他就应该先做,而不是先想,然后在做的过程中,再去调整自己的方向。”
>> 后来,我慢慢明白了,总问怎么平衡的人,仅仅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做点什么,他们希望先找到一个万能的公式,先有一个可控的模板,再去毫无风险地做点什么。
但真正的生活并不是这样的。
生活是你必须先做点什么,然后一边做,一边思考,一边调整,再一边做。
生活,是在高速公路上一边行驶,一边做决定向左转还是向右转。生活惊险刺激,生活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