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一花一世界”。无数的文人写尽世间繁花的美,同事更是爱花之人,每周必有鲜花朵朵盛开在办公室桌旁,芬芳四溢,满室春光。
在感叹之余,我也去了花市,在人头攒动的花丛中穿梭,左右挑选,终于选定了一盆盛开的海棠。回家后就选了一个特别显眼的位置摆放,看着它仿佛自己也是一个爱花之人。可没几天就把它忘在了脑后,即使一抬眼就能看见它,可我却感觉什么都没发现一样。最后花瓣调零,干枯的枝丫直愣愣翘起来,仿佛在望着我,干裂的土壤也像是在控诉。反省过后,没两天我又把它抛到了脑后。最后是我婆婆解救了它,我终于如释重负了。
想想几次买花、养花的经历都无疾而终。最终得出结论:我的确不是一个爱花的人,诚然,只有真是喜欢和珍视才是怡养性情,反之就如我一般,附庸风雅罢了!有个成语叫叶公好龙,很老的故事,看来从古至今我们都在探寻这个世界,而探寻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这几年极简主义被人们推崇,“断舍离”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淘宝,京东,拼多多,唯品会层出不穷的购物平台强占着我们的生活,把现实的空间也填充的满满当当,无数次懊悔地自责,“这件衣服没穿几次”,“袜子买了一沓一沓又一沓,可为何还在买?”我们每个人都似乎站在各种品牌堆砌起来小山上,欲望的沟壑没有减少反而随着小山的增高而不断加深。有一部电影叫《购物狂》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主人公因为缺少父母朋友的爱,只能通过购物来满足内心的空虚,她每天以不同样的样子穿梭在各大购物场所,身后专门有人帮她推着新买的东西,回家之后把包一堆,转身就走了,第二天再一次重复这样疯狂的购物。电影为了表达人对爱的渴望,用这种畸形的购物方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可反问自己,我缺爱吗?答案是显然的,我不缺爱,你同样也不缺。那是什么让我们不停地买!买!买!
佛教圣徒中有一派提倡苦修,我们往往把他们称为苦行僧。他们必须忍受剧烈的痛苦,甚至暴晒,火烤。通过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为简单的程度来追求心灵的解脱。这让我想起苏轼《与元老侄孙书》之二曾写过:“老人与过子相对,如两苦行僧耳,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苦行在我看来,也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实现的精神的超脱。我们既不是“购物狂”也不可能是苦行僧。我们到底如何看待外物呢?
记得小时候看《白毛女》印象最深的就是,除夕之夜,喜儿欢喜地拿着爸爸带回来的一根红头绳细细打量,左看看,右看看,欢天喜地像个小孩子得到人世间最珍贵的礼物。红头绳是这作品中唯一的亮色。倘若放在当下,一根红头绳如何能当作新年礼物送给自己的唯一疼爱的女儿,就更无法理解杨白劳内心的纠结和痛苦了。此时的红头绳承载了杨父对女儿的疼爱和愧疚,同时也寄予杨家父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现在看看我们的衣柜,梳妆台,鞋柜,厨房,家里角角落落的地方有多少物品能包含这样的情感和寓意的?我敢说几乎没有。
赫尔曼•黑塞说:“ 真正厌恶的不是金钱本身,而是人们对于金钱的欲望。”所以,我想真正厌恶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人们对于物品的欲望。人的一生能穿多少衣服,能穿多少双鞋子,能背多少包包,能吃多少东西……如果我们可以清楚地判断自己的处境,我想你的生活必定是极简的,也不需要断舍离,也就不会迷茫在选择中。
找到自己需要的,喜欢的,这就是最好的生活状态。不在多而在于需要,不在昂贵而在于珍视,不在于占用而在于欣赏。下午同事又带来一束鲜花插在花瓶里,粉嫩的花瓣,鲜润的绿叶,一室的香气。这样的风景有我有你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