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好多人高中时代就开始迷三毛,我更多的是:听过名字,知道有这么一个作家,大约知道和她相关的一些事。仅此,而已。
直到大约半月前,在一个公号的留言里看到,有好几个人在讨论三毛在《万水千山走遍》里写到的,关于前世今生的事。
是的,作为一个易学爱好者,或者说,游走在灵异学边缘的人,这类的信息,对我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于是,几乎是立刻,我毫不犹豫去某东上下单,买下了整套的三毛全集。然后,挑选了《万水千山走遍》作为第一本开始读。
所以对三毛的印象,是从她带着助手米夏游走南美洲开始的。
本是想快速阅读,重点看她写的关于印第安人前世今生的那一段。哪知才看第一章,我就决定静下心来慢慢读,因为这么精彩的文字和灵魂,如果我囫囵吞枣的跳跃着看,那绝对是一种罪过和遗憾。
其实在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好些地方我是看的似懂非懂的。但在后来看了其他的几本,又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三毛的人生经历后,再来读这本书,大致能体会三毛的心境了。
1
在第一章,米夏看到约根对三毛的热情,特别是面对艺术馆似的豪华公寓时,深深觉得约根的水准合得上三毛的喜好,劝三毛接受约根。
但三毛假装没听见,“正是大梦初醒的人,难道还不明白什么叫做盖世英雄难免无常,荣华富贵犹如春梦吗?”
从小有着“拾荒梦”的三毛,对世俗的钱财和身外之物从来就没有放在心上过。特别是在经历了荷西的离去后,三毛更是万念俱灰。
数年后,她以市场半价不到的价格,把曾经她和荷西一点一点亲手打造的家,卖给了喜欢房子布置的人。家里的所有曾经珍爱的器物,也全都送给喜欢它们的邻里。
有朋友以为三毛是要卖掉,三毛说:我的东西你买不起,只送。是的,在三毛眼里,它们都是无价的,也只有真正珍爱它们的人,才值得三毛放心托付。
那如今,这些艺术品堆砌的世界,又有什么值得留恋呢?
更何况,约根根本就不懂三毛。他在茶几上放三毛的书,放《橄榄树》给三毛听。却不知道,此刻的三毛“最讨厌看到的就是它们”。
约根请来“非常有文化”的同胞,和三毛聊墨西哥的历史、地理、艺术。但在三毛心里那些不过是“僵死的东西”。
三毛不喜欢和他们聊这些,因为“他们不讲有生命的人,不谈墨西哥的衣食住行,不说街头巷尾,只有书籍上诉说的史料和文化。”
而三毛此行的目的,“是来活一场的”,三毛和他们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如果就这么被困于高墙之内,那就不是三毛了。
因此对爱情,三毛只求知心。而对于约根,三毛只能抱歉了,在尽力“试了又试,没什么不好交代后”,选择了远离。
2
在搬去旅社后的三毛,彻底鲜活了起来。
她去看地下车里平民的脸;去参观博物馆,却只对玉米神和自杀身感兴趣,还追着导游问自杀神司的职位,甚至后来自己又跑去专门研究自杀神。
因为世上无论哪一种宗教都不允许人自杀,在三毛看来“这种宗教给了人类最大的尊重和自由意志”,是非常有趣和别具意义的。
都说三毛后来的自杀是精神错乱导致,但在我看来,或许在荷西离去后,三毛就想离去了。
但这么多年,心被形役,灵魂被困在身体里,不得自由。一方面是担心年迈的父母,一方面笃信玄学的三毛也许也在担心,自杀是不被天堂允许和接纳的。
她的荷西去了天堂,如果她因为自杀去不了,她怎么去实践和荷西的约定呢?
但在此时,在此处,三毛一直小心翼翼藏在心底的那份想要离去的心思,在看到自杀神后,终于找到了出口。自杀,是被允许和接纳的。自杀,不再有罪。
在后来三毛自杀后,有报道称,三毛死去的姿势和自杀神的雕像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一斑。
3
三毛无论走到哪里,最喜欢“入境问俗”。
所以,坐花船,她要跑去跟船家搭交情,拿到船蒿自己撑船,把身份由游客转变成船家。即使经费充足,吃东西,也不去豪华的中国饭店,要坚持吃当地的食物。
在墨西哥时,曾经一路吃“搭哥”到底,以致助手米夏叫苦连天。住旅社,也要找经济廉价的地方。
甚至后来,终于见到她梦中前世所在地的印第安人居住的村落时,她也是一个人进去,以帮助做农活为交换,在那里和他们一起吃住,融入他们,却不打扰他们。
也许在别人看来,三毛是个怪异之人。甚至后来米夏也说,不愿再和三毛同事。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三毛呢?
对米夏,三毛以严师的姿态对待,希望他跟随她的一路能成长。
所以不带他参加应酬,不与他一起行动,因为“他必须明白自己的身份和职责,过分地宠他只有使他沿途一无所获”。
“他需要的是个人的经历和心得,不能老是跟在我身边拿东西,听我解释每一种建筑的形式和年代”。所以三毛逼着他去学西班牙文,学着自己去面对和处理杂事。
同时,她又不断给米夏做着榜样。
在落虫如雨的客栈,米夏说他的床不能睡,三毛头也不抬:“可以,晚上睡在床单下面”。
在玛丘毕丘遇到水难时,一向漫不经心的三毛,身体里更像冲出了一头猛兽,在她和导游的奋力抗争下,米夏和她才得以逃出来。
最重要的,三毛明白,只有深入最底层,接触到最真实的百姓生活,才能了解一个国家乃至社会的真实形态。而这些,正是作为摄影师和作家所需要的,而不是“坐在咖啡馆清谈”。
所以我一向觉得,米夏能跟随三毛走这一趟,真真是三生有幸呢!
可惜米夏不懂,也许他懂了,但他上层社会的优越感,让他始终无法放下架子去承认。
面对民生,三毛敏感、善良、悲天悯人。在洪都拉斯,她和米夏一个村一个镇的走,心里全是沿途那些贫苦居民的脸孔和眼神,那是青鸟也到不了的地方。
米夏总说三毛太自苦,不肯住有热水的大旅馆、不肯吃好点。
可在三毛看来,“窗外的孩子饿着肚子,我又何忍隔着他们坐在大玻璃内吃牛排?”
面对自己的心,也许是荷西的离去让三毛心无所依,所以无论走到哪里,她都要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之中。
因为只有这些鲜活的人生和气息,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还活着。也只有和他们在一起,三毛才有活下去的力量!
4
关于银湖之滨,三毛说自己是印第安人的前世今生,我一向是相信的。
也许很多人都在质疑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灵魂,前世今生真的存在么?连三毛自己都说:“误打误撞,一片梦景,竟然成真。有时候,我也被自己的预感弄的莫名其妙且惧怕。”
可是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妙,就是有一些人是带着奇特的基因来到这个世界的,不分种族,不分信仰。也正如每一个人的出生,都带着自己不同的使命。
站在易学和玄学的角度,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什么都是命定好的,不管是你个人,还是某一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兴衰发展。
一切都有定律,就仿佛有一只巨大的手,在操纵这一切。只是,我们毕竟都太渺小,能窥得那么一丁点,已是极致!
在秘鲁时,三毛曾遇到一个叫安妮的姑娘,安妮说:“你相信前生和来世么?我认识过你,不在今生。”
而三毛“笑看了一眼,荷兰女孩子,初见便投缘,衣着打扮,谈吐礼貌,生病的狂烈,甚至藏东西的地方,都差不多一个样子。”
怎么不信呢?如果不是前世有缘,今生怎么相遇?怎会毫不犹豫的全然相信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所以在安妮一个人靠着落地窗哭泣的时候,三毛选择了坐在走廊上;在弥撒散了时,看着热泪如顷的安妮,三毛也没有上去招呼。只因为,我懂你。
后来安妮走了,没有告别,只留下一封信,信里写到“虽然我连你的姓都忘了问,但对于我们这种坚信永生的人,前几世必然已经认识过,而以后再来的生命,相逢与否,便不可知了。我走了,不留地址给你。”
看着安妮的信,三毛没有一丝难过,“这一封信,是安妮的教养逼着她写的,其实性情如我们,不留一字,才叫自然,安妮又何尝不明白那份相知呢!”
是的,不喜告别,缘分尽了,就该散了。多一句话,多一个字,都是多余。
所以三毛的离世,又何尝不是一种属于她的告别方式呢?
结尾,该怎么写?
三毛,一个如此充满灵性的女子,太多的话在笔端,却总是踟蹰不已。该用怎样的文字,来作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呢?
可似乎怎样的词语,都略显苍白。
结尾,也是告别吧?我仿佛看到了三毛的微笑。
是了,不如,就此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