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下午和朋友吃饭,见到朋友的婆婆耐心喂着小朋友。我由衷感叹:奶奶真是好啊,好耐心哦。可是一转眼望着小朋友,搞着她手里的东西,心不在焉地吃着饭。我愣住了,小宝贝不是不会吃饭,也许她抗争过要自己动手吃饭,可最终她会安享喂饭的过程,为什么?因为有人喂他,他需要自己动手吗?
人真是奇怪的东西,大人从来都不相信孩子能够自己照顾好自己;追着喂饭怕孩子没吃饱,强行要求孩子添加衣服怕孩子着凉;有一种只有别人知道唯独自己不知道的生物叫做人类。
同样,我们在夸奖家长事无巨细、不厌其烦地处处为孩子考虑周全的好时,那么谁是坏的?很显然我们的孩子是“坏孩子”。因为孩子什么都不会,所以需要“好大人”去精心照顾。
(二)
星期二中午上完最后一节,放学生们出教室两列纵队排队去食堂用餐。在楼梯口,我看到几个学生会成员早已虎视眈眈地守候多时,我大惊:看,我们学校管理真是与时俱进。这段时间,食堂就餐秩序纳入班级考核。学校还弄了个什么整治“四乱”——即杜绝乱扔、乱丢、乱说、乱画现象。一旦查到以上现象,每人次扣分0.1分纳入班级考核。班级考核权利可是大得不要不要滴,因为最终会和班主任津贴挂钩的。于是班主任会为了自己的津贴而打响“津贴保卫战”,可是最郁闷的是班主任不能全天二十四小时守候学生,不能在学校每个有班级学生的地方像摄像头一样“盯紧”着学生。满心疲惫焦虑的同时还不忘祈祷:“菩萨保佑”。
平心而论,如此大一个学校,学校要做到面面俱到的管理是非常不容易的。可以想象我们的领导为了抓好学生常规管理而头都巨肿的样子。可是,在为谁辛苦为谁忙的同时,有没有静下来仔细思考,为什么要这么精细化的管理?因为我们的学生很差很坏,一点都不能让人省心,所以我们必须号召全校所有班主任,所有同学来齐抓共管,整治一切违规违纪的乱象?可是,问题又出来了?如此高强度的齐抓共管针对的是校园中的普遍问题还是个别现象?
(三)
管理学德克鲁说:“做事的高效不在于你做了多少事,而是你做好了几件要事?”学校的主要大事是什么?抛开什么素质教育等话不谈,谈现实点,做教育的人人都知道,学校的大事就是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成绩。所有的行动都是为“以成绩为中心”来抓的。成绩好,这所学校所有的素质教育都是让人翘首称赞的;成绩不好,干了再多真教育的事都只是浪费表情。
也许,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一下,我们花大力气做的事是否对于我们追求的“分分分,我的命根”有帮助。我们在广播里不断提醒学生搞好卫生,课间集会领导们反复强调常规纪律要求,班主任集体备课通报的是各班形形色色违纪情况……麻木之余,我弱弱地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在讲的事情,都在要求的效率在哪里?”这说明我们的管理花了大力气,没见到多少成效嘛。况且,卫生好了,纪律好了,学生没有奇装异服,学生的成绩就会提高了?卫生、纪律、常规仅是学生维持学习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但绝不是提升学习成绩的全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源自教师个人专业学识魅力对学生的吸引,师生和谐关系对学生的影响,学生找到了自己自信的支点,学生个人成长被唤醒……这些才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浓墨重彩、花大时间花大力气心思所在。恕我直言,为什么我们只能干重复机械的管理琐事,因为我们教育者的成长已经跟不上学生成长的步伐,我们对自己专业成长的要求已经滞后,所以我们出不了教育教学的智慧和艺术,我们只能在管理学生上踏实地用力,表明至少我们是态度端正的。
(四)
如此兢兢业业的精细管理,让我想到了妈妈照顾婴儿的画面。诚然,婴儿什么也不会,必须需要妈妈精心照顾。可是,当我们班级管理已经细化到方方面面都要为学生考虑,方方面面都要去教育学生时,学生不是变成了婴儿,难怪一直都有班妈妈这样的称谓。
试想学生变成了婴儿的景象,一群婴儿会随地乱丢乱扔,因为等着班妈妈去收拾残局,打扫卫生;难怪一群婴儿只说不做,因为婴儿向来都只是靠嘴巴哭泣,行动的是妈妈……
我也明白为什么必须有班主任这个角色存在的道理。因为班主任角色太重要了,一个婴儿需要一个妈妈去照顾,一群婴儿那就必须要学会去管理。不然一群婴儿会给我们惹出多大的麻烦。可是矛盾的是,妈妈越能干,婴儿需要成长吗?婴儿只有安心做好婴儿,才能方显妈妈的能干。同样,学校班级的管理越精细,学生成长会更好吗?学生只能继续当“坏学生”,才会加大班级整治,抓好管理的最强音!
学生不是婴儿,学校领导、班主任也绝不是婴儿的妈妈。教育,绝不是管,也不是不管,而是在管与不管之间,给了学生一个成长的空间,允许他们犯错,允许他们可以不断调整做更好的自己。因为成长只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有关,而学校、教师只是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可利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