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弗洛伊德最初的理论,潜伏期是人类三个性发展阶段之一,此阶段开始于俄狄浦斯情结束之际,而且潜伏期是依据生理状况而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性冲动并非完全不存在,而是较不明显,较不主动低于人的能量由性目标转向其他目标。
与俄狄浦斯情结的 结束有关的概念如下;如果性欲与攻击冲动太令人感到不安而且有受到惩罚的威胁,而必须放弃外在父母,将他们安置于内在,在那儿他们成为孩子内心世界的一部分,像是一个混合体,一方面具有关爱与鼓励的存在理想自我的方面,另一方面又具有处罚与恐吓的特质意即古典理论中阉割或受良心支配的超我。如同弗洛伊德,以及之后克莱因所指出,内在父母形象包括其观点与态度,和外在真实父母亲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内在父母形象,也承受了孩子对父母最早的爱与恨的投射所影响。于是,举例来说,当父亲因为介入孩子与其渴望独占母亲之间而受到孩子的怨恨时,孩子内在体验到的父母形象的可憎与苛刻的程度,可能远甚于真实的父亲或所期待的父亲形象。对于和这些潜意识焦虑有关的批评与挑剔感到恐惧,是这个年龄的特质。人格中成人部分的发展,与孩子能不能开始放弃外在的俄狄浦斯关系,转以偏好较内化的关系模式息息相关。
潜伏期孩子要承受源自内在和外在特殊组合压力,在心理上,他有机会转换到较能不完全依赖外在人物的处境在,过去他都将这些强烈感受导向这个外在人物。现在他有机会和内在人物建立更稳固的连结。这个转换能处理的多好,取决于孩子内化和认同父母形象的能力,也和此父母善恶何种为主,以及孩子感受到其善恶的程度有关。如此,孩子开始经验到拥有自我内在世界的感觉,这个世界里狂风暴雨,愉悦与热情是属于独立人格一事也开始得到认知,亦即这一切都属于他自己。内化这些形象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必要的挣扎,它帮助孩子抵抗过度的性兴奋,提供心智装备,让孩子能够应付当前及将来的青春期压力
当外在社会的挑战,比如合作,交友,分离等,使这些内在转换与挣扎变得更为艰难时,孩子往往采用特定的策略倾向,这些策略于是构成了所谓的潜伏期心智。在这年纪,这些策略往往将学习一分为二,意识专注与技能与知识的获得,另一个是学习认识与了解自我。基于前诉理由,学习根源什么的模式,在此时变得较为显著易见。以便支持孩子涉猎更宽广。复杂经验时所需的新能力
稳定潜伏期的建立能有效帮助个体准备好面对即将来到的生活。它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能不能将本能能量的强度指潜意识焦虑和冲动转移。它也视为这股能量是不是僵化地与人格其他部分隔离或被潜抑而定,如果来自内在的地下力量与战火威胁,以及来自外在的学校与家庭的压力,还达不到令人担忧的程度,这股能量便可用来促进学习,促进有用且具有扩展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