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肖雪山教授在某次讲座中提到了人们会喜欢三种人:一是长得好看的,二是与自己相似的;三是喜欢自己的。虽然这个内容属于讲座中的“题外话”,但却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很多学员在微信上引用,或在感言中谈自己对此的理解。
大家为何对此特别感兴趣?原因至少有三:一是关于情感的特别是情与爱的话题大家反应敏感热烈;二是他说出了大家朦胧的却不能表达清楚的,而经轻轻一点又恍然大悟的东西;三是容易实践运用和对号入座――这一知识合理与否,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就可知了。从讲座当中的掌声和听众的回应中看出,大家为肖教授的博学而折服。
我也跟大家一样,对他讲座中关于论文写作的内容或许很快就忘记了,但这一额外的知识却让人印象深刻,也因而增加了讲授者在听众心目中的“颜值”。
真巧,近日在阅读全球最知名的说服术与影响力的研究权威罗伯特.西奥迪尼所著的《影响力》一书时,我在书中第177页的《我喜欢你的理由》一节,读到了作者把“我喜欢你的理由”归纳为外表魅力、相似性、恭维等几方面因素的这些内容文字。我似乎发现新大陆般,不禁一阵惊喜:肖雪山教授那天说的内容,原来出处在这里!
发现了这一点,或许是我阅读此书最大的收获了。
要想让自己变得“博学”,最好的方法是: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的学者教授,对相关知识能旁征博引地信手拈来,不是因为他拥有这一“头衔”,也不是全靠自己的思考,更不可能凭空而来的,而是――博览群书――的结果。一个教授专家,知名学者,社会名流,他们的博学多才,至少是以广泛涉猎、大量阅读在背后作支撑的。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路一样,要见多识广,惟有多走、多看,多记、多思。
读书,得要学以致用。其实,读书就是为了应用。增知识,长技能,懂道理,丰富自己的思想体系,这些都是应用。读书还应该运用在与人的交流中,在自己的表达中。比如小山教授,就在这次讲座中运用上了《影响力》中“我喜欢你的理由”的知识,与我们交流。对听众来说,他自己也成为了知识的一部分。
很多人觉得自己阅读了收获不大,读了很快就忘记了,经常问读书有什么好方法。我觉得主要问题还是在运用方面。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感觉,读后不思考,不记录,就只是文字在自己的脑海里跑过场一样,没有消化和吸收。如果你把书中的精华或主要思想运用上,或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或在自己写作思考时引用,或与人交流中运用相关观点内容,书中的知识就真正地吸收成为了自己的东西,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