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理
这两年经常看到和听到类似这样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出自韩寒《后会无期》电影海报的标语)。许多人用这句话来自嘲,时常还带着一副历尽沧桑、看破红尘的样子。
放眼生活,似乎的确是这样。只要受过点教育,随便哪个人都能给你讲出一大堆正确的道理,仿佛人人都看得很透彻,都应该事业成功、生活幸福才对,可现实却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好像懂不懂得道理最终差别都不大,觉得幸福的人没有几个。为什么会这样?道理真的没用吗?我觉得并不是因为道理没用,而是因为:许多人“懂得”很多道理,但就是不按照道理去做。
听到一个道理,有的人相信了,就照着去做了、实践了,自然会有所收获;有的人听过了就算了,并没有真的往心里去,更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生活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大多数人通常只是按照自己的过往经验、习惯和喜好行动,而不按照学到的道理行动。他们只是听听或者看看而已,他们以为知道就行了,他们满足于把道理挂在嘴上,发表些高论和感慨。实际上呢?不按照道理行动,不践行,屁用都没有。
二、心理
为什么觉得有道理却不践行?我认为主要因为以下三种心理:
1、惰性心理:很多道理知易行难,难在人有惰性,难于坚持。比如“坚持学习和积累就能不断进步直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道理很简单,人人都能明白,一万小时理论也是脍炙人口,但真能长期坚持的人屈指可数。别说终身学习了,许多人离开学校以后就再也没有拿起过书本(非虚构类的知识性书籍),虽然知道学习对自己有利,奈何克服不了自己的惰性啊。那么如何才能坚持践行呢?诀窍是想办法给这件事赋予重大意义以及找到乐趣,让自己产生内在驱动力,感觉不做不行,乃至于根本停不下来,就对了。
2、畏难心理:有时候我们是因为觉得某件事自己很难做到而主动放弃了。比如大部分人都知道写作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在工作生活中也很需要它,但大部分人都逃避写作,因为觉得写作很难。尽管不断有写作高手告诉我们说,写作并不难,写好的最大诀窍就是多写,可是大部分人可能听过甚至认同这个道理,但就是迈不出第一步,反而麻醉自己说:“我没有写作的天赋,还是算了吧。”然而真相是:不是因为某件事很难,你才不想做;而是因为你不想做,才让这件事变得很难。一旦你开始做了,你会发现,其实事情没你想象得那么难。
3、侥幸心理:常人都有侥幸心理,往往觉得危险都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由于自己从没有经历过类似危险的经验,就下意识地认为危险与自己无关。这种根据“过去没事”来推断“将来也没事”的迷之自信相当普遍,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人看别人存在侥幸心理都能批判得头头是道,轮到自己就“不会有事的”。
我所在的单位每年都会组织一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教授一些消防、火灾逃生方面的常识,内容大同小异。我发现,尽管每次讲课都很生动,大家也基本上都听得很用心,好像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当培训结束后,自愿购买消防产品的人却很少,大约不到10%,平时将防火理念贯彻到生活中的人也很少(比如人走电拔),而且当次年再上课的时候,很多人还是会在同样的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常常会感叹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强,从小就注重防灾、逃生教育。可是真的来教育我们如何逃生的时候,大多数人却仍然习惯性地应付了事,听课仿佛是完成任务一般,听完了也就过去了,然后一切照旧。究其根本,还是侥幸心理作祟。因为心怀侥幸,所以就不重视,就会选择性地无视危险的存在,盲目自信地生活。一旦灾难真的降临,自己要知识没知识,要工具没工具,此时再后悔没有“防范于未然”(又是一个听到耳朵生茧的简单道理),已经太晚。
三、真理
其实世界上大部分的道理都朴实无华,甚至是老生常谈,普通人都知道。但真正能坚持用道理和理性来指导自己行动的仅仅是少数人,大部分人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跟着感觉走罢了,他们其实是被自己大脑的直觉和惯性给奴役了。
我们要想过好一生,必须发挥理性的力量,既要善于学习,又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知”而能“行”,方为“真知”;“知”而不“行”,等于“不知”。
所以,请不要再说“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样的话了,那不是道理没用,而是你仅仅只是“听过”而已。
若有所悟
听过道理不践行,就像买了东西不用,跟没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