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演中如何借鉴京剧的程式化外部表达
程式即指标准,程式化可以理解为标准化规范化,在京剧中有很多久经流传下来的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如“演员出场走方步打小锣到台口念两句引子四句定场诗自报家门”又比如“起霸表示大将出场”、“马”表现骑马,“走边”表现夜间疾行等。程式化实际上,是有一代一代的前辈从生活中不断提炼加工而来的。也就是说,虽然受到一定的场景与道具的限制,但程式化也是极具象征性的,观众很容易就能联想到演员所指代的现实具象。
在表演—尤其是戏剧表演中,有很多可以像京剧的程式化借鉴学习的地方。同样是收到舞台,一定程度的限制演员需要靠自己的表演来塑造环境,但其实在没有实际事物的辅助下,让观众联想到场上不存在的东西是很有难度的,那么就可以借助一些类似于京剧程式化的方法来辅助自己的表演。比如说一些无实物的动作(接电话、开门等)可以在台下先在有实物的条件下去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熟练这个动作并最后达到一种最标准最逼真的规范动作。
表演中本身也有很多的标准来规范演员的表演,比如后场时不能露台上场后,不能背台出台, 不能瞥观众席不做与表演无关的小动作等等。这些与京剧程式化的一个共性就是演员必须遵守不能违背。就像是不按程式来做京剧就不再像京剧。如果违背了戏剧表演中的那些规定,一场戏会瞬间被破坏。
程式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提前设计,提前练习好的。其实在戏剧表演中,这种情况也是经常存在的,比如提前安排给你一个小品,你就会提前去准备去设计,而且有些动作和情绪不能一下就做到位的,你就会反复的去练习,让自己熟悉这个点,直到达到一定程度的肌肉记忆为止,在往大一些。据说这种类似于程式化的手段就会体现的更明显:比如说是一群演员去准备一部有剧本的年度汇报大戏,那么从他们拿到剧本起,他们其实就已经在准备着程式化的表演了。他们要对台词背台词,因为台词不能按自己的意愿乱说,而是要去尽量还原作者的本意导演回去给他们设计调度走位:到哪一个地方?该怎么移动,因为要利用好舞台的空间,并且为之后的情节展开做准备。每个人什么时候上场什么时候下,以及一些在不违背作品前提下的二度创作啊,这些都需要演员一遍一遍地去练习去熟悉掌握,甚至连情绪状态都要事先去揣摩,并练习。这已经可以说是非常的程式化了
但我认为,虽然程式化的确值得借鉴学习。但一定不能把表演全部搞成是程式化的东西。程式化足够让观众欣赏,但能击中观众内心的,往往是演员某一瞬间,来自心灵深处的释放与爆发。这个并不是程式化所能带来的。演员应该要更用心的去感受生活,让自己变得对事物对情绪更敏锐,才能有可能在表演中创造出更多属于自己的精彩时刻。
东明星光表演班学员:戴鑫浩
2019年11月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