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二)》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1课。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从表面上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似乎包含了两个要求,其实了解课文内容应该是创造性复述故事的前提。要创造性复述故事,首先要能梳理故事的情节线索,也就是说故事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然后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学生只有搞清楚了故事的情节线索,才有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复述故事。其次,要创造性的复述故事,还要能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如果对故事的主要内容不理解或理解的不到位,理解出现偏差,那么创造性复述就可能变成胡思乱想和胡编乱造。
我将从以下4个板块来具体的解析如何以讲故事为主线来贯通民间故事的教学。
板块一:了解创造性复述故事的策略
具体有以下6个方面:
1.改变体裁。比如我们可以把民间故事改变为一个课本剧的形式。
2.改变结构。比如我们在教学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时候,可以把原本的顺序变成倒序。
3.改变人称。大多数故事,我们都是采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事实上我们也可以采用第一人称来进行复述。比如这个单元当中的《猎人海力布》,我们就可以尝试性的把文中的第三人称叙事变成第一人称叙事,这也是一种创造性复述。
4.刻画人物。民间故事对人物的刻画往往是粗线条的,那我们在进行创造性复述的时候,可以加上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甚至是心理活动进行创造性复述。
5.补充情节。民间故事,它不可能对所有的情节展开详细描述。那我们进行创造性复述的时候,就可以对某一情节进行具体描述,这也是创造性复述。
6.渲染环境。某些故事中的一些环境被一笔带过,那么我们可以抓住这些环境描写的空白点来进行创造性复述。
板块二:课文情节和线索的一种梳理
《牛郎织女(二)》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的前提是梳理这个故事的情节和线索。虞大明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梳理了5个故事情节:男耕女织,儿女成双;老牛临死,留下牛皮;王母查访,抓走织女;牛郎追赶,被隔天河;喜鹊搭桥,夫妻相会。
我们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复述故事,首先就得要把故事的情节和线索梳理清楚。《牛郎织女(二)》和《牛郎织女(一)》不一样,《牛郎织女(一)》是精读课文,他的教学重点是落实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要求学生抓住一些情节的空白点进行创造性复述。而《牛郎织女(二)》是略读课文,他的教学重点是完成两项任务:第1项任务是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结局,这个任务比较简单。第2项任务是要求学生思考如何以连环画的形式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复述,但更为有趣好玩。学生在进行连环画创作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种梳理故事情节概述故事内容的形式。
板块三:以讲故事为教学主线的理由与好处
虞大明老师在对文本充分解读以后,采用了以讲故事为主线,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情节线索,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创造性的复述故事内容。他根据语文要素在充分解读文本之后制定的文本核心目标,将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和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都融入到了讲故事这一条教学主线中来。
这样设计的好处体现在:
1.这样的教学主线结合了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因为民间故事本来就是口耳相传的一种口头文学,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靠的就是有人不断地进行讲述。所以虞老师。抓住了讲故事为主线,是最正确的。
2.以讲故事作为教学主线,可以提升学生精读课文的能力。在本课学习之前,其实这个单元安排了《猎人海力布》以及《牛郎织女(一)》的精读课文。我们通过这两篇课文习得了一些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比如说,可以改变人称创造性的复述《猎人海力布》,刻画人物,补充情节来创造性复述《牛郎织女(一)》。
3.这个单元的口语交际活动正好是让学生练习讲民间故事,虞老师的这个教学设计,正好能够满足这个口语交际的训练要求。
4.这个教学设计可以统整略读课文的各项任务,也就是说把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和这篇略读课文的两个学习任务统整在讲故事中,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板块四:以虞大明老师执教的《牛郎织女(二)》课堂实录观摩为例
虞大明老师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以及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整合出来的以讲故事为教学主线。其实在讲故事的教学过程中,还暗含着两条副线同时展开。
副线一: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融入讲述方法的点拨
讲故事策略一:扮角色
首先它突出关键点,防止面面俱到。要指导学生讲好故事,似乎知道的点有很多,而虞大明老师就非常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片段中的讲述关键:快去找你爹。
其次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指出问题,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扮演的这个角色织女已经飞向高空,离两个孩子越来越远,而且因为她是神仙,又是被王母娘娘抓走的,所以飞行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她喊出的这句话应该是声音越喊越小。
再次提供支架,唤醒角色意识。在指导“快去找你爹”这句话时,先用破折号让学生明确要把讲述的声音拉长再改变字号的大小,让学生直观的意识到,这女的声音是越来越小越来越弱小的。唤醒学生的角色意识,使他们真正的走进织女这个人物形象。
讲故事策略二:添想象
1.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环境描写的空白点。虞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关键情节,然后指出问题,那张牛皮也有神奇的功能,为什么牛郎就飞不过去呢?这一块的环境描写是空白的,通过老师指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个环境描写的空白点里面藏着什么?
2.提供范例,让学生关注环境描写。为了降低难度,虞老师提供了一个范例,那就是另外一个著名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情节,水漫金山提供这样的一个。情节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王母划天河的这个情节。
3.举一反三,让学生通过添加想象渲染环境。这是一种后续的迁移,同时也是一种范例的迁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自然而然的理解了战略性转变是怎么一回事。
副线二: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渗透民间故事的特点。
民间故事主要以以下5个特征:传奇性、戏剧性、口述性、变异性以及集体性。
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民间故事的过程中,没有必要把这些题材的特征讲清楚,更没有必要把它们作为死知识点灌输给学生。那如何能够自然巧妙的渗透民间故事的体裁特征呢?
虞老师通过一些通俗的说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比如他用“转折多”这种通俗的说法来指代民间故事具有戏剧性的特点,转折多来自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民间故事。用“幻想奇”来指代民间故事的传奇性。用版本多来指代民间故事的变异性以及口述性。
虞老师通过探究结构作用,渗透戏剧性;通过联系故事情节渗透传奇性;通过拓展文献资料,渗透变异性。
总之虞老师执教的《牛郎织女(二)》给我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有一种按文体编排的特殊单元。这样编排的目的在于唤醒教师的文体意识,引导教师遵循文体特征实施教学。本单元就属于民间故事单元,民间故事本来就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文学体裁,所以虞大明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民间故事,从中习得讲述技巧,明确文体特点是合情合理的。文体不同,教法各异,是这节课给我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