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古典所著,里面都是讲了一些案例,浅显易懂。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思维定势,不容易创新,其实拆掉思维里的墙,自己的思维也就通透了。书中主要讲了九大思维之墙。
1、安全感奴隶有三个典型代表:
买房安全感:过早的购房者,他们花掉了自己未来10年转换工作方向与创业的机会,花掉了年薪高3倍的机会,花掉了自己的梦想。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购买的,其实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安全感”。(投资自己,而不是投资一套房子)
职业安全感:大部分人都在和自己玩yes,but的游戏
爱情安全感:“没有你我活不下去”。爱的三个误会:把依赖当成爱/把爱自己当成爱别人/把喜欢与爱混为一谈(喜欢指向行为,爱则指一个人本身)。
2、我们为什么会成为安全感的奴隶:
能力=天赋×时间。
你的潜能就好像你的咨询顾问,如果一开始你信任它,它就会越来越努力,为你做越来越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不信任它,而去依赖其他的东西,它就会慢慢远离你,在你需要用的时候,它也不会再来。
外物是无法完全掌控的,而我们又无比依赖这些东西。这种想法让我们活在双重的煎熬当中:既不相信自己,又随时害怕失去。我们终将被奴役,成为安全感的奴隶。
3、6招快速提升安全感:
①小范围地冒一冒险
②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
③珍爱生命,远离恐惧
④做一个恐惧保险箱:把恐惧的事儿写下来存好,然后去做该做的事
⑤做成功日志,你就成为牛人:你拿一个空本子或者日记本,给它取名叫“成功日记”,然后你把所有做成功的事情记录进去。每天至少写5条你个人的成果,任何小事都可以。
⑥面对恐惧,触底反弹(恐惧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恐惧事情本身。第二个层次是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第三个层次,也就是真正的恐惧,是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
恐惧就是这样一个懦夫,当你触及它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它大干一场的时候,它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4、触底反弹问题:
如果不做/失败,会怎么样?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做?
安全感不是拿回来的(索取),而是给回来的(付出)。
1、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你以最高级(est)的形式投入到当下(ing)的事情之中(inter)去。
2、乐趣来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
尝试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的
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成果
不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智慧
不管成不成功,投入都能带来快乐。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止你内心对后果的担忧,投入一些呢?
3、“无趣之人”,往往不是无能之人,而是无胆之人。
4、没兴趣还是不敢有兴趣:每天问问自己,你到底是没有兴趣,还是不敢有兴趣?生命就好像镜子一样,“有趣之人”对生活保持着极高的投入度,全力拥抱,生活也全力拥抱他。“无趣之人”用“没兴趣”把自己和生命隔绝,所以生命也躲开他。
5、寻找那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1、什么是心智模式:
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人们真的会变成自己觉得“应该成为”的人。
我们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处理我们看到的部分世界,然后在我们脑子里面构建一个自己的世界。
每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者“思维定式”。这个看不见的“镜片”加上一套固定的“思维程序”所搭建的内在世界模型,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MentalModle)。
2、关于心智模式的几个观点:
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脑内部程序,物质大脑是电脑
心态来源于心智模式
例:一个酗酒的父亲有两个双胞胎儿子,20年后一个成为了成功人士,一个则穷困潦倒。记者分别采访他们,为什么能过上今天这种生活?他们的回答都一样:“没办法,谁让我摊上这样一个父亲呢?”
成功儿子的心智:我的幸福我做主
失败儿子的心智:我的幸福父亲做主
好坏心态的背后,是关于世界的不同假设而决定的。为什么你听了一场成功学讲座,激动得神魂颠倒,回家凉风一吹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因为心态是一种“态”,就好像水有液态有气态。听课的时候温度上去,就是气态;回到家没有这个氛围了,就自动回归液态了。成功者的“态”你学会了,但是他背后的心智模式,你还是不懂。数据是程序运算的结果,心态也是心智模式运算的结果。
每一个心智模式都有自己的局限
心智模式无所谓对错,只有是否有效之分
例:“漩涡案例”。彼得·圣吉感叹:这个人用一辈子努力想达到的事情,在他放弃努力后2分钟就达到了。
努力付出不一定有回报。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
每个人没必要给自己做长远的职业规划
只要是金子,不一定会发光
“我一旦找到自己非常热爱的工作,我便会全力以赴?”
3、那些3年前帮助你成功的心智模式,现在也许正在阻碍你3年后的成功:破除无效的心智模式,进入你自己希望的人生。
4、心智模式的来源:
心智模式由本能和过去我们对世界的观察而来,
心智模式的三种来源:
1.自然世界,我们对于外界的直接体验。
2.概念模式,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对于世界的间接体验。
3.推论和归纳,我们依靠推理形成的结论。
5、如何超越我们的心智模式
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
混沌—察觉—醒觉—超越
案例:你以为你坐的火车动了,其实是对面的火车在动
2、成功故事是篡改、修饰过的。(“史泰龙“被造假””、“肯德基上校的1009次失败”)
3、坚持一定会成功吗?(释迦牟尼、鲁迅、李开复案例:坚持的是结果、放弃的是方式)你今天这样苦苦地坚持,这坚持背后,是在坚持结果,还只是在坚持方式?如果我们要修理一辆汽车,你会只坚持用扳手,不用螺丝刀么?我们既可以用扳手,也可以用螺丝刀。关键是,目标是把车修好。
4、成功无法模仿,努力不一定成功。
5、如果你有一个梦想,那就去捍卫它;如果你有一个目标,那就去争取它。成功在你此刻的脚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1、尝试总是冒险的,而不尝试是最大的冒险。如果你只有确定能够中奖才去买彩票,上帝也帮不到你!
2、兴趣有三种境界:兴趣、乐趣和志趣。
3、着急选择的后悔模式和总在等待的错过模式,都会让你不可避免地陷入“后来”模式,在未来为自己的决策后悔。打破这种模式的最好方式就是拿出一段时间寻找到内心的基准线,然后等到目标出现,马上出手。(例:柏拉图摘麦穗故事,后悔与错过)
4、如何给职业艺术照卸妆?
做一个在职人士的职业访谈
尝试一个与目标职业相关的培训
进入一些专业职业论坛或者博客群
看招聘网站和公司官网
找一些职业数据库
5、不递简历也可以入职的八种求职法:
职业访谈
给名人写信
混论坛或微信群
参加培训或兴趣小组
加入俱乐部
义务工作进入
成为客户
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
6、为什么不要做完美的职业规划?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职业是自身天赋和现在世界局势的结合)
一个过于既定的规划,会让你对新的机会视而不见
你要相信The best is not yet to come
7、沉没成本:我们为什么热衷于根据过去的投入,而不是未来价值来作决定?经济学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来解释这种现象,叫做沉没成本效应(SunkCostEffects)。沉没成本其实是已经损失的成本,为了这个损失而追加成本,最后只会头破血流。
典型生活案例: 买衣服只因为逛了太久的街/结婚只因为谈了太久的恋爱/学吉他只是因为买了吉他/继续工作只是因为干了很久
8、人对损失的感受比获得的感受强烈约4倍。所以我们总是害怕损失,而忘记我们可以获得更多。
9、IMPOSSIBLE和I'MPOSSIBLE只差一点,那一点就是你心中真正的目标。(航行者与漂泊者的区别)
10、在你的视野范围之内,你需要精细的计划;在你听说的范围之内,你需要大方向的规划;而在那些你连听都没有听到过的地方,你需要的是相信。
11、在职业规划里,哪些东西不易改变、哪些东西易改变?
道不易、法简易,术常易。
职业规划里的道:价值观、天赋(上)
职业规划里的法:方法、态度、习惯(中)
职业规划里的术:行式、方式、操作(下)
12、一个好的职业规划应该是怎样的?
有一个20年的梦想,尽可能大一些抽象一点,以长远眼光为原则
有一个10年的理想,这个理想以培养和炼就你的核心竞争力为主
瞄准一个5年内能达到的目标,细分成3年的PlanA计划和PlanB,这个目标以务必达成为主
以上规划每月看一次同时保持进度
以上规划每半年回顾一次
对新的机会和趋势永远保持警醒
1、是谁让你不开心?
人分两种,一种是受害者,另一种是掌控者。
受害者的心智模式:外界或别人来掌控我们的命运,导致我现在的状态
掌控者的心智模式:不管外界怎样,我都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
2、你愿意坚强的掌控,还是愿意自怜的受害?
受害者的“好处”:发泄的快感,被同情,觉得自己正确。
受害者的“害处”:失落、无奈、无助,无力感
掌控者的“害处”:承担着面子和压力的问题
掌控者的“好处”:掌控自己的人生,创造可能性
3、受害者天堂有哪些“福利”?
推卸责任,保住面子
安心做坏事
分享彼此的凄惨
获得同情和帮助
自我伤害,绑架他人
4、面对不公平我们该作何态度?
《美版俞敏洪》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不公平,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应该为这个不公平做点什么,不公平是一种契机,是一种让自己和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机会.
无聊的人抱怨、懦弱的人受害、聪明的人跟随、清高的人躲避、 智慧的人改变
5、如果你愿意,你总是可以掌控些什么。你没有必要得到允许才开始学习,你也没有必要得到机会才开始努力。如果你愿意,你现在就能够为这件事情做些什么,除非你的受害者模式让你深深陷入抱怨与自怜中。
1、如何停止父母的质疑?行动力很重要
尽快开始你的行动,然后用事实证明给他们看!从“我很爽-他们不爽”变成“我很爽-他们也爽”的模式。
2、每个人身上都有两套系统:
社会系统(负责满足外界要求)
自我系统(负责满足内在需求)
3、社会的你其实不喜欢成功,你喜欢的其实是比别人成功。而自我的你其实也不喜欢成功,你喜欢的是成功的过程与希望。
4、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用钱来换幸福,一种用幸福来换钱。
5、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出了问题,也许并不是因为你赚得不够多,名声不够大,而恰恰是因为你缺乏一种把物质转化为幸福的能力。
1、等死模式: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2、等死模式会衍生出来穿越成本和等待成本, 越等越焦虑、 越等越纠结、 越等越内耗;
3、开始爱好者:你会不会买一本书,其实你从来不看,但是你觉得好像拥有了其中的知识?你会不会制订了一个计划,其实你从来坚持不下来,只是享受制订计划那几天的快乐?把开始当成结果,这是大部分人都有的心理习惯,我把他们称为“开始爱好者”。
4、只有那种不可抑制想开始的开始,才是有结果的开始;而那种能够等几次就没有了的开始,基本上属于冲动。
5、坏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开始,不妨试试看一个坏的开始吧。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而完美的开始,则永远都不会来到。
6、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来等待,而是用来穿越的。
1、因为贵,所以好吗——我们总是混淆两个概念,一个是价值,一个是价格。一件事情有价值,也有价格。价值来自于内在系统,价格来自于社会系统。
2、一旦你开始用金钱来代表成就,用价格来代表爱情,用秤来称感情,生活的幸福被你毁灭,是理所当然。
3、什么是成长?那是你内心的一个尺度。你能够感觉到你的成长,你内心知道你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就好像一棵橡树籽,无需教导,也会成长为一颗挺拔的橡树。
4、加缪:“人是这样奇怪的一种动物,一方面希望自己进入群体,一方面又需要自己与众不同。”人一方面有社会性,需要社会评定,一方面又希望有自己的个性。所以亚里士多德也说:“人格就是社会与天性的结合。”
5、例:“别用生命点亮别人眼中的光环”“三脚架”“漏斗人”“向自己的生命发问”
拆掉思维里的墙,思维就通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