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场被偷后,陈潇用发帖来宣泄自己心情,并公开抱怨后来才提醒自己的男性路人。不谴责小偷却埋怨提醒者,陈潇遭到网友集体炮轰。几天后,帖子中的男性路人以当事人身份跟帖解释,称自己当时离陈潇较远,是追上去才提醒,之所以未动手,是因为小偷有几人,自己也担心打不过等。男性路人王海表示,自己好心提醒不但没有被致谢,还遭埋怨,有点心寒。(四川在线11月2日)
陈潇被偷,这让人同情,因为谁丢了钱都会心情沮丧,而且,每个人都有可能遇上这样的事。但在这件事中,王海的心情恐怕是最沮丧的,好心提醒不但没有被致谢,还遭埋怨。但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好心提醒者,也都有可能遭到埋怨,因为,没有人能知道自己的好心,是否会被别人所不识,谁都不想成为“吕洞宾”。
因而,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帮助别人体现好心的底线在哪?按说,体现好心帮助别人,并不应当存在着底线,只要别人有切实需要,而自己又有这样的能力,那么,再向前迈出一步,当然是社会所乐于看到的。但是,好心人并不是小说中无所不能的侠义之客,他们都有着自己的能力极限,尽管好心人也有侠义之心,可这毕竟要受制于自己的能力之限。
这位好心人王海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小偷有好几个人,仅凭他一己之力,很难起到想象中的作用,况且,如果王海真的受到了身体伤害,那么对他的家庭来说,则可能陷入不可预知的境地。当然,那是一种见义勇为,可见义勇为的前提是自己不受伤害,如果在没有把握保全自己的情况下,硬要见义勇为,其实这也是给社会增添了盲目性成本。
因而,国家层面对于见义勇为的相关表述,已经明确提示到要在保全自身的情况下,量力而为,而对于没有把握情况下的见义勇于,并不提倡,所以,王海对自己的担心完全可以理解。而相比之下,陈潇在网上抱怨王海则难以令人理解,因为王海已经做到了应做的事,尽管他在陈潇眼里可能还没做到位,但这应当换位思考,而不能要求别人成为小说中的侠客,一个人的能力有限,这是不可改变的客观现实。
对此,王海表示有点心寒,这当然可以理解,而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会感到一些不和谐的寒意。但是,作为好心人来说,做好事并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更不是为了图得回报,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社会化正义使然,这是一种不能自禁的人性表现,每个社会成员都不可能抛弃这种共同的心理需要。社会提倡见义勇为,但并不提倡无谓牺牲,虽然见义勇为的底线因人而不同,但个人能力的极限,就是理性社会见义勇为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