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春节过完,开始新的一个轮回,政府在想两会,企业在想变革,个人在想跳槽,都是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架势。脱离职场的我却没有这些事情,于是想起了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感觉特别契合此时的心境;又看到因中国诗词大会而名声大震的零零后才女,满朋友圈都是,新一轮诗词热就此点燃。其中不乏一些反其道而行之的,大声疾呼:背诗词,除了用来炫技,还有什么用?
可是学诗词真的没有用吗?从谋生的角度来说,当然没有用。
多会几首古诗,不会让你的老板给你加薪;
多会几首古诗,高考也不一定成状元;
多会几首古诗,即使在朋友圈出口成章,未必会得到真心的赞美。
倒是那句“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说出了诗的用途,但是这句话本来就是文人的情怀,现实又有几个人能懂呢?
作为文艺青年一枚,我自然不会认为背古诗没有用,也是背诵古诗的践行者。
幼儿时在去外婆家的路上,父亲经常会来考我到底能背诵多少首诗,当时的我除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直白能懂之外,其他的自然是一概的不懂。
之所以懂《悯农》是因为被强行参与进插秧、割稻子等农活,当然能明白桌上的饭是花多少汗水才能种植出来的。那时候背诗锻炼的记忆力,扩充的是脑容量,这样一种扩充,让人到中年的我依然受益无穷。
背诵古诗最多的受益还是在一种共鸣感,跟人心意相通的共鸣感,得到的是精神层面的无限满足。
有听过一句笑话,人和大猩猩的区别是人有八卦的能力,我觉得加上一句还有就是感春悲秋回顾过去思考未来的能力,也就是精神层面的追求。
大猩猩看到春天花开了,可能没什么感觉,或者知道秋天会有果子吃;人看到那满山遍野的花自然就不同,“忽如一夜春风,千树万树梨花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大猩猩看到下雨了,赶紧躲雨;人看到下雨了,会感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最喜欢古诗中关于景色的描述,当你身临其境的时候,你会发现,除了那句诗,没有更好的描述。
站在黄山之巅,我明白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迷离于三清山的雨雾缭绕之中,我也能说“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西湖泛舟之时,我能感受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观赏荷花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唐伯虎的真迹时,我看到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气势。
从古至今,虽然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但是对理想的追求,对家乡的思念,对美好的期盼始终如一,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种心情会让你觉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诗才能形容。
于是自去年九月辞职,我开始带着孩子学诗,从那些最简单的描述景色的诗开始,《画》、《山村咏怀》、《暮江吟》等等等等。并尝试和他们一起根据诗来画画,按照画来编故事,希望他们能体会其中的深意、情感,还有中华文化中值得千古传颂的文字之美。
整个过程我尽量不去涉及诗人的背景、创作时的心情,只看诗本身,以文字之美、故事之趣激发他们的兴趣,希望能够在他们长大之后看一群鸟飞过湖面时,不是说“好美好多鸟”,而是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受四时变化,不问功利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