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的孩子都会比上一代的父母智慧更高,孩子是看着父母的灵魂和世界的真相长大的,而我们父母是看着孩子的行为和看着世界的表面去生活的。
一、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回归到简单而本质,在你是什么的层面上去做工作,而不是你说什么或者你做什么。你说什么和做什么,都经过了你大脑的再次加工,在孩子那可以简单而本质,你却用了非常多的方法,让孩子变得更加迷惑,让事情变得异常复杂。我们现在的教育一定要回归到简单而本质,摆脱复杂而表面。
就像孩子的拖拉和墨迹,我们用大教育观的视角,站在父母的位置,去看待孩子眼前所遭遇的问题和孩子的表现,然后再通过孩子的表现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去感受孩子内在,去看到他的内在的心理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不是从行为的层面上,用我们的情绪,用我们的反应去影响他,去教育他,这个过程特别辛苦。
(因为如果不能在简单而本质的位置上去做工作,我们会一味在孩子的外围和表面做工作,最后把孩子搞得非常辛苦,我们家长也特别辛苦)
所以家庭教育其实在某种程度在考验我们父母是的能力,你到底是什么很重要。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教育就是用生命的本质去影响生命的本质,用学习的本质去影响学习的本质。
二、我们要有一种“在”的能力。
比如孩子正在写作业的时候,他突然拿起了旁边的水杯不停地抠,那么你开始骂他吵他,其实你已经不在这了。
“你在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在这的时候是你知道、你看到、你感受到孩子此时此刻的他在干什么?“你不在这”的是什么?你怎么能在写作业的过程当中又玩起水杯了,这是我们不在,就是我们的不在会让孩子也不在了,孩子就开始把自己牵引到了情绪里,心里想“你又找我的事,上次你都怎么样对我的?你今天又是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我……”。孩子的内心里面就形成了非常多负面的、消极的思考、焦急的情绪,这样让孩子接下来就更大的不在。
接下来你会再下一道指令,“继续赶快去写作业,快去……”。当你这么说的时候,其实孩子就更加的“不在了”。
所以说我们是在用我们的“不在”,让孩子更加的“不在”,最终都没有在现实里去解决眼前的问题,都没有让孩子继续把作业写完,而一直在一个不在的空间里,不在的状态下去解决在的问题。
我们不能用我们的不在去影响孩子的在,让孩子不在了之后,用孩子的不在去影响孩子的在,因为我的作业很现实,作业就是在就在这儿,但是孩子一直在“不在的状态”里面,他怎么能把在的事情给弄好。
说白了就是父母一批评孩子陷入情绪里,心思不在作业上了,而写作业又需要专注、自然、放松,孩子的情绪是抵抗或恐惧或逃离,怎能把作业写好?
三、孩子的拖拉、注意力不集中的根本原因(也是底层逻辑)。
1、大脑的原因。
孩子本身大脑皮层并不成熟,所以他的更多是靠情绪脑来主导和控制的,而大脑皮层的智慧脑和理智脑,他的掌控性是很差的。
到25岁左右,他的大脑皮层才能相对的成熟。(孩子谈恋爱结婚的最佳年龄是25岁以后)
25岁之前,其实孩子一直处于情绪脑主导;尤其18岁之前,主人格都不稳定。(主人格就是人的边界和人的成长,就是我们的格式。)
18岁之前情绪脑占据的主导作用,所以这时孩子可能会有拖拉和墨迹。情绪脑主导意味着他们会特别容易受自己内在情绪和外在事物的影响而不自知。
比如:孩子正在写作业,他突然看到桌子上放了一个小玩具,然后就会不自觉地拿起玩,他自己做跑神儿的事却毫不知道。
这就是情绪脑主导:
(1)他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根据周围外在的环境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他也会特别容易受到情绪的干扰。
(为什么批评、打骂孩子没用?)比如:家长看到孩子不自觉被周围的环境所吸引,就会批评孩子,然后孩子接收到的不是你说的什么,而是他感受到的恐惧,恐惧又变成他此时此刻的一种迷茫,甚至他听都没听到你到底说了什么,他会一直在这个情绪的状态里面不知所措。家长你会越看越恼,你会把自己的声音再高八度,你可能会在行为层面上动手。这些其实都是孩子已经被情绪完全控制,而对周围发生了什么毫无察觉。
家长情绪稳定是父母一定要修第一大功课。
我们大脑当中有两套系统:一套叫中央执行网络(专注模式→教育的源泉),一套叫默认模式网络(发展模式→创新的源泉)。
让孩子有发呆、跑神的时候,发呆和跑神儿是创新的源泉。
情绪脑主导的时候,默认模式网络占据的可能会更多,也就是发展模式占据的会更多,孩子年龄越小,他越容易效率低,越容易慢。
年龄越小的孩子,周围不能布置的太过于炫烂,太过于复杂,越多越复杂,孩子本身的注意力差,更容易跑神。
2、心理发展的原因。
心理发展的原因是自我入驻迟缓,所谓的自我入驻迟缓指的是什么?每一个孩子的自我都伴随着一生的发展。
(1)9个月的革命,你喂他的时候他会推。
(2)可怕的两岁半孩子,会说不。(注重规则的培养)
(3)6岁之变。(带孩子看世界)
(4)9岁危机。(培养孩子的志向)
(5)12岁的青春期。(尊重孩子)
(6)18岁的人格成熟。(给到孩子确定性的未来)
(7)35岁左右的情绪成熟。
(8)40岁左右的智慧成熟……,自我发展的整个的一套过程。
孩子自我入驻是很慢的,他的自我驾驭感和自我胜能感很差,他没有办法去掌握自己的思想和掌握自己的身体,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特点。
3、身体发展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身体的系统,孩子生下来以后,他在慢慢学会使用他的身体,会走路,用手拿杯子,都是训练它使用身体的能力。
小孩子刚开始写字的时候,笔能把手按个坑,因为他使用手(身体)不灵活,不熟练,所以你会发现孩子写字很痛苦。
所以12岁之前让孩子三动:劳动、运动和活动。
四、孩子拖拉和墨迹的具体原因(原因既是答案)
1、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认知类型。
(1)熟虑型的孩子:做事情或者做题速度慢,错误率低。
(2)冲动型的孩子:做事情或者做题速度快,错误率高。
(3)整体型的孩子:对框架把握好,相对会马虎,反应速度快。
(4)分析型的孩子:会注重细节,注重原理,注重分析,就是他对细节的把握很好,反应速度慢。
举例:整体型的人在看完一本小说以后,他对这本小说整个的故事梗概印象会很深,但分析性的人可能听完之后,并不记得整个发展的轨迹,但是他对其中某一句话或某一个细节,注意非常的深刻。
尤其是到了12岁左右,他的认知类型会对他起到一个很重要的影响。
在12岁之前,要把他自己身体的感觉统合进行整合,就把他的身体、心理和大脑进行整合。
2、没有做好提醒。
提醒是不带任何情绪的重复。提醒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提醒的前提是你前一天已经种下了种子(约定好)。很多的家长前一天没有做任何沟通,第二天就让孩子赶快做某事了,这是催促(带有情绪的)。
提醒和催促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是你带不带情绪。提醒是没有情绪的,你只是实事求是,而催促是带有情绪的,一旦你带有情绪,你直接激活了孩子的情绪。(双方就陷在情绪中,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3、没有计划。
孩子如果没有计划,就会随着自己的感觉去做事,孩子做计划的能力也很差,所以家长要协助孩子做计划。
拿一张纸,把明天孩子要做的重要的事情,包括时间点都给他弄清楚,写到这张纸上之后,第二天让孩子按照这张纸的计划去做。(正面是计划,背面是作业清单)
做好计划可以让孩子明明白白知道自己的事情;计划会让我们在做某一个具体的事情的时候,内心里面很确定,我需要在这个时间里面去完成它,内心当中就会很踏实;而没有计划的时候,觉得自己整个是混乱的,浑浑噩噩过了一天又一天,好像不知道自己都做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有做,对生活不清晰。
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要养成做计划的习惯(一日计划)。在家里面让孩子真正去感受一下,说到、做到和得到,这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4、孩子的习惯没有养成。
比如小学的学生,他做各种事情的时候,没有养成具体的习惯,吃饭的习惯,写作业的习惯,听课的习惯,早起的习惯,运动的习惯……,孩子的身心脑依然处于一种不整合的混乱状态。
所有的习惯都是具体细节、方法的叠加和持续。
5、状态没有调试。
学习心理学研究三个内容:第一个状态、第二个方法、第三是知识和内容。
现在我们更多会重视知识和内容,而忽略状态和方法,我们带孩子去完成学习这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先调整他的状态。
第一个方法就是提前提醒,比如说提前十分钟告诉孩子,接下来我们十分钟以后将会进入到作业环节;到了五分钟,告诉孩子五分钟以后,我们会先到作业环境;最后一分钟,告诉孩子一分钟以后我们会进入到作业环境。我们把这个过程交给孩子自己来调整,十分钟我该做什么?五分钟我该做什么?一分钟我该做什么?慢慢他到一分钟结束进入做一个状态。
就是让孩子做学习的准备,从生理上的准备、从心理上的准备、认知层面上的准备,让孩子从一个频道调整到另外一个频道,我们要关注到状态,状态一旦进来之后,效率一定会提高。如果状态没有进来,写作业脑子里面还想着刚才的电视节目、某一个游戏.、我一会儿去找哪个朋友去玩,我哪个同学去玩等等。
状态是学习之本。
就像我们看电视一样要调频,人的大脑本身也是可以进行调频的,从我们的情绪上的状态调整到理智的状态,这是我们需要去做一些内在的工作,而这个内在的工作是往往会被我们忽略,我们直接要结果,赶快写作业,马上,你就觉得人就像机器一样,直接从中央一套传到中央二套。
一个身心脑整合越差的孩子,他在调整状态上用的时间会越长。身心脑整合很好的孩子,在状态调整上会很快。(切换能力)
6、奖励和惩罚没有力度。
尤其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奖励和惩罚是需要的。
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在不同的情境里面,我们需要去选择不同的方法,需要有激励机制。
7、家长的姑息纵容。
比如说前一天晚上孩子说好6:30起床的,但是到了第二天6:30的时候孩子没起,然后就开始给你软磨硬泡,提各种条件,这时候你就开始带他的条件里转悠,然后陷入和他之间的纠缠,时间也过去了,这就是家长的妥协。
我们在面对具体事情的时候是一定要威严而有慈,一件事情要有开始,有过程,有结果。威严是行动的,而不是在情绪里。在行动里认真,而不是在情绪里认真,在情绪里更多父母是在较真儿,所以不要轻易妥协,只要是孩子说好的事情,一定是要有结果。
8、缺乏完成的技能。
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需要一定的能力的。比如时间管理的能力,可以参考番茄钟;比如写作业的能力,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方法和工具;家长一定不要错把孩子的能力问题当态度问题,该陪伴是要陪伴,该指教时要指教,不要为没教过的孩子的事而责怪孩子,孩子方方面面不会的都需要我们教的。
9、缺乏完成的兴趣。
现在很多孩子对很多事情都已经没有兴趣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外在太丰富,内在就会困乏,我们的注意力全放在外在了,跟内在的能力就特别的缺(自律、自控)。
刷抖音(碎片化),看整套的书(完整的)。
抖音视频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让孩子和成人对这个世界不太有兴趣了,好像什么事情我都知道,但好像什么我又不知道,我好像一无所知,好像有无所不知,好像一无所能,好像又无所不能,但我们陷入到了一种纠结的状态,让我们对世界没有兴趣,我们活着的意义很难再找到。
10、专注能力不够。
专注能力准确的讲是一个完整的专注,不是完全的专注模式,比如我在做工作的时候,我要去做另外一个工作,我能瞬间从这种状态切换到另外一种状态,我能从放松状态进入到一种紧张状态中,这是一个完整的专注能力。
孩子这部分能力是很缺的,所以我们要能够在家里给孩子安排得丰富一些,让孩子从这种状态到另外一种状态,从另外一种状态到第三种状态到第四种状态,那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他的注意力在不断的切换,紧张到放松,放松到紧张。
总之,家长也要能够持续不断的学习,既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也要专注于个人成长,才能够让自己由内而外的绽放,而不是像塑料花一样,看起来很漂亮却没有芳香。一个好的爸爸,一个好的妈妈,应该是自带芬芳,让孩子闻到你香味儿的时候,自己就知道自己要开成什么样,我觉得这才是我们的教育需要带给孩子的最本质的部分。
本文转载叶雪白老师的文章,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