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38年,鲁国的叔孙豹绝食而死,第二年,鲁国舍中军。三桓实力大幅增加。
这一年,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亲自前往晋国。非常得体,从郊外一直到赠送礼物,都符合礼仪。
晋国君臣就感叹啊,说鲁昭公真不愧是周公的后代,果然周礼尽在鲁国啊。
结果,话音未落,晋国的女叔齐说:他算什么知礼?
平公不解,就问:他从郊外慰劳到赠送财物,没有违法礼仪,怎么能说他不懂呢?
女叔齐说:那都是表面现象,现在鲁国乱七八糟,礼崩乐坏。公室一点权力都没有,一切政令必须经过三桓同意,这能叫礼仪吗?因此,民众都依附于三桓,这叫失去民心。结果鲁国还连年征战,欺负弱小,这叫失去道义。这种情况下,鲁君不思进取,还执着于细小的表面功夫,这能说是守礼吗?
晋平公听完他说的话,默然不语,可能他也想起晋国六卿干政一事吧。
同年,鲁国就干了欺负弱小的事情。
在鲁国的近邻,齐国,鲁国是肯定不敢惹的。不被齐国打,就已经很好了。
打杞国,原来鲁国老欺负杞国,但是现在鲁国不敢了,因为杞国公主是晋平公的母亲,打狗还要看主人。
于是环顾四周,莒国最好欺负。
起因是,莒国大夫叛国,来到鲁国要求政治避难。自然要送上见面礼,于是把莒国的牟娄、防地、兹地,三个地方,全送给了鲁国。
那鲁国人能说不要吗?于是恭敬不如从命。
莒国人自然不肯,于是莒国国君,一纸诉状就告到了晋平公的前面。晋平公接到了莒国的哭诉,他也在想,怎么呢?
心一横,要不直接把鲁昭公抓起来,这样一来,逼迫鲁国交还土地。
因为现在,鲁昭公还在晋国待着。
正要操作这件事情的时候,士鞅就跑过来,说:万万不可抓鲁侯。为什么呢?鲁君千里迢迢来朝觐您,结果您把他抓起来,这传出去,国际影响多么恶劣。再则,如果鲁国有错,晋国作为霸主,应该光明正大讨伐鲁国,把人家君主抓起来,算怎么回事啊。
于是,晋平公一听,他觉得很对,于是就把鲁昭公放了。
于是莒国没辙,只能以羸弱之躯,攻打鲁国。那自然,莒国大败。
结果,此事就不了了之了。晋国也没有申讨鲁国侵占莒国一事。
虽然《左传》没有说,这件事情对于晋国的国际影响。但是这也说明,晋国的霸主基本算是有名无实了。
过了一年,公元前536年,鲁国的季孙宿来晋国。谢谢晋国不因为莒国的事情,申讨鲁国。
晋平公设宴招待他,在宴席上,晋平公特意加了几个特色菜。
季孙宿看了菜肴。他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客,一看就觉得不对啊。按照礼节,没有理由加菜。
于是退出来,问韩起说:鲁国攻打莒国,晋侯不来怪罪我国,我国已经感恩戴德了,怎么会特意加菜呢?
韩起说:您想得太多了,这只是寡君的待客之礼罢了。
季孙宿说:不敢不敢,寡君来贵国,都不敢当,何况下臣我呢?
坚决要求撤去多加的菜肴。晋平公一看很高兴,鲁国懦弱,特别好控制。
公元前535年,楚灵王建成章华之台,结果没有诸侯愿意来楚国祝贺他。最后还是楚国求爷爷告奶奶,最后鲁昭公愿意前往。
晋国看到鲁昭公去了楚国,真是两不得罪。关键在于,中原各国各个都没有去楚国,就你去。
晋国于是老调重弹。
跟鲁国人说,当年杞国的边界还没有划定吧,你象征性地还了一些土地,不要觉得我不知道。当时看你很忠心,没有讲这件事情。但是我想讲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应该好好谈谈。
于是逼着鲁国还杞国的土地。
那鲁国人肯定不愿意给啊,但是晋国,鲁国惹不起。
于是晋国来人,季孙宿擅自把成地还给了杞国。
关键这块地已经赐给了孟孙氏了。你给杞国的时候,好歹跟他们说一下啊。
季孙宿就找人,去成地。成地的守卫者是孟孙氏的家臣,谢息。因为现在孟孙氏的族长仲孙羯正在陪同鲁昭公去楚国看章华之台。
谢息说:那这件事情我可不能做主,主人叫我看守这块地,那我就有责任守护好这块地。以后主人回来了,结果发现这块地不见了,他就觉得我的忠心不诚实,这怎么说?
季孙宿说:这个道理我不懂吗?关键在于现在你家主人和国君在楚国。国君在楚国,导致晋国大怒,我们能够抵抗晋国吗?现在晋国下令要我们把地还给杞国,你说怎么办?
这样吧,现在我用桃地换成地,先把晋国应付过去再说。以后鲁国再重新攻打杞国,把成地取回来,还不是你孟孙氏的土地吗?关键还买一送一,桃地是你的,成地也是你的,这便宜不占吗?你还考虑什么呢?
谢息也无话可说,但是支支吾吾说:桃地没有山,而成地有山。
季孙宿说:这样吧,我用莱山和柞山换成地。
这样一来,谢息迁往桃地,晋国取得成地。
公元前534年,晋国发生了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在晋国国内,有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吸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于是这天他突然会说话了。
对,一块石头会说话。。
晋平公一听,这有意识
于是问师旷说:石头会说话,你听说了吗?为什么石头会说话?
师旷回答很干脆,说:他们听错了。石头怎么会说话。现在公室大兴土木,民力损耗,导致百姓苦不堪言,所以他们产生怨恨诽谤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说石头会说话。
因为,楚灵王的章华之台修建完成后,晋平公一看,那晋国也要修啊。于是修了虒(sī)祁宫。
叔向说:师旷真是君子啊。君子的话,字字切中要害,所以不会招惹怨恨。小人的话,满嘴都是虚伪的话,所以会有怨恨啊。我看,晋国这个宫殿落成之日,就是国君有灾祸之时。
同年,这个宫殿落成。
大家都来祝贺晋国,郑国身先士卒,郑简公亲自到晋国。
晋国大夫史赵看到子大叔,说:你们不安好心。
子大叔说:您说什么,我听不懂。
史赵说:明明是一件吊唁之事,你们偏偏来祝贺,这难道是怀有好心吗?
子大叔说:话可不能这么说,也不是只有我们郑国啊。大家不都来了吗?
所以说,一个时代到了末期,最有意思的情况就是,明白人揣着明白装糊涂。
举个例子,当年甲午战争之前,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和为光绪帝举行大婚。
这件事情谁都知道错了。但是就是不戳破。
比如主管海军的醇亲王,对于这件事情置之不理,因为他是光绪的生父,肯定希望光绪亲政,老太后赶紧撤帘归政。
帝党的翁同龢同样是这个心思,所以也不阻止。
李鸿章,因为处处要依附于慈禧,自然也不敢提出异议。
连慈禧太后,她也知道这件事情做的不对,但是她为什么一定要干呢?因为当年慈禧六十岁,她一想,自己活到七十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50岁生日,因为中法战争就没有过的很好。
40岁生日,因为儿子同治皇帝死了,这生日肯定也过得不好。
20-30岁生日,大概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自己和咸丰皇帝到了热河,然后咸丰就死了。自己就守寡了。
所以六十岁生日总要风风光光活一回,况且此时她确实想要把权力还给光绪了。
话说回晋平公,晋平公比起他父亲晋悼公,肯定是没法比。他最为人熟知就是好色,为此几次生病。
有一次,晋平公和大家一起喝酒,结果他说:看来,没有比作君王更快乐了。他的话就是一言九鼎,没有人敢违背。
师旷听了这句话,拿起旁边的琴,就往晋平公那里砸去。晋平公马上一转身,才避开了袭击。
晋平公说:你干什么?你要撞谁?
师旷说:君王息怒,刚才听到有个人大放厥词(因为师旷是瞎子,故意这么说),所以我砸这个人。
晋平公说:这说的就是我啊。
师旷说:这不是君王说的话。
旁边的人,要求严惩师旷,晋平公说:放了他吧,就当是给我的一个警告。
除此之外,晋平公留下一个典故,叫炳烛而学。
说,晋平公七十岁的时候,问师旷说:寡人七十岁还是想学习,是不是为时过晚了。
师旷说:那就点蜡烛学习吧。
晋平公说:什么意思?你这是戏弄君王吧。
师旷说:我是个瞎子,我怎么敢戏弄君王。我听说,年轻时候喜欢学习,就如旭日东升。壮年时候喜欢学习,就如同如日中天。老年时候喜欢学习,就如同炳烛之明。有蜡烛的光明总比黑暗好得多。
晋平公还跟师旷讨论治国之事。
他问说:国君应该如何治理国家?
师旷说:治国之道在于清静无为,在于博爱,在于任用贤能,在于兼听则明,在于活用礼仪,要有远见,经常考察臣下的政绩。这就是治国理政的方法了。
这个时代,晋平公跟楚灵王是一样的,真实好马配好鞍,楚康王虽然做事情也是不过大脑,但是他还是能够听取别人意见的。
过了一年,公元前533年,周王的大夫甘襄和晋国大夫阎嘉争夺阎地的土地。晋国梁丙和张趯直接攻打周王室。
这样一来,周王室就怒了。平日里,虽然周王没有权力,但是还有表面的尊严。现在晋国不仅攻打周王室,还勾结戎人,这完全是以夷变夏了嘛。
但是周王也没辙,于是派个人,骂骂晋平公。
说:武王建立周朝,然后大封诸侯,是为了护卫王室,并且用来防止周室毁坏倾颓。先王把夷狄放逐到边远的地方,让他们不要侵扰中原国家。但是晋国的先君,晋惠公引诱夷狄入侵中原,这是谁的罪过?
王室对于晋国而言,就如同衣服有帽子,流水有源头,百姓有主心骨,现在晋国勾结戎人攻打王室,以下犯上,那么周室的权威进一步沦丧,周朝看来要灭亡了,戎人眼里还会有我这个天子吗?
叔向跟韩起说:这话说得对啊,当年文公受到天子册封,治理国家。对于天子,文公表现地毕恭毕敬,但是文公以后的历代先君,对于周王室越来越不放在眼里,这样一来,晋国还有什么法理性治理天下。诸侯对我们三心二意,不是可以理解吗?这件事情,天子占理,因此,你应该要小心谨慎地处理这件事情。
因为周王室举行丧礼,借吊唁一事,韩起派赵成,把阎地的土地归还,放还了俘虏。周天子也放了甘襄,两国一笑泯恩仇。韩起然后又把甘襄放回到周王室,表示礼尚往来。
同年,晋国的荀盈在迎接齐国公主的路上,死了。荀盈是下军副帅。
晋平公得到消息,听说荀盈死了,他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这样一来,下军副帅的职位就空缺,他就想把亲信安排到这个位置。
但是晋平公没有成功,为什么呢?这原因说出来,也很有意思。
说有一天,晋平公喝酒,让乐工奏乐。
结果晋国的厨师屠蒯走向前来,请求斟酒,晋平公自然答应。
他首先斟酒给乐工喝,说:你是国君的耳朵,职责是能够听得更清楚。国家规定,在甲子日(商纣王的忌日)、乙卯日(夏桀的忌日),国家不奏乐,为了警示前朝灭亡的原因。这事情你知道吗?
现在,我国的股肱之臣去世了,本应该寂静,怎么能够奏乐?你是国君的耳朵,却不警告国君,这酒你应该要喝?
然后跑到晋平公的宠臣那里,说:你是国君的眼睛,为了让国君看得更清楚,结果股肱之臣,国君脸上毫无悲戚之色,这是你的失职。这酒你也应该喝。
然后自己自斟自饮,说:这两个臣下失职,但是我作为国君的舌头,本应该为国君品尝味道。但是我失职啊,没有让国君治罪这两个人,这是我的过错。
所以,这么一搞,晋平公就不好意思让宠臣当下军副帅了。让荀盈的儿子,荀跞继任。
很可怜,晋平公想稍微把权力夺回一下,失败了。
于是带着无尽的余恨,第二年(公元前532年),夏天,晋平公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