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你要求孩子停止错误行为时,他们会怎样反应?请就四种错误目的逐一回答。
鲁道夫·德雷克斯反复说:“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孩子们丧失信心时,他们会为自己选择四个不恰当或者错误的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
当我们要求孩子停止其错误行为时,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反应是:孩子会停下来一会儿,但通常不久就重新开始原来的行为,或能够引起你的关注的其他行为。
我们班原先有一位学生叫小宋同学就是一位非常典型的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课堂上,他会故意做鬼脸或者扔东西引起大家的注意,当同学打报告老师要求他不要这样做时,他会安静一会儿,不到五分钟,开始寻求新的目标或者新的方式重复原先的行为,引起同学的关注。
课下,他总是在他人不经意的时候,捏捏同学的耳朵或者拽拽他们的头发,同学生气了,他却哈哈大笑。老师问他为啥这样做,他说,我跟他玩呢。这样的行为从未间断。
大多数的学生被老师惩罚会觉得丢人,他从来不会有这样的感受,反而觉得大家都在关注我,挤眉弄眼,引起大家关注。老师一来,一本正经,老师一走,继续表演。
经过与家长沟通交流,我发现他是因为家里有一个得病的哥哥,妈妈忙着照顾哥哥,给哥哥看病,忽视了他的情感需求,把他放在奶奶家或者姑姑家长大,致使他通过不断犯错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2.寻求权利
当你要求孩子停止的不良行为时,寻求权利孩子的反应是:继续其不良行为,并且可能对你的要求进行言语顶撞,或者消极抵抗,这通常会升级为你和孩子之间的权利之争。
看到这段话,我就想起我们班的刘谨豪同学。我们在学校通常往餐厅去吃饭的时候,集体排成队走向餐厅。小刘同学趁老师不注意,会悄悄的离开班级队伍,寻找新的路线,早点跑向餐厅。当我发现这一现象之后,在餐厅里跟他交谈,希望他能停止这一行为,他答应的好好的。可是没过多久,他又做这样的事情。我在对他进行说服教育的时候,他通过不吃饭进行消极抵抗。等到所有的学生都回宿舍以后,我和他单独留下来,就这个问题让他说一说怎么解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解决的办法,最后我们达成协议:他不能随意离开队伍,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老师,老师一定会答应,只要你让老师知道你在干嘛就行,不要因为找不到你而着急。
3.报复
孩子以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或伤害你的话来反击你。这常常会升级为你和孩子之间的报复循环。
这让我想起刚当班主任的时候,不懂得怎么管理管理班级,不懂得怎么样与孩子协商、沟通、交流来解决问题。一般采用的方式就是严厉的批评或惩罚。有一天,我发现路边的墙上写着骂我的话。一看字体,我就知道是谁写的。来到学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不点名的批评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使他对我敬而远之。也许他现在心中还对我充满了怨恨。
看了正面管教以后,我知道了,对待这样的学生,作为班主任要保持友善的态度,等待孩子冷静下来。不要还击,要从报复循环中退出来,猜测孩子因为什么受到了伤害,要表达出同情,表达出对孩子受到伤害的感觉的理解,并通过语言表达老师对他的爱和关怀。
4.自暴自弃
对于选择自暴自弃的孩子,当你要求他停止这个行为的时候,他的反应往往很消极,希望你快点放弃努力别再打扰他。有时候,这样的孩子会把这种感觉“以行动表达出来”(或许会成为经常在班上闹笑话的人)来掩盖他们在学业上的不胜任感。
哎!读着这段话,小王同学那张黄黄的脸,低垂的头,在我的眼前不停地闪现。父母离婚以后,他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可悲的时,疼爱他的奶奶也永远离开了他,爸爸常年在外,他经常不是叔叔家,就是大爷家度过周末。这样的生长环境让他渐渐的放弃了学习。每天不管作业多少,从来都完不成。问他为什么不写?一句话:“老师,我不会。”尤其是数学和英语,到了四年级,算是彻底放弃了。课堂上没精打采,课下作业不写。老师找他补课,他就说:“老师 我不会,你别管我了,让我抄抄算了。”课堂从来不听讲。
自从春节到现在,作业从来没有交过。打电话,发微信,找不到人。
对于他,我从心底里同情。开学以后,我试着运用正面管教的方法来改变他的行为。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其实他很聪明,很懂事。
2.孩子在以不良行为告诉你什么?你是怎么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的?
孩子在以不良行为告诉我,请你关注我,关心我,理解我,不要不管我,不要伤害我,不要打击我。
当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用语言表达我们的爱和关怀,接着用行动传递我们对孩子的理解和关心。
我家老大上初二,课业较重,哪一天作业太多事,她就会怕完不成作业而伤心,甚至哭泣。这时候她很烦,我就尽情让她发泄,直到她冷静下来。然后和她交流我上初中时的故事,她大姨家姐姐和哥哥的做法,让她明白,抓紧时间,提高效率,就可以早点完成作业。然后我会给她做一点或者买一些她喜欢吃的食品,缓解一下她的压力。
我家老二一生气就会独自呆着,嘴里说着“不和你们玩了”。其实他是在寻求你的关心和爱。
看到这种情形,我会马上走过去把他抱起来,告诉他:“妈妈非常爱你,妈妈来陪你”。接着给他讲故事,和他一起做游戏,他马上就会非常高兴。
孩子其实是非常渴望父母全身心的爱与陪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