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那么盼年!父母早就给办置好了新衣裳,就等年三十穿;杀猪肉,出豆腐,炸肉蛋,可以敞开肚子吃;最关键就是盼着放鞭炮了。我家的鞭炮就放在一个大瓢里,我天天数。长串的舍不得一下子放完,拆单一个个放着享受。
老家淄川峨庄嵧,一到腊月十七赶年集,开始卖鞭炮,大红大绿的衣服挂起来,人山人海赶天集。那颗心呀,就痒痒起来盼年。
年的由来
年,一直有个怪兽恐袭,不得已鞭炮驱离的传说。但《山海经》《搜神记》等等钧无记载,概为误传。
那么"年"怎么个由来呢?还好老祖宗留了线索。下图是年字由甲骨文到今楷的演变过程。最初的年字是画一个人背着禾,意即收获,所以年是为庆祝丰收,所以又叫年成。谷禾一岁一熟,故而年又有纪时之用。
现代天文的定义是,地球绕转太阳一周为一年。说法是准确了,却总感觉没有汉字年那么有温度有情感有企冀。
岁歉为饥馑之年,丰收为大有之年。恭祝各位年年岁岁都大有之年。
春联起源
刘强东说当年全村的春联都是他父亲写的。有的聊了,我上初中时也写,写了整条街…好吧!这首先要感谢有了贴春联的习俗。
先讲个鬼故事,《山海经》有记。鬼魅若出来害人,在东海边大桃树上的两位神仙知道后就捉它喂虎。后来人太多了,两位忙不过来,就以桃枝为信。于是正月初一,家家贴桃符,鬼魅不敢近。据《后汉书》,桃符长六寸宽三寸。
桃符在门侧贴了上千年,后蜀主孟昶心血来潮,让人題了两行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于是最早的一副春联诞生了。
到宋代桃木题联仍称桃符,晚些时候,纸张替代桃木,改称春联。自大明开始盛行至今。
送您一付春联:天狗下凡春及弟,财神驻足喜盈门。
鞭炮朔源
党和环保组已开始查禁鞭炮了,但那依稀的硝火味道,却曾让我整个童年坐立不稳,生命中似乎也不会散去了。
据《荆楚岁时记》,2500年前人们已开始在年初一燃爆竹了。至于更早的原委,有两个因素:一是为了驱山魈(下图),有人叫山鬼,喜夜行抢食,怕火尤惧爆竹;二是图腾的体系里,火有火神,而火中木节的声响,也很让人敬畏,后来逢盛会时都会点火燃爆竹已事天地鬼神。总结:驱邪,纳吉。
唐朝时,官方正名为爆竿(爆响竹竿)。之后托一代一代炼丹师的失误,终于️有了火药和炮竹。
几千年的基因,所以不只春节,结婚开业等盛会都有放鞭炮的习俗。
在我老家还有开山,上坟放鞭炮的习俗。不过镇政府也下通知了,小盆花换炮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