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一闪,想起一个知而不言 。
知而不言,解释:明明知道而不说。
出处:《庄子·列御寇》:“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
三国时的杨修,很聪明,能看破曹操的心思,要命的是他管不住嘴,屡次把曹操的意图解释给别人听,搞得领导很下不来台。最后曹操找了个机会,将杨修杀了。
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智者在给予批评或建议的时候,总能很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既达到了目的,又顾全了对方的面子。
真正的修养,不仅是宏观的道德,更有那些细节的温度。有了这细节之温,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温情,生出了暖意,有了这细节之温,凡事更加完美,更能感受到人性的尊严。
曾国藩以大学士、两江总督治军于安庆,开幕府揽人才,一时称盛。有个叫杨长年的幕僚,写了篇《不动心说》呈给曾国藩,曾国藩读完,置于案头。当时曾氏门下有一得意门生李鸿裔,看后就从旁题诗予以讥讽:“二八佳人侧,鸿胪大鼎旁,此心皆不动,只要见中堂。”结果挨了曾国藩一顿狠批。曾说:“那些人以此为名,我就以此来要求、拘束他们。何必道破他们内心的想法呢?”谁的人性会纯又纯、粹而粹?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俗话说:“揭人不揭短。”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要揭别人的短处,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点过失都没有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虽然他们时刻都能看到,但是他们想尽量把短处隐藏起来,因为这是他们最不想让世人知道的事情。
说话的最高境界,就是知而不言,言而不尽。知而不言是一种智慧,言而不尽是一种内涵。知人不必全部言尽,言尽就会失去朋友。对人也不可太真,太真就会伤害自己。有些话,能不说就不说,说了很可能会得罪别人。人在这个社会上混,凭的就是一张嘴。嘴能哄人,也能伤人,关键就在于,怎么说话的问题。
说话的艺术技巧,就是让听的人舒服。嘴上不让别人舒服,是最愚蠢的行为。不要说,朋友才实话实说,要看什么样的实话。有些人确实长得胖,本来心里就自卑,如果调侃他是胖子,就会让他不舒服。有些人确实长得黑,就怕别人说他黑,然而总有人,拿别人的痛处开玩笑。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或多或少有些缺点。嘲笑别人的缺点,搞得别人非常难堪,让别人有苦却难言。这不是心肠太直,而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或者,存心给别人添堵。别人高兴的时候,就泼他一盆冷水。别人心情好,就向他提不该提的事。别人紧皱眉头了,就说自己说话直,还请别人不要生气。
心里明明就想得是,见不得别人过得好,知道有些话很伤人,却还是要说出来,就是要别人难受。说话总戳别人的痛处,有意识的打击别人,显示他的好口才,以及高深的知识。事实上,没人喜欢被指责。说教和指责别人,只能逞口舌之快,最后孤独到没朋友,不是高情商的表现。
有些话,一旦说出来,就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可能被别人讨厌,从此关系也变疏远,甚至还会酿成祸端。良言一句温暖了冬天,恶语伤人也会六月心寒。别人有多少的问题,那都是别人的事情,除非是关系特别好,委婉的表达给别人,否则,永远也不要指出别人的缺点。
真正有修养的人,从来明知不问,因为他们知道:每个人都不想直面自己曾经的短处,那个时候的他们也是最脆弱的时候。
真正智慧的人,都懂得对的时间说对的话,即便知道真相,也不会贸然出口,因为知而不言才是大智智。
想起个人甚喜欢的一本书《子不语》
《子不语》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撰写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子不语》的正集大约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前,后来又有些陆陆续续的篇章,汇为续集。
《子不语》的书名本于《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后来作者发现元人说部有同名者,遂改为《新齐谐》,本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元人说部之同名书早已失传,故后人仍多沿用《子不语》之名。它仿照六朝志怪小说及《聊斋志异》而写,文章大都言鬼神,谈怪异,其中因果报应、荒诞迷信成分较多,部分篇章从偶然、猎奇的角度写不怕鬼的故事。全书文字简练、语言自然、亦庄亦谐,展现了光怪陆离的世间百态,用极尽幽默且晦涩的方式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诸多恶弊,体现了袁枚对理学思想的批判和对封建迷信的怀疑。
《子不语》二十四卷,《续子不语》十卷,共三十四卷,收集短篇故事一千二百余则,袁枚在《子不语·序》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怪、力、乱、神,子所不语也。”这实际上是对书名的一个注释,也就是作者谈论的是“怪异、勇力、悖乱、鬼神”之事。
《子不语》中尽是一些有关托生转世、冤鬼索命、厉鬼为祟的离奇故事;城隍、土地、冤鬼、隶卒等各种神鬼形象随处可见,完全不涉及鬼神的故事也只寥寥数篇,且多宣扬“因果报应”、宿命说的迷信思想。袁枚也正是以这些神鬼形象、怪诞故事,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完整的阴间社会。
若闲来无事便看看书吧,以增长智慧。
妃子笑于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