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番品读经典赏读诗词的热潮后,低调落幕,留给了人们深深的思考。随之而来的是古典诗词理所当然地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比如老师,学生,还有家长,以及其他的教育机构。我相信一定会有不少家长又开始高谈阔论让孩子背诵古诗的重要性,或许还有可能给孩子订立背诵计划,写到此,我深深地为古诗词得到重视而欣喜,又深深地为孩子感到胃疼……
我甚至能想象得到有些人的言论:
“你看,背古诗词多好,还可以去北京参加比赛呢!多厉害啊!”
“你看,背古诗词多有用啊,站在舞台上,尽情展示你的才华,多了不起!”
“你看人家理工科的学生都背那么多古诗,你学文科还不背,多丢人啊!”
“连人家八岁的小学生都那么爱古诗,你怎么就不喜欢呢?”
“你看人家总冠军武亦姝,才高二,对古诗词别有一番领悟,老师都说了这是童子功!人家背了2000多首呢,你才背了几首……”
……
这类苦口婆心的劝导和谆谆教诲我相信应该还有很多,每写一句心里就揪一下。如果诗在心里,那么眼前的苟且只是短暂的磨砺;如果把诗也变成眼前的苟且,那孩子的远方,还有吗?
2
背古诗词的确可以让孩子更有成就,的确可以让孩子富有才华,的确可以成为文科孩子的特长,那些诗词达人的确非常喜欢古典诗词,也的确背了无数首,但说到底,这都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如果有人说,我就想单纯地让孩子背很多古诗,不管他是否喜欢,不管这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那么本文读到这里就可以关闭了。
如果我们还想培养孩子的古典文化素养,还想让孩子真正从心里萌发诗心诗意,还想让孩子从古典诗词中获取精神力量和一份浪漫情怀,那么需要我们用心思考一下,这些诗词达人们所具有的内在品质究竟是什么。
我还记得武亦姝气定神闲地说:“只要我觉得喜欢它,只要有个人可以聊聊它,输赢真的不重要。知识盲点可以回去补上,但我对它的热爱一旦生成就不会再轻易减少了。”是的,知识的盲点可以通过死记硬背去记住,但是兴趣和热爱绝对无法靠死记硬背去激发。
刚上场时,她说:“我觉得比赛结果什么的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它带给我生活中的快乐,就够了。”没错,诗词应当帮助孩子享受到生活中的快乐,而不是让孩子被动地理解久远年代的陌生感。
就像“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武亦姝品出了赠送一整个春天的浪漫情怀;“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武亦姝看到了一代词人陆游因为风雨太大在家摸猫玩的可爱情调。
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大诗人小时候不认识月亮还把它叫做白玉盘,这算不算一种趣闻?苏轼曾与苏小妹互相吐槽彼此相貌丑陋,这算不算一种幽默?“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当时问孩子们喜欢浓妆的西湖还是淡妆的西湖,他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这算不算一种自我的眼光?
有时,只需要一个小而巧妙的切入点,孩子就能对古诗词生发出兴趣。孩子对古诗词的背诵,应当源于热爱,而并非强迫;孩子对古诗词的阅读,应当源于好奇和探究,而非与别人攀比;孩子对古诗词的领悟,应当源于一份情怀,而非枯燥地记忆中心思想。
古诗可以背诵,但诗心不可训练,诗意不可灌输,诗情无法死记硬背,诗魂无法照本宣科。给孩子一份渲染和兴趣,让孩子在背古诗时多一份热爱与好奇,这也许是我们在充满功利和浮躁的当前所做的更好的选择。
3
记得小时候的夏夜,村里家家户户都拿着竹席和蒲扇来到村头的树底下乘凉,爷爷抽一袋旱烟,烟斗明明灭灭,他就开始给我们讲故事。记得有《聊斋志异》《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唐传奇》等等,大人有大人的疑问,小孩有小孩的疑问,爷爷不疾不徐地边讲边答。夏夜的风吹在每个人脸上,那时候没有路灯,繁星满天,感觉天地之间满满的都是爷爷的声音和那些远古的故事。后来我喜欢诗词,因为那些古代小说里都是穿插着各种诗词的。
爷爷不是个爱唠叨琐事的老人,他一开口就是各种各样的奇闻异事。他给我们讲三言二拍,讲苏轼和苏小妹互相取笑,苏小妹三难新郎秦观时,苏轼又偷偷启发秦观。这些有趣的故事我当时听了就哈哈一笑,直到后来学习苏轼的诗词,才发现,哦,原来我们早就认识了,你的故事我早就听过。即使那些内容不一定真实,但是却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和兴趣。为了更多地了解他,我读了很多也背了他的很多诗词。
很多年以后,我做了老师也当了妈妈,我开始发现,原来对于古诗词现在的很多孩子缺少的是环境,是周围人的影响,是那种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去感受诗文的心境。
我们完全可以要求孩子多了解古诗词,多背诵古诗词。但是前提是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诗意,是我们的谈资里充盈着诗词。
当我们的父母长辈把心里最浪漫最无私的境界讲述给我们时,当他们把那些远古的故事和词句念给我们时,这些内容就带着他们的爱,带着他们的期待与祝福,轻飘飘地落在我们的心田,生根发芽。这不同于任何一种赠与,这种赠与像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些诗词典故里蕴含着善良敦厚的唤醒之力。
4
我想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立刻马上给孩子订立一个背诵和学习古诗词的计划,而是应当和孩子一起,先去感受传统文化和古诗词的魅力,让我们内心的爱和他们的童心,播种在诗词歌赋里,一同吟唱,一同咏叹,一边成长一边流传。
多感受韵律在唇齿点的跳跃,少分析诗句的修辞和字词的逻辑。就像小孩子磨耳朵一样,把富有韵律和乐感的诗词随口念给孩子听,声音里满含着我们的爱,如《幸福的种子》里所描写的那样,传递给孩子,这就是阅读的最好形式。
多来点典故轶事,少一点翻译解读。给孩子讲讲那个年代的人们的思想。如果这些思想在现在依然实用,那最好不过。他们那些真实生活里的情感,一定可以引起孩子的共鸣。那是更有趣更值得探究的一片沃土。
多体验生活,少孤立品诗。看过初春的草地,才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有过亲密的朋友,才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见过大好河山,方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会生活的孩子,有感情的孩子,才会理解诗词。就像蒙曼老师所说:这种敏感心,就是诗心。
多一份浪漫情怀,少一份功利之心。一草一木总关情,一举一动皆情谊。每一处小细节,都蕴含着趣味,每一个小角落里,都藏着万千故事。和孩子发挥想象,和孩子过一种有滋有味的生活,那么孩子的心里也会种下情感,能共情的孩子,更能体会古诗词里的韵味。
多一份自然无痕,少一份强求刻意。文化需要传承,热爱同样也是,当我们由衷地去欣赏那些文人墨客,由衷地去感受他们的情怀时,孩子也能够听到诗词里跨越千年的声音,也能够感受到诗词里温热的心跳。
最糟糕的并不是我们对古诗词的忽视,毕竟人类的精神文明还有无数种形式,最糟糕的反而而是将古诗词当做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当做另一种功利的驱逐——用攀比古诗词的数量,代替有感情的吟唱;用背诵古诗词的输赢,来取代对诗意的领悟;用解读中心思想,来代替诗词里的韵味。
我们应当对古诗词葆有的唯一的功利性,就是让古诗词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精神世界,帮助孩子更好地体会生活和品读情怀。如果古诗词是一顿美食,它不仅仅是一时的果腹,而是润在我们的血肉里,融在我们的骨骼中,然后用生机勃勃的精气神和心灵的充盈喜悦来回馈生活,积淀成长。
诗心是每个人天性中最具生命力的存在,是上帝赠与人类最特别的礼物。它不应当被泯灭,也不应当被量化。诗心就像是被冰封的一朵花,诗词大会温暖了它,可如果要它真正绽放,需要的是一整个春天的温暖。
不求打赏,如果喜欢请点赞、关注或转发,感谢您的阅读~~