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终身成长》的第三章,写的比较平实,也很好理解。
这一章,整体上,从四个方面来讲了,能力和成就之间的关系。
首先,作者引用了爱迪生成功的例子,向我们阐述了爱迪生成功的细节。
他并不是像我们小时候从课本中感悟到的那样,是个单纯地热爱发明的人。
当然,他的天分,固然是他成功的一个条件,但他的成功,不仅仅归功于此,最终令他出类拔萃的,是他的思维模式和努力。
由此,作者引出了她在本章中的第一个观点——
1. 思维模式决定着人们的成就
固定型思维模式,会限制人的成就。
前面说了,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同样会有成就,他们并不是一事无成的。
但是,这种思维模式,会限制他们继续向前,所以,限制了他们更大的成就。
成长中的每一个转折,可能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停止前进的一个节点。
当然,在这种转折中,成长型思维的人,同样也会受到影响。
但不同的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愿意接受挑战,或者说,他们面对这种转折时,想的不是要如何保住眼前的成绩,而是要怎么度过这个转折。
哪怕在这过程中,会有很大失败的风险,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也不会停止前进。
他们会全身心地努力,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并且向别人学习经验,或者是需要一同进步的同伴......
这样,不难想像,即使他们有短暂的失败,长久上来看,这样的人,必然会有成就。
所以,作者说,成长型思维,可以帮助人们发展能力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2. 艺术,需要天分,更需要努力
有的人,很幸运,拥有艺术的才能;也有些人,有热情,通过后天的培训和努力,也能在艺术领域里,有一定的成就。
虽然,作者不能确定,是否每个人能做到如此,但她肯定地告诉我们,人们能做的事,比曾经以为的要多得多。
如果你有冲动想做点什么以前没有实现的,那么,不妨从此刻开始努力,比如从关注点、努力、策略和同伴,来朝着目标进发。
也许,我们都低估了我们自己。
3. 夸奖和肯定,可能会毁了一个孩子
作为父母,或者长辈,应该都有过夸赞自己孩子,或者其他孩子有某种天赋的经历。
我也如此,曾经和别人说过,我的孩子,在语言的学习上,有一点天分。
现在想来,应该归功于我的胎教和早期的启蒙,当然,从遗传学角度来讲,他也确实有这方面的基因。
但作者提醒了我们,对于一个孩子的某种天分,大人的评价要客观。
过分地夸奖和肯定,可能会毁掉一个孩子。
因为我们告诉他们,他们是非常聪明的,从而,他们觉得自己可以不用努力,也会优于其他孩子。
这些“有天分”的孩子,会掩盖自己的不足,甚至停止进步。
这样的情况,是我们作为父母,并不愿意看到的。
但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代替夸奖和肯定,这个,后面章节会有介绍。
4. 否定的标签,是最要不得的
这样的场景,我在诊室也会经常见到。
最常见的例子是,孩子稍微有点发热,或者咳嗽,由于以前可能得过肺炎,一旦孩子出现了发热、咳嗽等症状,家长就非常的焦躁不安。
我作为医生,无法用言语来抚慰他,即使,我告诉家长,孩子的发热,暂时看不是肺炎,需要观察两三天。
此时的家长,仍然会烦躁难安,这样的心情我是能够理解的,但是结果呢?
结果就是,孩子会异常的萎靡不振,因为,他们的父母,给他们贴上了“肺炎”或者“重病”的标签!
如此以来,必然加重了父母的担心,家庭陷入了恶性循环里。
当然,还有一些心理门诊见到的病案,由于家长或者老师的否定标签,使得孩子走向心理黑暗的深渊,我们作为医生,真的是痛心疾首。
这种否定的标签,形成的刻板印象,是很难摘掉的,这点很值得我们家长反思的。
我有时候,对自己孩子也会犯下这种错误。
当我们否定孩子的时候,自己的心情也不会好,孩子呢?
无疑,会更加糟糕。
所以,谨言慎行,这四个字,不仅仅适用于职场,更适用于家四个字庭,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而伤害我们的至亲。
这就是《终身成长》的第三章,我读后的感受,总结在自己身上,就是四个字——扬长避短。
解释起来就是,发挥我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长处,避免一些事情,陷入固定思维模式里。
不管在职场,还是在家庭,成长型思维模式,会推动我们走得更加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